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EIz称为梁的弯曲刚度,其物理意义是表示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将式(6-5)代入式(6-2)得式(6-6)就是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图6-5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用式(6-6)计算正应力时,可不考虑式中M、y的正负号,均以绝对值代入,最后由梁的变形来确定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解:先算出C截面上的弯矩图6-6例6-1图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为将MC、Iz及y代入正应力式(6-6)。

正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公式的推导思路是:先找线应变ε的变化规律(因正应力的变化规律难以直接找到),通过胡克定律σ=Eε把线应变与正应力联系起来,再通过静力平衡条件把应力与内力联系起来,从而推导出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其过程与推导圆轴扭转的切应力公式相似,即需综合考虑几何、物理和静力学三方面。

1.几何方面

为了找线应变ε的规律,将图6-3(b)改画为平面图形[图6-3(c)]。在图6-3(c)中,曲线在中性层上,所以其长度仍为原长dx。现在研究距中性层为y的任一层上纤维K1K2的长度变化。K1K2是位于中性层的下边,它比变形前伸长了,其伸长量为

将其代入上式得

纵向纤维的相对伸长则为

式(6-1)就是线应变ε的变化规律。它表明:线应变与纤维所在的位置有关,离中性层越远,线应变越大;线应变与梁变形后的弯曲程度有关,曲率越大时,同一位置的线应变也越大。

2.物理方面

前面已设想梁是由一层层的纵向纤维组成,若各层纤维间没有挤压作用(即假设各层纤维间无挤压),则各条纤维均处于单向受力状态(即处于轴向拉、压),因此,在弹性范围内正应力σ与线应变ε的关系为σ=Eε(胡克定律)。将式(6-1)代入σ=Eε,便可得正应力的变化规律,即

上式与式(6-1)类似,它表明:横截面上离中性轴越远的位置,正应力越大;梁弯曲后曲率越大,同一位置的正应力也越大。

3.静力学方面

式(6-2)虽然说明了正应力在横截面上的分布规律,但还算不出各点的正应力数值,因为中性轴的位置目前还不知道,y值尚无法确定,另外,曲率也属未知。这些问题将通过研究横截面上分布内力与总内力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在横截面上取微面积dA(其形心坐标为z、y,图6-4),微面积上的法向内力可认为是均匀分布的,其集度为正应力σ。因此,微面积上的法向内力为σdA,整个横截面上的法向内力可组成下列内力分量:

图6-4 横截面上取微面积dA

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轴力为零,而绕z轴的力矩Mz则为横截面上的弯矩,即

先讨论中性轴的位置。将式(6-2)代入式(6-3),得

将常量提出得

≠0,所以

(www.xing528.com)

是横截面对中性轴(z轴)的静矩,且等于零,表明中性轴通过截面的形心。下面讨论曲率的确定。

将式(6-2)代入式(6-4)得

改写为

式中,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经整理可得下列计算曲率的关系式

由上式可知,曲率与M成正比,与EIz成反比,这表明:梁在外力作用下,横截面上产生的弯矩越大,梁的弯曲程度就越大;而EIz值越大,则梁越不易弯曲。EIz称为梁的弯曲刚度,其物理意义是表示梁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式(6-5)不仅这里推导正应力公式要用到,该式也是弯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是计算梁弯曲变形的基础,在下一章讨论弯曲变形以及后面讨论压杆稳定时,都要用到它。将式(6-5)代入式(6-2)得

式(6-6)就是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式中M为横截面上的弯矩;Iz为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欲求应力的点到中性轴的距离。

式(6-6)表明:正应力σ与M和y成正比,与Iz成反比;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成直线规律分布,距中性轴越远越大,中性轴上(y=0处)正应力等于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如图6-5所示。

图6-5 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在用式(6-6)计算正应力时,可不考虑式中M、y的正负号,均以绝对值代入,最后由梁的变形来确定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当截面上的弯矩为正时,梁下边受拉,上边受压,所以中性轴以下为拉应力,中性轴以上为压应力。当截面的弯矩为负时,则相反。

为了便于正确使用式(6-6),这里列出两点适用情况:

(1)式(6-6)是在纯弯曲的情况下导出的,实际工程中的梁,其横截面上大多同时存在着弯矩和剪力,并非纯弯曲(此时称为剪力弯曲)。但根据实验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可知,剪力的存在对正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很小,因此对剪力弯曲的情况,式(6-6)仍然适用。

(2)式(6-6)是从矩形截面梁导出的,但对截面为其他对称形状(如I形、T形、圆形等)的梁,也都适用。

【例6-1】 长为l的矩形截面梁(图6-6),在自由端作用一集中力F,已知h=0.18m,b=0.12m,y=0.06m,a=2m,F=1.5kN。试求C截面上K点的正应力。

解:先算出C截面上的弯矩

图6-6 例6-1图

截面对中性轴(即水平对称轴)的惯性矩为

将MC、Iz及y代入正应力式(6-6)。代入时,MC、y均不考虑正负号而以绝对值代入,则

C截面的弯矩为负,K点位于中性轴上边,所以K点处的应力为拉应力。

国际单位制中,应力的单位为Pa;在计算梁的正应力时,弯矩的单位用N·m,y的单位用m,惯性矩的单位用m4,则算得的应力单位即P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