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是如何顺利进入摄影师的世界,跟他们打交道呢?作为一个出道模特,首先要避免一些坏习惯,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信守承诺,现场不玩手机,不恶意评论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对摄影师的要求不轻易说不,不带亲戚、朋友去拍摄现场等(详情请参见第五章第一节)。一个修养良好、举止有约束、富有职业操守的模特,则是与职业摄影师们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这种合作关系,不是冷冰冰的职业关系,他们应该是热络的合作伙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模特是摄影师的缪斯,而摄影师是模特的指导员,抑或艺术导师,他们在一起合作应该彼此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的火花幻化成璀璨夺目的时装摄影作品,而背后发生的动人故事也让人难忘不已,笔者经历了一些与模特创作的小故事,它们几乎改变了模特的命运,让笔者感悟到时尚摄影的真谛,它们酝酿出了不同寻常的拍摄机会。
一、张雪,一个西单街头的偶遇改写了她的职业生涯
回想一个模特的成长故事,让人思绪万千。林林总总小事情的转折和成败最终构成她命运的峰回路转。模特的每一次正确选择会让她有不断进阶成功的砝码和资本,但这来源于机缘和运气,所以模特发展的不可计划性是模特成长不可忽略的特点。2002年底,读完美国大学艺术摄影的研究生课程回到国内,看到一些刚刚兴起的时尚杂志上模特以一种陈词滥调的姿态表现时装,说写真不写真,说时尚不时尚,俗套,没有新鲜感,这不是时尚杂志该有的样子。笔者那时想拍出一些新鲜的原创图片来丰富这些时尚杂志的版面内容,对市场上已有的模特很没有信心,笔者也疑惑,大街上看到那么多的时尚青年,活灵活现,怎么一转换到模特市场和杂志操作,就变得那么的老套而让人没有拍摄的灵感。搞创作首先要有灵感,有灵感才会有拍摄欲望,有拍摄欲望才是出好作品的动力,有好作品,才会吸引客户来找你拍照,然后你才可以把你的摄影才华用于商业,再用你的商业摄影养活你的艺术创作,有更多艺术作品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围观,找你拍摄,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好像那时候,笔者就懂这个道理,但老觉得卡在哪里。后来一些机缘巧合被一个业界同行好友范永恒引荐给时尚杂志主编苏芒认识,接着就不知不觉地拍起时尚杂志,而一旦开启拍摄时尚杂志的大门,模特和编辑就呼啦啦地过来跟你合作,但笔者发现你必须面对这些市场上的已有模特,没有太多选择,仍然没有拍摄灵感。有一天要参加一个“时尚COSMO”的社交Party,合作的服装造型师建议我去买件衣服符合Party的“粉色主题”,于是我们就去21世纪初期还比较热闹的西单商场去逛,边逛服装师边给我推荐即将要拍摄的新模特,笔者的直觉反应是:没感觉,没有质感,就是个Nobody。我跟她说:“看看满大街的男男女女,随便找个都能拍,咋你推荐的模特,我觉得都不够好呢”。服装师听了很不爽,一时气话跟我说,你要是真觉得哪个好,可以拍摄,我就去要来她的联系方式,我看你能把她们拍成啥样。她随口说着,我就真的应声瞥到一个白衣高挑的女孩,侧面看,冰清玉洁,正面没有机会看到,但可以感到整个人充满着青春健康的气息,她就在远处的人群中徐徐走过。我指指她,服装师居然就真的跑过去拦住这个女孩和她攀谈起来,旁边还有一个同行的女孩也停下来,听她讲话,还时不时回头看看我这边,并指指我,我明白那是在说拍摄工作可能会需要她,感觉她们沟通很顺畅,高挑女孩也时不时点头,笔者就自然而然地走过去,听服装师解释,笔者连连点头,说会邀请她来面试确认拍摄工作,又夸了她几句,表明我对她的拍摄信心。那时也是年轻,三十出头,真的会这样做,现在应该不会这么莽撞。也幸亏有那个服装师替我过去说,如果当时她不在,我也不敢贸然上前,这后面的事情也不会再有。过了几周,笔者找到了当时《世界时装之苑》(ELLE)的编辑范吉慧,也是经常合作拍摄的优秀编辑,请求占用她的办公室一个小时给模特做个面试,因为笔者不愿在一个普通居民楼里为一个职业拍摄做面试,这会让第一次来面试的模特有不安全之感。当时ELLE编辑部坐落于建国门外的巧克力大厦[5],那个女孩如约而至,带着上次一起的小伙伴一块儿进来,后来知道她叫张雪,其实笔者并没有其他人选,这也是当时的拍摄习惯,认准一个就死磕,不行再找他人。