全新世以降,古长江的入海口在这里;宋元而下,黄河夺淮,黄河的入海口在这里。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长江、黄河奔腾万里,在这里再次相遇,挽手入海。万古洪流,贯穿中国,于江口河口海潮涌托,泥沙淤积,大地出现。
沧海,成了桑田。便有了草荡,有了森林,麋鹿奔走,百鸟翔集。
先民们来了,他们叫淮夷,或渔或猎,是他们最早煮海为盐。
潮涨潮退,一茬茬的移民,因鱼盐之利,至江淮福地。荒滩碱土,不利农耕,但大海有无尽之卤,滩涂有无边之草,煮盐成民之生计。环海而列灶,白盐积雪五百里。越代而熬波,赤焰堆霞三千年。因盐而名,因盐而城,因盐兴城,盐城,祖国最后出生的儿子,最年轻的国土,不停生长的新大陆,奉献给母亲血中的血、骨中的骨──盐。
一座座盐灶,聚成一处处盐场。一处处盐场,汇成一个个集镇和城市。盐城市,全国唯一以“盐”为名的地级市,海盐生产持续三千年,是一座海盐文明塑造的海盐之城。道道捍海堤激越着盐城人搏击大海的壮怀,清清串场河吟唱着盐城人海盐兴城的史诗。今天,一个现代化的工商都市矗立在当年的盐场灶地。新时代,沿海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叠加到盐城。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瞩目。凭海临风,现代化、国际化的新盐城崛起在太平洋的西岸。
湖海沉浮日出地
无边的水,波涛涌动,一日如丸,跃居其上。
日出纹陶罐
这是一件灰陶罐上的刻纹。陶罐极其粗陋,平底、鼓腹、短颈、直口有一圈凸棱,无盖。还不如旧时农村土灶上的瓦汤罐漂亮。但它可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来自六千年前,是盐城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先民的日用器具,出土于阜宁施庄东园,现收藏在海盐博物馆。这件文物最为难得的就是作为原始艺术的刻纹,格纹穗纹的长条环绕,将罐面区隔出正反面两个半圆,半圆正中是一幅刻纹画,画的边缘用弧线、格纹、直线框出画幅,一幅画的就是洪波日出,还有一幅是日沉大海,水波纹纵横交错,有众流交汇汪洋澎湃之感,最上端还有留白,天空辽阔。这是我国原始刻纹艺术中,极为罕见的有着完整画面意识的刻纹画。
日出之地,湖海浮沉,冥冥之中这个陶罐预示了盐城的海陆沉浮沧桑变迁。在漫长的地球地质史中,这片日出之地几度沉没又几度崛起。地质史研究发现,黄海在距今三十万年间曾四度为陆,濒临黄海的盐城在距今七万年间就发生了三次海陆变迁,盐城多地出土麋鹿、鲸鱼还有整棵楠木的化石,都是海陆变迁的印记。距今八千年前,黄海再度成海,彼时盐城全境皆为浅海,海水逼近苏北丘陵前缘地带。距今七千年前,海岸线大体稳定在范公堤一线,长江北岸沙嘴和淮河南岸沙嘴不断向海延伸形成沙堤,使其内侧逐渐封闭为潟湖,盐城成陆,沙堤围着古潟湖,咸淡水交汇,潟湖与湿地交错,有多条沙冈泥冈贯穿,它们是古代海岸线与岸外沙洲的遗迹,盐城的古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这些沙冈泥冈沿线。其后,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近岸海流泥沙沉积,湖荡淤塞,人工围湖垦田等交相影响,诸湖消失,变为平旷土地。特别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后,巨量泥沙加速了海岸线东移,形成了今天盐城黄淮、滨海、里下河三大平原区毗连的地貌。
盐城海岸变迁图
