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茶叶生产才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海上封锁,茶叶出口转向苏联和东欧国家。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签订了苏联给中国的贷款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中国以茶叶、农产品等物资偿还贷款。苏联需要的是红茶,中国茶叶公司组织各茶区大力生产红茶。除原已生产红茶的产区继续扩大红茶生产外,还在浙江绍兴和温州、江苏宜兴、安徽霍山、江西上饶、四川宜宾、贵州湄潭等地改制、发展红茶生产。1952年形成了祁红、苏红、越红、闽红(政和、坦洋、白琳和小种红茶)、浮红、宁红、宜红、湖红、粤红、川红、滇红、黔红等十二大工夫红茶品种,产量约2.2万吨。1959年,中国茶叶生产量达到15.2万吨,其中红茶生产量4.3万吨,红茶出口量2.74万吨。1958年春,为开拓西方国家的茶叶市场,商业部组织工作组到云南凤庆试制红碎茶。1959年,广东英德茶场首批红碎茶产品问世。1964年分别在云南勐海、广东英德、四川新胜、湖北芭蕉、湖南瓮江、江苏芙蓉等国营茶场(厂)组织大规模试制。1965年,有关部门将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列为红碎茶重点发展地区,红碎茶生产也由国营茶场向社队集体茶 场(厂)推 开。20世纪80年 代 初,红 碎 茶生产已遍布除安徽、江西、河南、陕西以外的所有茶叶主产省(直辖市、 自治 区)。
1984年,红茶生产量达到7.9万吨,出口量7.4万吨,分别占当年茶叶生产总量的16.1%和出口总量的51%。 1985年,中国茶叶市场全面放开经营(边销茶除外),国内绿茶市场蓬勃兴起,茶叶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红茶生产和出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仍保持增长态势。1988年,红茶出口量突破10万吨,其中红碎茶占90%。 1989年,红茶生产量达到13.13万吨,占中国茶叶生产总量的24.5%,为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后,随着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茶叶出口企业自主权扩大,国家价格补贴政策的调整,暴露出红茶出口卖价低、换汇成本高的劣势,一些红茶产区开始转产绿茶和其他茶类。此时,红茶生产量和出口量在中国茶叶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却出现了直线下降。到了2005年,中国红茶生产量仅有4.8万吨,出口量3.58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茶叶生产总量的5%和出口总量的12.5%。 2006年,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元泰茶业有限公司以经营红茶为主,致力于振兴中国红茶,组织开展系列推荐宣传活动和设立红茶推广的机构,为中国红茶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希望的曙光。(www.xing528.com)
采 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