当时任职于“中国百老汇”的编辑王岩也陪着我一起面试她,那时王岩经常和我一起策划组织拍摄。张雪进来时落落大方,应答自如,也很机灵和礼貌,对我们也很放心的样子。交谈后才得知她还在上高中,与同学逛街就被我们碰到,笔者让王岩给她按部就班用数字卡片机拍一张正面照和一张侧面照,就以这两张照片为起点,建立一个张雪的模特档案(图4-2),后来简单聊几句她的时间安排和业余爱好,就让她们回去。她们一走,范吉慧就跟我说,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笔者也笑了笑,告诉她,面试一下看看,发掘她的可能性需要时间。但王岩还比较理解我的观点,不抵触给张雪的拍摄可能性。笔者在想,看到她的不同,但别人不一定认同,一个好的模特状态离一个好的摄影画面还差得远,要把看到的“与众不同”逐渐用画面呈现出来,这份不同才会让人信服。
后来在她答应正式拍摄之前,我们又在麦当劳餐厅见几次,本来她还对拍摄心有余悸,因为她小时候参加过儿童模特走台,被导演和现场气氛吓着,就再也不想演,而笔者每次见面都跟她说的来,对艺术的一些感受和观点也有共鸣,她也慢慢放下戒备,逐渐放松下来,几次谈话之后,她决定接受我的邀请,跟我拍一次(图4-1)。但我的观察告诉我,这个女孩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和天赋异禀的审美意识,只要有那个生动鲜活不装腔作势的气质,就够了,笔者可以捕捉到想要的不同。然而,在最初的几次拍摄中,由于形象定位的偏差以及筹备上的失误,还是出现一些很俗的画面(图4-2、图4-3),但坚信不是张雪的问题。随后,当笔者改进这些问题,找到适合张雪的原型定位的起点后(图4-4),很快诞生《胡同的旅行》和《“80后”女孩》等作品,并继而引起一线时尚摄影师的注意和邀约,很快张雪的形象就在各大时尚杂志曝光和传播。由此学到了一个核心点:模特的造型定位方向可以彻底改变一个模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图4-5~图4-9)。
图4-1 张雪前来“巧克力大厦”的面试照片,拍摄:王岩,2003年。
图4-2 徐阿姨和张雪在北京未修完的西四环桥上,造型:松林,摄影:于捷,2004年。
图4-3 徐阿姨和张雪在北京未修完的人行过街桥,造型:松林,摄影:于捷,2004年。
图4-4 张雪与小猫,摄影:于捷,2004年。为张雪尝试的不同造型定位,直到遇到化妆师王雯雯,她给的造型定位最接近笔者对张雪的理解。图片中脸上略带雀斑的邻家女孩,契合中国娃娃脸的定位造型,随后我们便合作了《胡同的旅行》。
图4-5 《胡同的旅行》之京华客栈,摄影:于捷,模特:张雪,造型:王雯雯,2005年。
图4-6 《胡同的旅行》之买茶回家,摄影:于捷,模特:张雪,造型:王雯雯,2005年,选自《费加罗》杂志。
图4-7 《“80后”女孩》系列之1#张雪 造型:大卫·宋,摄影:于捷,2005年。
cotton REPUBLIC品牌限量版海报设计图。
图4-8 2007年1月的Chaned杂志(香港)封面上的张雪。
图4-9 2008年9月的《风采》杂志封面上的张雪。
二、剪T恤,时尚就是“不破不立”
2005年秋天,刚刚进入北京服装学院,开始踏足时尚影像教育,贾院长在很信任笔者的同时,又对笔者在摄影课里的表现充满好奇。后来恰逢他有一个影像创作的课堂实践,他邀请笔者一同带队去故宫示范拍摄一组时装人像,此行还带了服装设计系学生的系列服装作品。
那时,作为一个摄影师,笔者从未给学生上过课,所以随身带着相机,还有一份对教学的好奇心,开始第一次模特摄影上镜示范。
于是笔者邀请那次在西单大街碰到的18岁花季女孩,张雪。那时,经由笔者的训练和推荐,她已经从一个青涩小女生的状态慢慢适应笔者的摄影流程,并开始逐渐拍摄各类时尚主流杂志,也是在蜕变为职业模特的过程中。面对现场几十名学生的众目睽睽,张雪浑然不吝,潇洒自如,倒是大家面对这样的模特反而有些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笔者向来觉得一个有意思的拍摄要么是事先周密策划、要么随意即兴发挥,而在北京服装学院任职不久被突然邀请过来上课示范,当时能选择的拍摄方式只有即兴发挥。
笔者要给大家展示的就是与模特默契配合的重要性,对着背靠故宫大门身着白色设计裙摆的张雪拍了几张后,就觉得够了,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画面(图4-10),过于完美板正的时装照片,总是看不到一个个性鲜明可爱的模特形象,不想再拍一个已知的套路,因为那些不能引起笔者的兴奋感,也同样不能引起大家的。