厚土有德,祚我生民。距今六千年左右,隆升出海的盐城迎来了华夏先民的原始部落,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之火在湖海间如日而升。这批最早的盐城人生活在沙冈泥冈及其附近的高墩上。盐城境内主要有三条冈地,从陆到海分别是西冈、东冈和外冈,三条冈地既是海岸线逐步东移的见证,也是盐城先民生活逐步东移的见证。盐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都在西冈这一线。西冈最早成陆绵延成堤,又名阔沙冈,为古潟湖的海岸,是一条贝壳沙堤,在距今七千至五千年间形成,纵向与长江北岸沙堤、淮河南岸沙堤相连。西冈自北向南从连云港沙口、沙行,淮阴青莲岗直到海安沙冈,盐城境内北起阜宁羊寨,经喻口、龙冈、大冈到东台,堤形较完整,宽三百到五百米,最高有八米。盐城市下属的阜宁县,得名也正由于这条高冈,阜是土山的意思。西冈沿线分布着盐城目前发现的六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阜宁古河梨园、施庄东园、板湖陆庄、陈集老曹,东台开庄、蒋庄,大抵都在这一线。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凿、石钺、石镞、陶罐、陶壶等,其中东园遗址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钺和整木凿成的独木棺(其棺底弧形,疑似船棺),陆庄遗址还出土了玉琮。这些文物兼有南方良渚文化与北方大汶口文化的特征,初步体现了盐城融汇南北的文化特点。龙冈中学曾经发掘出商代晚期古墓,出土不少陶器,有陶鬲、陶卣、陶簋等,器型与纹样同商代统治中心中原一带出土的青铜器如出一辙。这说明其时盐城先民们与中原文化交流之密切。西冈这条线上境外还有著名的淮安青莲岗、海安青墩文化遗址。
古黄河口
战国至秦汉唐宋时代的众多遗址分布在东冈。东冈形成时间约在距今四千到三千年之间,由阜宁北沙经上冈、盐城、伍佑、白驹、刘庄直到东台县境,冈身完整,宽五十到二百米,海拔高度最低处不足一米,最高处超过三米。冈地以沙为主,唐代常丰堰、宋代范公堤就建在东冈上。其时西冈一带已多良田。东冈这条线上出土过战国的封泥,还出土过楚国的金币郢爰,秦汉以后的遗址更多。还有一条冈地就是外冈,也称新冈,最晚形成,北起南洋岸,经北滩、龙堤到四灶,宽二十到一百米,沙层厚度不足一米,以细沙为主,约在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至明宣德十年(1435年)间形成,是范公堤外成陆的骨架。
东台开庄遗址挖掘现场
古称盐城的先民为东夷或淮夷,夷族有太阳崇拜,前述阜宁出土的先商陶罐上的太阳图也许就是族徽的标识。商周时期,盐城周边有不少东夷之国,如徐、莒、钟吾、干(邗)国,东夷淮夷与中原王朝经常发生战争,《诗经》中也提到了,“既克淮夷”“淮夷攸服”,这些战争有可能就是为了盐。东园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陶片,疑为煮盐所用。战争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西周初年,鲁侯伯禽曾迁部分奄国之民于盐城,这是盐城历史记载的第一批移民,其后三千年间,盐城还迎来九次大移民。春秋初期,吴国崛起,北上争霸,吞并诸夷,境内属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与射阳湖通,经射阳湖入淮河,长江南北水路畅达,境内与外交流密切,经济、文化、人口都得到发展。后越王夫差灭吴,境内属越。越又灭于楚,本地属楚。秦始皇六合一统,天下归秦,境内淮南属九江郡,淮北属泗水郡。秦朝“废封建、立郡县”,分封制的血缘政治被郡县制的官僚政治取代,也正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以县域相区隔的人文一致性。
阜宁东园遗址出土玉钺
如日初生,这一片越来越兴旺的年轻土地上,盐业日渐兴盛,其行政独立开县设政的日子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海盐兴城盐铸史
何为盐城?
