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阻燃机理及其剂的应用分析

阻燃机理及其剂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的阻燃机理主要有四种理论:覆盖论、气体论、热论和催化脱水论。三氧化二锑单独作阻燃剂不常见,与卤素阻燃剂混用可产生良好的协同阻燃效果,主要用于合成纤维及其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含卤素的阻燃剂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中以溴化合物居多。涤纶经阻燃整理后,其裂解温度和产物基本不变,残渣中不含阻燃剂成分,可以认为,涤纶的阻燃作用主要发生在气相部分。

阻燃机理及其剂的应用分析

燃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纤维和不同的阻燃剂又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所以迄今尚未建立对各方面都适用的阻燃理论。目前的阻燃机理主要有四种理论:覆盖论、气体论、热论和催化脱水论。覆盖论认为某些阻燃剂在低于500℃下是稳定的,但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在纤维表面形成覆盖层,隔绝氧气,并阻止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气体论认为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能分解出不燃性气体,将纤维热分解放出的可燃性气体浓度稀释至可燃浓度以下,或者生成能俘获活泼性较高的游离基的抑制剂,终止游离基反应的进行。热论认为阻燃剂在高温下能发生熔融、气化等吸热作用,减少热量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或者是使热量迅速扩散,使织物达不到燃烧温度。催化脱水论认为阻燃剂能改变纤维的热裂解过程,减少可燃性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生成量,从而抑制燃烧的进行。在实际的阻燃整理中,可能同时有几种作用,但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一)阻燃剂

具有阻燃效果的元素,主要限于元素周期表中ⅢA族的硼和铝,ⅣB族的钛和锆,V A族的氮、磷和锑以及ⅦA族的卤素。硼和铝化合物在织物上常用作不耐洗的阻燃整理。如硼砂硼酸按1∶0.4~1∶1(摩尔比)配制的水溶液,即可用作棉织物的阻燃剂,其阻燃作用可能与其熔点较低,又会形成玻璃状涂层覆盖在纤维表面有关。氧化铝受热时会分解成氧化铝和水,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量是它起阻燃作用的主要方面,其次是产生一定量的水分。

钛和锆化合物主要用于羊毛纤维的阻燃整理,它们与羊毛纤维中的—NH3+形成离子键结合。在棉纤维上是以形成络合物而达到阻燃作用的。

氮化合物不能单独作阻燃剂,但与磷化合物混用时会有协同阻燃效果。磷是阻燃剂中一个最大的家族,具有阻燃作用的化合物有磷酸铵和聚磷酸铵类、磷酰胺类、磷酸酯类、亚磷酸酯类、膦酸酯类等。磷元素对纤维素纤维的阻燃作用主要是脱水作用,属凝固相阻燃作用。

三氧化二锑单独作阻燃剂不常见,与卤素阻燃剂混用可产生良好的协同阻燃效果,主要用于合成纤维及其与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织物。

含卤素的阻燃剂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中以溴化合物居多。其阻燃作用是在燃烧气体中生成卤元素游离基,与高能量游离基产生链转移反应而阻止燃烧反应进行,其生成的卤化氢气体本身有稀释作用,也能起一定的抑制燃烧的作用,这类阻燃剂的阻燃作用主要是在气相中进行的。

(二)棉纤维的阻燃机理

纤维素热裂解时,可能产生如下两类反应:

棉纤维在200℃以下,纤维素吸热产生一些不燃性气体,如水蒸气和痕量的二氧化碳;温度超过200℃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减少,可能纤维素的分子链开始切断,但生成的气体仍不会着火燃烧,在这个阶段,纤维素的失重很小,称为起始裂解阶段。当温度超过300℃后,热裂解进入活跃阶段,由原来的吸热反应变为放热反应,裂解产物主要是可燃性的醛酮类和焦油等,此阶段纤维素的失重极大,是主要裂解阶段。当温度在500℃以上,则主要生成碳化物残渣。

棉纤维经含磷阻燃剂整理后,其裂解起始温度降低了,甚至其裂解终止温度比未阻燃棉纤维的裂解起始温度还要低些,而残渣的重量却增加了,这是阻燃剂存在下改变了棉纤维的裂解机理:经阻燃整理的棉纤维在300℃左右就开始脱水炭化,这样就抑制了在340℃以上纤维素的1,4苷键断裂。因为β-葡萄糖-1,4-苷键的断裂,其中间产物可能是左旋葡萄糖或1,6-脱水-β-D-呋喃葡萄糖,形成左旋葡萄糖后就容易生成各种可燃性气体。

含磷阻燃剂在较低温度下还会分解生成磷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变成偏磷酸,继之缩合成聚偏磷酸。聚偏磷酸是一种强烈的脱水剂,能促使纤维素炭化,抑制可燃性裂解产物的生成,从而起阻燃作用。此外,分解产生的磷酸,又会形成不挥发性的保护层,既能隔绝空气,又是纤维素燃烧中使碳氧化成一氧化碳的催化剂,因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生成。由于碳生成一氧化碳的生成热(110.4kJ/mo1)小于生成二氧化碳的生成热(394.6kJ/mo1),这样就有效地抑制了热量的释放,能阻止纤维素的燃烧。故其阻燃作用主要是发生在凝固相部分。

(三)涤纶的阻燃机理(www.xing528.com)

涤纶在裂解温度下,其裂解产物的组成是气体、焦油状高沸点物和残渣。三类裂解产物的比例随温度不同而异,其中气体组分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焦油状组分在600℃时出现最大值,而残渣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少。气体和焦油状组分是决定其燃烧性的关键所在。

涤纶的裂解产物至少有30种以上,主要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醛、苯、甲酸对苯二甲酸等。其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苯的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乙醛、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涤纶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这主要是由于苯、苯甲酸、对苯二甲酸等芳香族化合物不完全燃烧引起的。另外,与纤维素的裂解产物相比,其裂解产物的自燃温度也高,这就是涤纶的燃烧温度比纤维素纤维高的原因所在,前者为400℃左右,后者为550~570℃。

涤纶经阻燃整理后,其裂解温度和产物基本不变,残渣中不含阻燃剂成分,可以认为,涤纶的阻燃作用主要发生在气相部分。

一般认为,燃烧是连锁反应,其中有关过程为:

形成过氧化物:

生成游离基:

通过支化反应使燃烧蔓延:

在燃烧的火焰中,主要的放热反应是:

从而提供了保持燃烧的大部分热量。因此,为了减慢或终止燃烧的作用,必须强烈抑制分子链的支化反应①和②的进行。

氯或溴的卤素衍生物常用作涤纶的阻燃剂,它的阻燃作用一般认为是按气相机理进行的。当阻燃剂中不含H时,首先释放卤原子,当含H时释放卤化氢:

卤原子与可燃性气体反应生成卤化氢,RH+X·→R·+HX,卤化氢通过抑制链的支化而产生阻燃作用,所以,卤化氢属于真正的火焰抑制剂。

在此情况下,反应④、⑤与反应①、②相互竞争,通过这些反应,活性H原子和HO·被消耗了,反应③的速度可以降得很低,所以起到阻燃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