此时,贾老师还在积极给大家讲解构图和摆姿的要点,笔者大声问道:“哪位同学带了剪子?”立刻有人递到眼前。贾老师和学生们不由自主往这边看,看到笔者急匆匆地走向模特,挥起剪刀,几下便将张雪的T恤剪成一堆破洞。大家看的瞠目结舌,“时尚还可以这样啊”,周围的人心里大概都犯起嘀咕。当然可以了,重要的是模特可以接受,我们的模特不单可以接受,还随之更为挥洒地表现各种不羁和反叛的状态,因为太完整、太标准的画面容易引发平庸和媚俗,而时尚不容暗淡与刻板。随后大家纷纷饱含激情地拿起相机,捕捉起模特的动作,大家都发现自己的激情原来也还在。
而笔者很确认那即兴的几剪子在其中到底起什么作用,随后太阳下山后的拍摄,则非常顺利,模特的表现也随着夕阳的落下而变得收敛而优雅。
图4-10 模特:张雪,摄影:于捷,化妆:于硕,地点:故宫,2005年。
三、《“80后”女孩》的诞生
她,她也值得6000元,我自愿减掉3000元摄影劳务费,加到模特的费用里,这样更公平。”设计师们乐了,“那好,我们没损失,你自愿,DEAL!”设计师痛快地说。这就是经典作品《“80后”女孩》诞生的序章。
一对留学后一起创业的男女设计师从英国回来,与老板合作开创一个品牌“COTTON REPUBLIC”,找到笔者欲求合作拍摄他们的主推设计款内衣的画册。他们刚刚被一家著名的欧洲时尚杂志报道,发表图片的拍摄还是找李东田造型制作,不记得那组片子是谁拍。这对年轻设计师希望可以推荐几名街头时尚感强的外模,笔者坦率地告诉他们,希望是那种真实而有性格的中国模特形象。笔者的观点是:并不是这个品牌用了欧美模特,就意味着这个品牌很国际化,潮流品牌是要利用模特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的创意来打造品牌的国际性。笔者很确信地给设计师推荐自己刚刚发掘不久的暂时还没什么名气的张雪。跟她们说:“你要名模,只有3000元的模特预算哪里请的起,你要气质独特,我有推荐,但我对模特的估价是6000元,然后我们折中再请一名美国男模,一中一美,一位中国少女,一位美国帅哥,也算是一个视觉比较舒服的搭配组合”。设计师说:“既然模特是新人,6000元的价格也高,只有300元”,笔者说:“问题很好解决,你们认可她,我就一定能拍好通常,一个品牌的海报和几款主打内衣画册的拍摄、化妆、发型、模特、摄影、画册印刷,都要钱,年轻人创业资金有限,笔者请了经常合作的造型师大卫·宋,他有英国造型的教育背景,审美与留英设计师们同步,模特虽说是青涩稚嫩的高中女生张雪,可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大卫·宋也认可张雪的青春气质,再加上清新的英伦设计风,宛如街口撞到的邻家女孩,这个造型定位非常适合于品牌,另外各方面费用都要压缩,拍摄场地就选在笔者家里,刚装修的木质地板,单身空房,简洁的客厅,榻榻米的书房,奶白色的浴室,避免场地费用的额外支出,几个场景铺垫男女穿戴简洁内衣的极简趣味。时尚类的拍摄对于笔者来说,不是炫酷不是性感,也不是雍容华贵,只要不土、不张扬,自然而鲜活,就是时尚的及格标准,但这个及格还得是国际视野下的及格,而不是满足市井环境里的恶俗趣味(图4-11)。
图4-11 男模来自西雅图,摄影:于捷,造型:大卫·宋,选自cotton REPUBLIC广告,2005年。
大卫·宋为当时那个还懵懂无知、年轻无畏的张雪进行拍摄前的剪发造型,几剪子过后,张雪本身自带的清新气质加上略有前沿态度的发型,站在那里活脱脱就是我想赋予这个品牌的画面气质,拍摄进行得相当顺利。笔者一直觉得模特不需要那种所谓的商业化摆姿,只需要原始和本真。因为我们制作方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制作手段,善于发掘和表现模特的时尚潜质就够了,而模特只要愿意配合。随着拍摄的推进,一个个画面,都达成我们的期待,心里暗自高兴。张雪初生牛犊不怕虎,态度洒脱落落大方,也许是家里的随和气氛感染所有人,大家一起工作很舒适很融洽。拍摄间隙,笔者看着她的状态,看着她没有任何多余脂肪的年轻身体,很即兴地说,其实把胸露出来也很酷,于是张雪也没有太多思考,兴奋地把上衣撩开,一副我行我素、直爽无谓的态度,而笔者俯在架好的哈苏相机的取景器前,毫不犹豫地咖啦咖啦地就拍了半卷柯达中画幅正片。这时出去休息一会儿,刚刚回来的设计师,看到这一幕,连声说,这个我们可不能用。笔者说,这个你们用不用都没关系,先拍下来再说,直率而坦诚的具有一定仪式感的动作,笔者向来都喜欢。这就是后来被保利国际拍卖以及很多藏家纷纷收藏的《“80后”女孩》系列的第一张图,浑然不觉地诞生了。这张起因于时尚广告而创作的图片,是第一次作为现代艺术影像作品被拍卖的中国时尚图片,在2007年的保利国际春季拍卖会以19800元的价格被收藏,图片可在网络搜索到。