盐城,不只是指作为地市级行政区域的盐城市,也指它的全部自然、政经、文教活动及其物质精神产品、居民生活,还包括它的所有历史区域和这些区域的全部历史。其核心是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习历史等形成的一致性和居民的本土认同。作为历史盐城、人文盐城,其范畴也包括因为行政区域调整而划出去的区域,如划给南通市如东县的栟茶镇、划给扬州市宝应县的射阳湖镇、划给泰州市所属兴化市的沙沟镇。盐城的历史区域在地理上的一致性极其明显,那就是古射阳湖及其以东的湖荡与滩涂湿地。这块湿地的东缘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是固化了这种一致性。古射阳湖是长江北岸古潟湖的遗存,《阜宁县志》记载“射阳湖,江淮之巨浸也。南通樊梁湖、博芝湖,以承邗沟之水,北通夹耶湖,由末口达淮”。樊梁湖即今天的高邮湖,博芝(支)湖在今天的宝应东南。射阳湖西南至高邮宝应,西北至楚州淮河,北至阜宁西南。此西、北、南三至正是古盐城的边际。盐城市下属十区县东台市、大丰区、亭湖区、开发区、盐都区、射阳县、建湖县、阜宁县、滨海县、响水县,大都由东台、盐城、阜宁三县析分而出,所以这三县又称老三县,从立县时间上讲,盐城最早。老三县都是因盐置县,煮海为盐是其早期居民主要的生产方式,这是境域经济生活上的一致性。
盐城所属黄海湿地
《天下郡国利病书》
盐城初名盐渎,以盐为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立县。盐城的盐业活动,先秦时代不见史著,阜宁东园遗址中发现的成片的陶片堆积,市区迎宾路东周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大型陶片,都疑似先秦时期煮盐遗迹。海盐需要依托滩涂生产,海岸线曲折、地形平坦、滩涂与潮间带宽阔、淤泥质土层的盐城有生产海盐最好的地理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说“东楚有海盐之饶”,司马迁的记载至少证明了盐城在楚灭吴(前306年)后盐业已经兴起。汉高祖封兄子刘濞为吴王,都广陵(扬州),“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刘濞又筑黄浦堰,自“白浦至黄浦,五百余里,捍盐通商”(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吴国有组织的海盐生产加快了盐城的盐业发展。后汉武帝为筹措与匈奴战争的巨额经费,重用盐商出身的孔仅、东郭咸阳、桑弘羊等实行盐铁专卖,扩大财政收入,尽收海盐之利。为强化政府管控,作为海盐主产区的盐渎立县,分射阳县东部为盐渎县域(汉高祖封刘缠为射阳候,境内为其封地,刘缠就是鸿门宴中项羽方倒戈的项伯,赐姓刘,刘缠死后废封,立射阳县)。《后汉书·百官志》说“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考盐渎以产盐得名”。古人为地籍命名,往往依山水相称,地名越古老越是如此,这是古人逐河栖居或者缘山生息的生活决定的。盐渎即盐河之意,到底是盐城湖荡勾连便于河运,还是官府为运盐开挖河渠,抑或本地人自己疏浚河道成盐河,还未有定论。
汉魏两晋时代为盐城县域经济文化的发源期,是其盐业繁荣的第一阶段,盐业为其主体经济。盐渎立县之后,经济社会空前发展,官府鼓励盐业生产,募民煮盐,官给牢盆,盐业兴旺,农耕区又传入耦耕犁等先进农具,农业也得到发展。东汉熹平元年(172年),盐渎有了第一位史书有载的县丞孙坚。孙坚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盐城中学内有一口古井叫瓜井,相传为孙坚父亲孙钟种瓜所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在原盐渎县东部设盐城县,得名原因为“环城皆盐场”(乾隆《盐城县志》)。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及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论及盐城县,都引用了南朝阮昇之的《南兖州记》的记载,“县人以渔、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可见南北朝时盐城盐业之盛。今市区头墩、二墩、三羊墩等多处发现汉代豪华墓葬,出土有楠木棺椁、铁剑、漆器等,一些器物有“大官”“上林”字样,“大官”为汉代掌管膳食的官署,“上林”是皇家上林苑,由此可推断墓主身份高贵。建湖草堰口汉墓群也出土了玉覆面、玉环、玉璧等精美玉器,墓主等级应更为高贵。地下文物佐证了这一时期盐城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瓜井仙踪
