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坦洋村胡福四(又名胡进四)采用优质茶树“菜茶”试制红茶成功,取名“坦洋工夫”。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首批坦洋工夫运抵英吉利,这种红茶的芳名,便不胫而走,风靡英国上流社会。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并较为肥壮,带白毫;色泽乌黑油亮有光;内质甜香明显;滋味清鲜、醇厚、甜和;汤色红艳,有金圈;叶底红匀软亮。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至同治时期,坦洋茶“遂翕然称诵岛外”,并一度成为英王室饮用的珍品之茶,很受欢迎。此后,茶 商 纷 纷 入山 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 出 口3万余 担。
坦洋街长1000米,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每逢春季,坦洋村里“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榷税之征输于中夏,商贾之利施及西洋”。民歌云:“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舶清凤桥。”这些都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荣的真实写照。直至1912年,坦洋村外销的红茶、绿茶仍有5.06万担和5.26万担。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的民谚是这样形容坦洋的茶叶贸易:“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木桶装茶银,满 街 叮 当 响……”
昔日坦洋工夫生产景象(www.xing528.com)
1915年,坦洋仅红茶外销量就达7.24万担,坦洋工夫与贵州茅台酒共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从而确立了坦洋工夫世界级名牌的地位。当时,世界各地寄到坦洋的信件,地址只写中国坦洋就可以寄达。也因坦洋工夫的知名度,1935年由张天福先生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就建立在“坦洋工夫”的所在地福安市社口镇。
坦洋“同泰春”茶庄当年发行的银票
(银票中的建筑为英国议会大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