其实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某一个未知的瞬间诞生,富有灵气的摄影画面来之急去之快是不容你多加思考,跟摄影师梅远贵很有共鸣的一句话就是,“先不假思索地去拍,然后再想为什么”。后来的故事是这样,设计师无法抗拒这张图片的诱惑,还是征得笔者和模特的一年授权同意,印刷了1000份限量版海报,作为纪念礼物附赠给喜爱品牌的忠实顾客。而笔者受到这张图片艺术亮点的启发,决定继续拍下这个主题十张系列的观念图片,也是在半年后作出的这个决定,冥冥中感到这是一个任务也是一个使命,后面的“80后”女孩们,都比较主动地配合笔者完成了这个系列。张雪是在时尚艺术创作里带给笔者很多灵感的重要角色,后来的“胡同的旅行”系列被《男人装》首席摄影师陈准看到后,他托付《费加罗》杂志编辑带话问笔者,杂志上那张《买茶回家》的作品中,张雪的腿有没有做过PS处理,笔者说没有,他听后即刻决定用张雪作为《男人装》的下一个主题大片拍摄的首选模特。之后,张雪又多次被各大杂志采用为封面女郎(图4-12)。她也是我该感谢的第一个模特,当然,也是第一个让我眼睁睁地看着成长为一个优秀模特的案例(图4-13、图4-14)。
图4-12 《男人装》2006年4月刊封面,摄影:陈准。
图4-13 《世界时装之苑》2007年3月刊封面,摄影:永沙(Wing Sha)。
图4-14 《时尚芭莎》(BAZAAR)2008年9月刊封面,模特:张雪,杜鹃,裴蓓,摄影:陈准。
四、傅正刚,怀才不遇、遇人不淑,当坚信自己并遇到有话语权的人时,走上正轨、直冲云霄
最早认识他是大约2008年通过《1626》杂志的编辑,女编辑认为他是好模特,但是碍于平台有限,他没有人脉,接的都是些小活,完全无法发挥他的才华,我感觉他人看着有特点,气质独特,当时感觉他没啥好片子,也没有遇到有慧眼的人重用他。恰好他当时交了一个北服模特系的女朋友,在《北服名模二十年》摄影辑的拍摄项目里,笔者在影棚逐一拍摄学校推荐的优秀模特,傅正刚恰好过来看他的女友,笔者看他等着很无聊,又一副蠢蠢欲动想要拍摄的样子,就邀请他出个镜。那时他还没有名气,积极寻找机会,也很在意各种友好合作,于是就拍了几张,出了一张我认为客户看了会想用这个模特的肖像照(图4-15)。果然,摄影师梅远贵看了很喜欢,便跟我说要不要试试这个模特,他准备给《男人装》拍摄一组主题男装大片。很快,傅正刚被邀加入拍摄(图4-16),梅远贵在此之后,又连续几次拍摄杂志,都选用傅正刚[包括《智族》(GQ)]。我记得他还在《大都会》杂志里让傅正刚与杜鹃搭配,在海南丽兹卡尔顿酒店的私家别墅前的海滩拍摄了一组有滋有味的时尚大片。
图4-15 模特:傅正刚,摄影:于捷,2009年。
图4-16 模特:傅正刚,张帅,摄影:梅远贵,《男人装》2007年3月拍摄。
这样一个原本在非主流时尚媒体圈打拼的模特,很快借着遇到赏识他的拥有时尚话语权的摄影师之后,再凭借他自身的努力很快跻身主流一线杂志继而又接拍主流品牌广告。有一天,傅正刚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有个两难的情况,让他困惑而难以决定。他说他现在除拍摄主流杂志大片以外还经常接拍品牌广告,并且发展顺利,鄂尔多斯就已经预定他过几天拍摄品牌形象广告,而且有着颇高的日薪。然而,他还接到美国ESPRITE国际品牌的纽约面试通知,这是一个机会,但要自己承担一半旅途费用,并且与鄂尔多斯的广告拍摄时间冲突。可一旦ESPRITE面试成功,他将有幸接拍全球品牌广告大片,跻身国际拍摄的舞台。他自己预估成功概率50%,问笔者该怎么办。笔者听了以后,觉得这是典型的上升期模特会遇到的常规问题,笔者说:“其实判断很简单,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要什么,要钱还是要进阶机会?’”傅正刚回答道:“我还想要更多机会进阶”,笔者说那你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你出国,鄂尔多斯的品牌不会跑,它一直会在国内,这次不行还有下次,你去纽约的机会就这一次,以后不一定你还有这个胆量和资本过去,笔者觉得面试输了也值,国际市场上至少要拼一下。思想通畅了,傅正刚做事也就痛快,后来的回馈是,他只身不远万里去了纽约参加面试,随即通过了面试,最终参加了ESPRITE大片的拍摄,表现卓越,职业生涯又提升一个台阶(图4-17)。
图4-17 模特:杜鹃,傅正刚,摄影:梅远贵,《Numero大都市》,2011年。
五、莽撞的激情、青春的质感,跨越年龄的造型塑造,助飞时尚梦想