唐宋元时为盐城盐业繁荣的第二阶段,盐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滩涂面积增加,盐业产量提高。唐时在主要产盐区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就有海陵、盐城两监,其中盐城有“盐亭百二三十所”(《新唐书·地理志》),两监合起来年产盐一百多万石。“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新唐书·食货志》),淮东盐税约占全国盐税三分之二,盐城盐税又约占淮南盐税一半。宋时,“淮盐”名号出现。盐城境内有盐场十一个,在西溪专设盐仓,盐产依然保持在一百多万石。盐业的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如盐运业、蒲包业等,时堰古镇就以生产装盐的蒲包袋而出名,年产上百万只。元中叶,境内盐产一度达到近三百万石。因为盐利之丰,唐宋元三朝盐城皆为上县,有巨邑之称。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盐城县“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此时盐城某种程度上讲是“隔绝海外”,文教不兴。宋代境内已有书院与县学,晏殊、范仲淹等为官于此,不但用自己的诗文图咏盐城风物,塑造盐城文化符号与盐城诗意,而且还带来了崇文重教之风。自宋始,盐城人文始有根基并日渐壮大,还出现了负帝蹈海的陆秀夫这样取义成仁的士林表率,陆秀夫是盐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坐标。
盐城古代盐场图
陆公祠
晏溪书院
盐城城池图
明清两朝为盐城盐业的鼎盛期。“两淮盐,天下咸”,清光绪《盐法志》说“品天下之盐,以淮盐之熬于盘者为上”,淮盐色味甲于天下成为有口皆碑的公论,两淮盐税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淮盐产区南起长江口,北至海州,共设三十个盐场,盐城境内即有十三场,一直是东南盐业生产中心。盐场、盐仓所在皆成集市,盐业而外,农耕、工商皆趋兴旺。阜宁、东台也相继立县。明朝永乐年间,盐城修筑了砖城,因形似瓢,又称瓢城。这一时期,盐城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市井繁华,人文蔚然。清末民初,盐城一带因海岸东迁,卤气变薄,盐业重地渐转向淮北。废灶兴垦,盐业的主导地位让给农业,但海盐产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依然是盐城的重要产业。
因盐而兴,但未因盐而衰,因为熬波煮海给了盐城人“唯海为大、唯盐能调”的精神,这是人文精神上体现出的盐城区域最核心的一致性。盐城人海纳百川、胸怀宽阔、圆通不苟、坚毅不拔,勇敢地迎接不同时代的挑战,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盐民三杰强盐脉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初,黑夜,草堰场串场河边的北极殿,十八只白公鸡,十八碗红血酒,十八个黑汉子歃血盟誓。(www.xing528.com)
殿门打开,十八个汉子举着十八根扁担,冲进那些凌辱过自己的富户家,呐喊声哭喊声四起,火光冲天。他们是贩私盐的盐丁,这些大户收了他们的盐,常常不给钱,还威胁报官。反正过不下去了,盐场里的盐丁们纷纷举着扁担加入进来。“打丁溪去!”百十个盐丁跟着领头的汉子冲向丁溪场。他们没有兵器,元朝严禁汉人拥有兵器,十户才许有一把菜刀,传说他们在扁担头绑上又长又宽的带鱼(一说刀子鱼),黑暗中银光闪闪,仿佛无数柄大刀挥舞,守兵们吓跑了。他们打下了丁溪,打下了泰州、兴化、高邮。在高邮,盐丁们拥戴领头的九四也就是张士诚做了皇帝,国号大周。这是盐丁们自己建立的唯一的国。
大丰草堰北极殿
盐民在历史上似乎只有卤沸烟腾中伛偻着背的黑瘦身影,但盐城的盐民不一样,“盐民三杰”张士诚、王艮、吴嘉纪,或称帝,或立说,或著诗,创造了历史新的可能和中国学术思想新的特质,带给文学新的面貌,刻下海盐文明最深的盐城印记。元末白驹场(今大丰区白驹镇)盐丁张士诚靠十八根扁担起义,张部是元末起义军三大主力之一,对推翻元人统治有大功。张士诚后在苏州称吴王。虽然最后虽败于朱元璋,身死人手,但他轻徭薄税又极为尊重儒生士绅,深得苏州百姓拥戴,至今苏州老百姓还要上九四香祭奠他。“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王士祯《秦邮杂诗》),又是三百年过去了,老百姓们还在说着张士诚的故事。
