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醚类毒素的结构特点为:杂原子与碳原子的比例很高;结构新颖、特殊,相对分子质量大;活性强、有剧毒;广谱药效、作用机制独特,大多数对神经系统或者心血管系统具有高特异性作用。常见的聚醚类毒素有线性聚醚、聚醚梯、大环内酯聚醚与聚醚三萜等,其中线性聚醚与聚醚梯因为结构庞大、毒性强而著名。聚醚梯类毒素目前已经发现有100余种。线性聚醚以岩沙海葵毒素(Palytoxin,PTX)和西加毒素(Ciguatoxin,CTX)为代表,它们的毒性机制和陆地上的毒素不同。对这类物质的研究为化学与生命科学提供了一些从陆源天然产物中难以得到的信息。聚醚类毒素有望在研制新型心血管药与抗肿瘤药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日本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居领先地位。
1.岩沙海葵毒素
岩沙海葵毒素又称集沙群海葵毒素,最初从岩沙海葵中分离得到,是一类复杂长链聚醚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高度氧化的碳链,但多数羟基呈游离状态,仅部分羟基形成醚环,属于水溶性聚醚。岩沙海葵毒素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较大,且有强烈的溶血作用,对兔的LD50为0.025 μg/kg。
2.西加毒素(www.xing528.com)
西加毒素的名称来源于西加鱼类,是20世纪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教授Scheuer首次发现的。该毒素曾经从400多种鱼中分离得到过,但其真正来源是一种双鞭藻——具毒冈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它是一种脂溶性高醚类物质,毒性极其强,比河鲀毒素要强100倍。目前已经发现3类西加毒素,即太平洋西加毒素(Pacific Ciguatoxin)、加勒比海西加毒素(Caribbean Ciguatoxin)和印度洋西加毒素(Indian Ciguatoxin)。西加毒素为电压依赖型Na+通道的新型激动剂,和Na+通道受体靶部位Ⅵ结合,能够提高可兴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产生强去极化,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传导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药理学与毒理学作用。
3.刺尾鱼毒素
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 422,有极为强烈的毒性,半致死浓度(LD50)为0.05 μg/kg,为非蛋白毒素中毒性最强的物质,其毒性比河鲀毒素强约200倍,是岩沙海葵毒素的9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