姚雪飞,很多人是在《爱上超模》知道她的,但那都是后来的事儿。她曾经是北京服装学院模特表演专业学生,笔者摄影系的一个学生那时和她关系很近,老是拍她,笔者这才注意到她,不记得是怎么认识的,只记得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90后”女孩,自我意识很强,爱谁谁,但人其实很直率、很单纯,她的喜怒哀乐一眼就能看出来,身材高挑、比例匀称。那时候“90后”女孩已经开始发声,做出很多引起社会轰动的不同寻常的行为,“90后”在十年前是个流行用语,那时笔者酝酿的“‘90后’女孩”系列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动意。第一个选择摄影专业的一个广东女孩,睿智独立,第二个就是姚雪飞,一个魔鬼身材的“90后”女孩,叛逆中的独立,冷漠的性感。那是在“时代联盟”影棚拍摄,非常顺利,无论正面还是背面都出片(图4-18)。
图4-18 模特:姚雪飞,选自于捷系列作品《“90后”女孩》,2011年。
图4-19 模特:姚雪飞,造型:大卫·宋,摄影:于捷
姚雪飞在“三时”2012女装品牌的秋冬画册中,成功地呈现一个成熟白领女性的人物形象。
那时身为学生的高雪在笔者的工作室里实习,做这个项目的服装造型,后来她得到美国帕森斯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全奖,毕业后在纽约还创立自己的品牌。她买来H&M的比基尼内衣,配搭高跟鞋和紫色丝袜,但笔者觉得还不够突出姚雪飞的性感而独立的个性,便建议高雪叠加一套补色的比基尼内衣,效果令人满意,大卫·宋的短直发设计也很给力,拍摄很快结束。那时的姚雪飞还没有开始接太多商业活动,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是很清晰,笔者告诉她,要坚持自己,保持个性,很快会有人认可你。她说,自己还是太年轻,也没有接触社会,一切不知如何开始。笔者说,“其实已经开始了,我们就是你的初始客户,一步一步用你的形象与个性征服大家。”随后,我们正好有一个熟女品牌“三时”女装的画册拍摄,我和大卫·宋即刻推荐姚雪飞,因为她的小麦色皮肤和硬朗苗条的身材,才是我们对这个品牌服装的最佳诠释。当品牌创始人陶静认可她的气质但有些担心她是否太年轻太稚嫩时,笔者和造型师异口同声地说,请相信我们的造型和摄影能力。转眼间拍摄已经在北京郊区的金海湖荒野里展开,姚雪飞一副成熟都市女性的架势,知性、帅气、干练,在造型上,我们让姚雪飞老了七八岁,为符合品牌的目标人群,我们创造的时尚影像系列强化品牌的设计力度和都市穿戴即视感,有时尚气息也接地气,客户很满意,也带来良好的销售(图4-19)有了这次成功的商业拍摄经验,姚雪飞在实际的真实影像里看到自己的种种可能性和商业造型潜力,她不再犹豫彷徨,迅速投入时尚圈的怀抱。
六、抛掉“超重”的烦恼,投身艺术摄影,然后逆袭时尚《男人装》(www.xing528.com)
于笑,曾是北京服装学院的模特班学生,名字很有趣,跟笔者同姓,名字叫笑,可这个看起来生性高贵的女孩,上课时却不苟言笑。记得笔者上课称赞过于笑的气质,“张曼玉与杜鹃的混合”,这是笔者对她模样的概括,相当简约不夸张的归纳。笔者告诉于笑,珍惜自己的条件,好好努力,必然成功。课下笔者也将她推荐给《男人装》的摄影师。半年后的某一个下午,于笑来到笔者的办公室找笔者聊天,她问我:“老师,你夸我条件好,是为了安慰我,还是真的觉得我条件好?”笔者说“当然是真的了”,“那我现在很不好,体重超重,没人找我拍摄,学校也因为我胖,不给我安排T台走秀与演出机会,我几乎被封杀了,那怎么解释?”笔者说,“你条件好,并不意味着很多人就直接第一眼认可你,你的表现力很重要,各种机会是否被你抓住了。如果躺在好条件上睡大觉,也是没用的。”于笑接着问,“那既然你觉得我条件不错,《男人装》的摄影师你也推荐了,为什么他们没有找我。”笔者说,“他们跟我解释了,你的脸不错,但底盘有些粗大,他们担心一些衣服穿不进去。”“那老师,你说我的条件是好还是不好?”她反复的疑问让笔者明白她的迷惘,她不知道如何赢得自己职业上的优势,也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带来的伤害,既不知道该怎么给自己加分,也不知道如何避免给自己减分。于是,笔者说:“你的条件很好,这是对于我来说,我的摄影画面里,不嫌你胖,不嫌你底盘大,但是这半年里,你也没有找过我拍摄或合作,别人则会根据他们的审美标准要求你,比如《男人装》的摄影师只认可你的一半,而你需要强化你的优势,让那些看不到你优点的人重新审视你。有人看到你的强项,那么你就该跟认可你的人合作,通过与他出片来证明你的优势。