张士诚大周国钱币
明朝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王艮也是盐丁出身,读了几年私塾,家贫失学,贩盐为生。二十九岁那年忽做一梦,梦中天塌,人们哭号四散,他却慨然而起,变为伟丈夫,一手托天,一手重布日月星辰,万民欢喜歌舞,跪拜于他。醒来后,王艮大汗如雨,却觉心下洞明万物一体,有天命弘道之感。遂头戴五常冠,身穿广袖大带之衣,手执笏板,按孟子说的“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开课授徒,人以为怪而不改,后问学于王阳明十年,研修经义,探求精微,终成一代名儒,创建泰州学派。有论者说泰州学派是我国第一个思想启蒙学派,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强调日常生活的终极意义,为尊重个体与人性开了先河。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何心隐、罗汝芳、李贽、汤显祖等。王艮让中国的学术思想开始有了肉身,泰州学派将情感、欲望、个体、自由请进道统话语,并抬升了其价值,形成人文主义思潮。
王艮像
清初吴嘉纪,也是安丰场人,出身灶藉,少年时逢明清鼎革,遂无意科举,不仕新朝。其祖父学于王艮,其妻王睿为王艮之后。吴嘉纪一生贫困潦倒不改其志,穷得连他父亲、母亲、妻子的棺材都不能安葬。六十多岁,还借船买来盐卤,与子拉纤运到当地六灶河边,开火煎盐,卖盐还债。他写了一辈子诗,诗中多咏叹盐民凄惨生活,又被称作“盐民诗人”,最著名的是《煎盐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平白如话,写实如画,道尽盐民苦辛。又有诗《海潮叹》,状写大海潮给盐民带来的灭顶之灾:“飓风激扬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漂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其惨不忍读。他还有诗《李家娘》,描写清兵屠城扬州,繁华地顿变地狱:“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时人谓其诗为“诗史”,同代诗人屈大均评述他的诗:“东陶诗太苦,总作断肠声。”
吴嘉纪纪念馆内的吴嘉纪塑像
盐民三杰建树各异,他们以自己的勇力、才学、风雅,为几千年默默无声的盐民发出铿锵强音,并用自己的创造带给民族更多的转机与风采,他们也强壮了盐城的盐脉。清末民初“废灶兴垦”,灶籍,这个十数万户百万众的社会群体突然就消失了,即使在盐城也甚少有人溯源自己的先人是不是灶籍。在现代产业格局中,盐业也开始边缘化。但今天的盐城,海盐文明的脉动依然强劲,海盐生产的印记依然常见,境内灌东盐场(即清末济南盐场,其时淮南盐产萎缩,无法完成朝廷定额,为接济淮南之盐亏额而兴建)等还有海盐生产,灌东盐场是江苏省最大的盐场,还有海盐博物馆这样盐味十足的专业博物馆和各县区博物馆等,有公私收藏的盘铁、小海场石权、两淮盐运使碑、西溪盐仓公务铜印等文物。更为明显的是数千年盐业塑造了盐城的第二自然,至今它依然承载着盐城人的生活。
范公堤
大丰丁溪庆丰桥
204国道纵贯全境,它的路基就是唐时李承修建的常丰堰(人称李堤)、宋代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堰(人称范公堤)。范公堤西侧就是当年修堰取土挖出的串场河,串场河经历朝疏浚,至今还是贯通苏北的河运要道,不时驶过船队的长龙。无边平畴依然多有高墩突起,那是几千年间堆筑的潮墩、烟墩。潮墩是盐民避潮的救命墩。烟墩即烽火墩,可以御敌报警,盐城境内历朝官筑的土墩有记载的就超过三千个。串场河边,富安、安丰、西溪、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新兴等老盐镇依然兴盛,张士诚攻打丁溪血战的庆丰桥兀自卧波如虹,李承曾经登临的海春轩塔依旧高耸,曾经的中国第一海关云梯关遗址也得到保护性开发,唐宋明清修建的节制潮洪的闸坝还有十八座在使用,盐商气派的宅第鲍氏大楼、沈氏大楼修缮后更为堂皇。
东台海春轩塔