超重如果确实影响到你,那你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减肥,与此同时,利用拍摄出片,强化你优势的一面。”笔者这样一说,于笑似乎明白,“那好,别人不认可我,我先跟认可我的人合作,那于老师我先跟您合作。”笔者说,“欢迎”“不过,于老师,我不习惯拍太露的”,笔者说“没问题,那我就先给你安排学生创意的艺术主题拍摄,你要好好参加啊”,于笑说,“我还不甘心就这样混下去,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再努力试一把,再给自己争取一下未来的机会!”后来,各种艰辛创作开始,她免费给各种摄影课的学生拍,一个学生让她演一个菜市场剁鱼的鱼贩,结果一天下来,浑身上下,被鱼腥味刺激得皮肤过敏,起疹子,于笑也扛了过来,没有任何怨言(图4-20、图4-21)。
图4-20 在水产鱼鲜市场里饰鱼贩的于笑,2007年。
图4-21 鱼贩子,模特:于笑,2007年。
再后来,笔者去山东艺术大学讲座并搞艺术摄影示范,正好于笑当时也在老家济南,笔者就邀请于笑配合课堂示范参与拍摄。夕阳下,于笑穿着潮牌大衬衫站在一个推土机上,笔者指令同学们拿着水盆准备一齐泼水,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群情振奋,在水光溅起的光影下,于笑的肢体在与同学们对话,那个时候,大家感受到创作时尚影像的激情,拍什么变得不重要,大家在一起的拍摄气氛才令人难忘。分享、共鸣,摄影快门咔啦咔啦的声音,搅动往日宁静的校园。于笑在大家兴奋的拍摄气氛下,感受到一种激情发泄与畅快表达的放松和快乐,好像找到做模特的意义,因为她的表现带给大家无限的激情和快乐。在回北京的路上,于笑问我拍摄《“80后”女孩》系列是要干什么用,笔者说做展览进画廊,表达影像观念,传播自己的思想和视觉感受。“我可不可以拍”,于笑问笔者,笔者说当然可以,不过那是有些露,你难道不介意。于笑想了想说,“如果是为了艺术的理念,在画廊里展出,我觉得可以接受,那也是美的一部分”。我听了非常感动。于笑的思维并不狭隘,果然是拥有艺术气质的女孩,你不用多解释,她懂得,那时内心里对于笑的尊重真是无以言表。《“80后”女孩》系列作品的第二张,于笑以完美自信状态的呈现,又一次征服保利国际拍卖的藏家,预展当天即被拍卖,赠了一本保利拍卖的画册给于笑,我看到于笑自豪的笑容。
随后又因为于笑而诞生另一幅令人难忘的作品。笔者记得是2008年1月12日,在寒冬的一个下午,北京东四环百子湾的立交桥下,实景拍摄模拟夏天,根据创作要求,几乎赤裸拍摄,当场引发交通堵塞,现场的金毛犬还把于笑的大腿抓伤,为不延误拍摄,于笑一声不吭,直到晚上拍摄结束后,她才说,赶紧给她打狂犬疫苗。她克服重重困难,配合完成了这幅颇有气势且寓意深刻的影像作品。笔者记得因为是艺术创作,没有商业效益,给她车马费时,她拒绝了,她说只想证明自己可以做一名好模特,只想出张好片子,我被她的真诚和执着感动。
后来《男人装》当时的首席摄影师陈准,看到这幅“立交桥下”的创作作品后,不再犹豫于笑的底盘是否肥大,直接邀请于笑加盟拍摄《男人装》封面大片,前提是,只要她可以穿下摄影师为大片准备的齐腰长筒靴,就可以正式进入拍摄,结果,她即刻赶去面试,屏气收臀,神奇地穿下所有细长的靴子,于是赢得男人装封面大片的拍摄机会,整整两天在沙漠里的大片拍摄,于笑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超级模特,更重要的是,于笑用自己的摄影画面征服了摄影师,征服《男人装》拍摄团队(图4-22~图4-24),后来马来西亚《时尚芭莎》的编辑们看到于笑优雅风韵的脱俗仪态,也选择她,打造了一组颐和园清宫皇家玉女的时装大片(图4-25),再次突出于笑气质里既高贵大气又玉女精致的视觉观感,后来陈曼也认可于笑的特殊气质,找她拍过几个国际品牌的广告。于笑在她的时代,不折不扣地实现自己的模特梦。
图4-22 于笑征服了《男人装》,首次上镜,便占据封面,中间人物为于笑,摄影:陈准,选自《男人装》2008年4月刊。
图4-23 模特(左):于笑,摄影:陈准,选自《男人装》2008年4月刊。
图4-24 模特:于笑,摄影:陈准,选自《男人装》2008年4月刊。
图4-25 马来西亚《时尚芭莎》杂志时装大片中的于笑,地点:颐和园。
七、韩国时装品牌CARA女装拍摄时,巧治南非模特嚼口香糖的傲慢与轻视
一直有摄影合作的韩国品牌CARA的社长宋祯元,曾经在美国FIT[6]读书,与笔者在时装摄影的拍摄观点上有很多共鸣,在拍摄筹备中,对选模特也尊重笔者的意见,会筛选一些高贵大气的模特。但有一次合作的CARA旗下分支的年轻设计师品牌MAX-KARRA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锁定更年轻活泼的青年白人女模。拍摄当天,我们选定的南非模特经香港飞至北京准时到达798的拍摄地点,一个有天窗的二层厂房,也是混凝土结构的画廊展示空间。年轻模特涉世不深,现场表现有些浮躁,还一直嚼着口香糖,笔者拍了一些画面后,发现模特嚼着口香糖,面部表情的瞬间很难看,不容易出片。就礼貌地提醒她几次,吐掉口香糖,好像她也不太在意,于是笔者决定给她一个不大不小的惩罚,拍完一套服装,笔者就不叫她,持续地给另一个比较认真的模特在拍,一直到下午,那个模特有些慌了,笔者也不理,直到化妆师询问,笔者才告诉化妆师,拍片不认真,态度有问题,晾一下她。笔者不想提醒她,但化妆师可以适时提醒。化妆师心领神会,给那个一直候场的模特做暗示,笔者在间隙时,进化妆间看一眼那个模特,笔者发现她在化妆间掉眼泪,过一会儿,那个模特主动站出来问一句,“我可以拍了吗”。笔者反问一句,“你真的准备好了吗,我需要你专心。”她肯定地点点头,很显然,她明白,于是嘴里的口香糖没有了,只有一副倔强不服输的神态,这其实是笔者想要的,不这么逼一下,轻飘飘的,总拍不出来那个劲,现在有了,笔者迅速投入拍摄,连续按下快门。拍摄结束后的客户答谢晚宴上,模特过来给笔者敬酒,我们莞尔一笑,模特说,今天跟笔者合作很开心,笔者说重要的是你通过你的付出得到好的拍摄结果,客户满意,即便哭也值(图4-26)。
图4-26 南非出道模特在MAX-KARRA的女装画册里的形象,造型:大卫·宋,摄影:于捷。
八、引导国际男模边睡觉边拍摄的经历
笔者对待女模,略微腼腆,说话轻声和气,而对待男模,简单直接,不说废话。事实上,外界评价笔者拍摄男模,简约硬朗,有型有味,拍摄女模风情略欠,炫魅不足。笔者承认拍摄男模确实没有挑战,因为对同性太熟悉。在一次TCL等离子电视机使用说明画册的拍摄中,我们来到长城脚下的公社取景拍摄,请了一个优雅文静的白人模特,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但笔者不喜欢,觉得过于多情的眼神对于男人不是什么好样子,会使照片失去一股直觉性的力度,内敛、淡然的态度才是男性最有魅力的状态。于是笔者要求模特闭着眼等待拍摄,笔者用望远镜头远远地观察他,并一再要求他保持闭着眼睛的状态,再缓缓睁开,拍了一段时间,模特感觉非常不爽,有劲儿使不上的感觉,显然他没有领悟到笔者的用意。笔者是不想让他用力表演,于是貌似很严肃地过去跟他讲,“一个人按照每小时1000元的价格,雇你来这里睡大觉,啥也不干,时间到了就结账,你觉得我好不好,”他说“当然好了”。我问“这样痛快不痛快”,模特说“痛快”,笔者又说,“我就是这个人,你就好好地在我的镜头前睡觉,懂么。”模特一听,乐了,倒头就睡,调皮地冲我笑笑。于是,我们的拍摄又愉快地进行起来,当然,后来他懂了笔者要的感觉,他也会半睁着眼睛四下看看,但表情淡定很多,眼睛也不睁得那么大,自然无痕,轻松而又收敛的状态,后来他渐入佳境,我就不再让他躺着,他站着也能做到从容淡定,不浮华,接地气,有分量,重态度,这就是笔者喜欢的时尚优雅男性的画风(图4-27)。
图4-27 选自TCL品牌等离子电视机的推广画册,造型:大卫·宋,摄影:于捷,地点:长城脚下的公社,2006年。
图4-28 摄影:陈美娜,选自模特卡工作营课程图片,2015年。
九、艺术实验性与商业传播性结合起来的Power
周淑婧,来自兰州,刚刚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模特表演专业,一个外表看似内向收敛,但内心火热顽强的女孩,她喜欢被拍,真的就是喜欢,据她的形体老师李玮琦讲述,她接到拍摄任务,需要饰演某个特定角色,候场时她甚至会躲到试衣间里默默提前预演,而不愿跟其他模特一起聊天。她爱思考,懂生活,她喜欢摄影,知道很多国际摄影大师。在她提交的摄影作业里,都很好地捕捉到了凸显人物性格的瞬间,也理解一个画面的合理布局和元素构成,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有开放的心态去积极尝试新鲜事物,喜欢跟寂寂无闻的学生摄影师们一起实验、一起探索,拍摄无拘无束的画面,她是唯一一个在画面里不介意自己是否漂亮的模特,很多模特看摄影师回放画面时,第一眼就要看看自己是否漂亮,而周淑婧则是关心整体画面的艺术效果是否到位,这个反应令笔者刮目相看。一次笔者协助时尚摄影师梅远贵拍摄《时尚芭莎》时装大片《恰同学少年》时,注意到周淑婧在场,冷冷的,不爱说话,长得不漂亮,拍摄是表现怀旧的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生活,选择了北京服装学院的老教室和旧教学楼,周淑婧一直远远地坐在教室边上,感觉有些不合群。