这些是海盐文明的物质遗产,更为重要的是盐城的海盐文明已经成为文化血脉,流淌在它的子民身上和社会生活中。有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存在,比如大量带着盐味的历史传说还在流传,像张士诚、施耐庵的故事等等。盐阜区婚礼有对对子的习俗,一次六灶的姑娘嫁到七灶,女方出了上对“六灶七灶两灶连心”,男方宾客们都被这看似平易的对子难住了,亏得施耐庵路过,见新嫁娘久不下轿感到奇怪,问明原委,哈哈一笑,出了下对,“大团小团一团和气”。 这个故事里灶团都是地名,盐城迄今仍有大量盐味地名,如沈灶、新团、梁垛、沟墩、三仓、潘家鐅、五总等等,即以灶论,东台从头灶一直排到二十八灶。盐民饮食婚礼等生活习俗等也传承了下来,比如老一辈都有重盐重腥的口味,喜食麻虾酱、醉螺、腌小蟹等,日常语言中也有大量的盐味惯用语,比如“咸菜炖豆腐──有言(盐)在先”“盐缸里出蛆──稀奇”“盐吃多了──尽讲闲(咸)话”等等。
大丰施耐庵故居
海盐文明作为一种精神血脉留存下来的,最核心的就是盐民三杰所代表的盐民精神,这种精神显扬为一种民风。《隋书·地理志》说,“淮南人性并燥劲,风气果决,俗尚淳质”。万历《盐城县志》说盐城“地僻海边,俗尚简朴”。兴化郑板桥与盐城多有亲故往来,其继母就是盐城郝营人,他又曾在盐城多地坐馆,他说盐城“东海之滨,土坚燥,人劲悍,率多慷慨英达豪侠诡激之徒,而恂恂退让之君子绝少”(《朱子功寿序》)。盐民的这种民风就是豪迈果决,淳朴奋勉。这样的盐城人小事能干好,大事能干了,可信可依,还有什么能阻挡盐城人的脚步?
融入蔚蓝新盐城
向着大海,向着蔚蓝,盐城永远是新的。
她的土地是新的,她的人民是新的,她的使命是新的,她的发展是新的,她的未来是新的。其命唯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盐城市新城中心
盐城,她的土地是新的。她是传说中的息壤,土地每天都在增长。绵延五百八十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每年以数万亩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这片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保存最完好的近七百万亩滩涂湿地,历史上由古长江、古黄河、古淮河冲积成的淤涨型滨海湿地,还在继续生长,每天都在生长出新的国土。唐时,盐城尚为海中之洲。宋《舆地纪胜》说“大海在盐城东一里”,城门一开就能吹到海风,城墙上海鸥翔集。盐城市区老西门的先锋岛原来称作小海滩,当地话中小海是内海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盐城外也是海,内也是海,如瓢一样浮在海上,而今天海已在百里之外。盐城,就是逐日的夸父,每天她的土地都在向海中跃起的太阳延伸。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广袤无边,生长无限,众水朝归,鸟兽自由。她,是河流的方向,长江、黄河、淮河水系交错,无数条河流箭穿神州奔流到此入海。她,是鸟的方向,是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的栖息地。全球仅有三千多只丹顶鹤,每年有一半来盐城的珍禽保护区越冬。勺嘴鹬、中华凤头燕鸥等踪迹神秘的极度濒危鸟类,在这里不时惊艳一现。她,是新世界的方向,新的土地护佑着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曾在中国消失的麋鹿,自1986年回归盐城黄海湿地。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和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麋鹿
盐城,她的人民是新的。地日以广,民日以众。她是移民的乐土,历史上迁徙进十次政府性的大移民。她一边成陆,一边生民,早期居民还赶上了新石器时代。从考古发现看,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盐城没有大型聚落,更没有城邑,即使在淮夷族群里也是边缘的零散的小群落。考诸文献,征于文物,淮夷不谈早期国家,连周的诸侯国都未见设置,文献中一直以淮夷称之。如《左传》记载吴楚相争,“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诗经·鲁颂》中有“既克淮夷”“憬彼淮夷”之句,也是直称淮夷。直至楚灭吴设县编户齐民淮夷消失,淮夷一直是部落制。从历史的纵向看,盐城先秦时代的文明遗迹也没有明显的连续性,她的早期居民是游走不定的,没有形成较大的中心族群。盐城不停地增殖着自己的土地,迎纳着一茬茬移民,以主体产业盐业为中心,在汉唐时期形成主体居民,孳生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盐城人群体。西周初年,周公监国,平定武庚之乱后,强迫与武庚一起作乱的奄夷南迁,奄民部分定居于盐城境内,这是第一拨移民。汉代有规模不一的三次移民,一次吴王刘濞招募流民于此煮盐,一次东瓯王举国北迁江淮间,一次汉武帝灭闽越国迁其民于江淮。晋代永嘉之乱,北人南迁,中原人口大量来居,盐城境内多设侨县,今建湖县收成村就发现了东晋东海王墓。唐时征战高句丽,徙其民七万人于中国,中有数千户迁入盐城境内。明初“洪武赶散”,数次征迁苏州等吴地人口到江北沿海,其中一次就有万人之众,至今盐城许多姓氏的家谱都溯源到苏州阊门,以阊门为“洪武赶散”的出发地。民初“废灶兴垦”,从(南)通、崇(明)、海(门)、启(东)先后移民累计达三十万多人,到盐城滩涂围海造田垦荒植棉。第九次,“文革”中“上山下乡”,十多万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插队知青、下放干部、下放户安家盐城,部分知青留盐成家立业。第十次,20世纪90年代,盐城先后接收三峡移民一千七百多户,七千多人。其他小规模的移民更多,如夏商周三朝征伐东夷淮夷及吴灭诸夷,夷族南下,多有流入;清代回民避乱也有移迁于境,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农场、军垦农场等多所农场垦殖滩涂,接纳上海等地人口也以千计。十次移民中人数最多的是“洪武赶散”与启海人垦荒植棉,清初的江南移民不但接续了盐城的盐业,还垦田湖荡,将范公堤以西开垦成良田万顷。民初,启海人移民灶地,将滩涂草荡围垦成棉田,彻底将盐城转型为以农业为主。筚路蓝缕,盐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民们的血汗结晶。
丹顶鹤
勺嘴鹬
黑脸琵鹭
反嘴鹬
盐城,她敞开足够的辽阔容得下南来北往。一次次移民,一茬茬的新盐城人,都融进了本土。从南到北,东台与响水,南蛮北侉;从东到西,东海与西乡,东戆西尖。南北文化板块在这里悠然交汇,南腔北调在碰撞中相互习染,北地的阜宁滨海开口便是你侬我侬,南方的东台满嘴儿化音;黄淮风融合吴楚韵,盐城人都能哼几句的淮剧,粗犷偏能多情,雄健而又清俊。移民的后代南北相杂,能文能武,明代出了个武状元朱同宗,清代又出了个武状元徐开业,民国抗日将领郝伯村是台湾当局的一级上将,共和国连着出了三个上将周克玉、朱文泉和朱生岭。就是文士也多义气慷慨,陈琳檄文惊得发头风症卧床的曹操“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三国志》裴松之注),施耐庵《水浒传》江湖英雄恩仇快意,宋曹书如其人骨鲠有节,王艮让百姓皆可成道,吴嘉纪为苍生呼号。盐民灶户,竟能十户九读书,崇文重教之风在兹为盛;耕夫民户,也是尚武成习,血性骨气之正于斯为烈。这片土地就是有了盐的骨头,铮铮如铁,汉末臧洪主盟讨伐董卓,南宋陆秀夫负帝蹈海,元末张士诚举义而反,晚明黄得功残国败土孤危独支,清初厉豫举兵反清,民国新四军重建军部。凭着这样的沉勇,盐城人将湖海之间的荒滩野荡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北上海大丰知青纪念馆
盐城,她的使命是新的。新的土地,新的人民,在新的时代遇见新的机遇,也担起了新的使命。《越绝书》说“夷,海也”,盐城的先民夷族是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创造者,在夷夏融合中被中原族群的大陆文化抑制。新时代,沿海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生态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和“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盐城,激活了传统的海洋经济与文化基因,政府也画出“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新蓝图。重新面向大海,盐城活力澎湃,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宝武钢铁集团落地,高铁连结上京沪,盐城真正登上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平台。
鹿群闪现,野菊花碎金耀眼,风电森林高耸海上,高铁飞驰,苇塘倒映蓝天,丹顶鹤栖止自由,沃野万顷稻浪,城镇工商繁荣,这是今天的盐城。提升以世遗保护为中心的生态修复,提速工业化,提高民生福祉,建设产业新盐城、生态新盐城,盐城在走一条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人民幸福并举的无垠之路。江淮福乐之地,盐城的未来是新的。
凭海临风,融入蔚蓝,新盐城诗画人间。
海上风力发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