摄影师折腾一天,模特用了男男女女五六个,不太张扬的表现,不太出众的相貌,但梅远贵选用了她(图4-28、图4-29)。后来发现周淑婧拍摄大大小小一堆杂志,不起眼的相貌却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酷劲,有点理解为什么她在时尚杂志圈里会很抢手——爱琢磨,喜欢创新搞怪,喜欢杂志的多元化与实验性,常常拍摄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杂志,快速拍摄、快速成长。笔者觉得这就是周淑婧以及那些不是天生丽质但热爱时尚充满个性与质感的女孩该走的道路。后来也看到她的成片,眼神深邃而有故事感,肢体伸展有张力,动作独创而不落俗套。
图4-29 摄影:梅远贵,选自《时尚芭莎》。
有一次在校园里,她突然叫住笔者提问,“老师,为什么我没有机会拍摄广告,整天都是杂志和自由创作?”,笔者想了一下,回答她,“整天拍摄杂志和创作不是很好么,没有人找你拍广告,是因为广告商需要找漂亮的模特代言他们的产品,”周淑婧说,“那我怎么办,就没机会了吗”,笔者说,“有!只要你把全世界的杂志都拍遍,你的媒体曝光率高,粉丝多,知名度大,谁还管你漂不漂亮,有人气,他们一定会来找你拍广告。”笔者直率地告诉她所理解的现实,她看着笔者,坚定地点点头,就走开了。感觉她信了笔者的话。距谈话不到一年,笔者经常看到她参演各种平面杂志拍摄的动态,终于看到她上了MODELS.COM的封面,成为国际时尚模特新势力比较火的新人之一,后来又看到哈雷·韦尔(Harley Weir)给她拍摄的巴黎世家(BALENCIAGA)2017的春夏广告大片(图4-30),再后来更多的广告品牌也找上了他。走上正路的年轻女模特的成长有时候比你预计的还要快,接受自己的真实模样,并把自己的认知和个性最大限度发挥,性格决定命运,在模特生涯发展中,这点至关重要。
后来笔者发现周淑婧和一些很当下的国际年轻摄影师合作,拍广告这件事对于一个还没毕业的她来说,已经不在话下。
图4-30 摄影:哈雷·韦尔,选自巴黎世家2017春夏广告。
在模特毕业设计的画册拍摄里,笔者第一次与她有了正式合作,拍摄她设计的两套服装,设计和搭配都有独到之处,仅用了半个小时。画面里她气场强大,个性彰显的同时,眼神里多了几分女性的韵味(图4-31)。
图4-31 化妆:刘潇骏,造型设计:周淑婧,摄影:于捷,2018年。
十、懂得感恩并善于抓住机会,充分施展自己,转型时尚产业
吕燕,一个懂得感恩并善于抓住合作机会的有心人。
吕燕,一个江西农村长大的女孩,凭着自己的坚韧,爽直与勤奋,频频成功上镜,成为名模,并建立自己的服装品牌,成功地转型为时尚界的意见领袖和成功企业家。很多人觉得吕燕长得丑,可是偏偏造型师李东田、摄影师冯海喜欢,他们合作了多组以吕燕为主角的时尚大片,让大众硬生生地记住了她的脸,笔者第一次碰到吕燕时,是十年前的一个鸡尾酒会里,因受邀某媒体拍摄在场的知名艺人。当抬起相机,无意间看到了吕燕,她迎合地转身一个微笑,并走近一步,做了个POSE。面对这份热情,笔者无法拒绝,瞬即给她多拍摄了几张,然后她又很熟练地换动作,这样我们持续拍了几分钟。她给了我们这些在公众场合比较腼腆的摄影师一个台阶,暗示可以合作,一个“欢迎给我多多拍摄”的态度,让笔者敢于向她要了联络方式。第二年春天,参与美国导演JOHN CURRAN的一个根据英国畅销小说改编的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爱情故事的好莱坞电影《面纱》,主演阵容为爱德华·诺顿、娜奥米·沃滋、黄秋生等,导演寻找中国配角时,无意间看到了北京大街上“东田造型”的海报,对他的制片人说他要找类似相貌的人选,制片问到笔者,便推荐了吕燕。她欣然同意,从纽约赶回北京北影厂的电影棚进行了面试,在做了试妆后,笔者拍摄了吕燕作为角色进入电影的定妆照。
摄影指导STUART DRYBURGH非常喜欢吕燕拍摄的这个20世纪20年代怀旧感的民国女性形象,当即和导演就拍板接纳吕燕饰演片中的这个角色,他说照片(图4-32)准确地体现了他对吕燕进入故事的想象情景,他还跟我略开玩笑地说,“这张照片很珍贵,除非有人花大价钱来买,否则可不许随便给了别人啊”,哈哈,看,摄影师的照片有多大程度地助力了模特赢得更多机会啊。当然吕燕也是很爽快就加盟剧组了,而机会也正是这样无孔不入地被她迅速得到了(图4-33)。而后来的吕燕不仅仅满足于一个成功模特并参演影视剧的兼职演员身份,创立自己的品牌“COMME MOI”,出色的面料,高级的配色,富于个性而现代的款式,再凭借自己的圈内口碑和周边人脉,最终得到认可。
图4-32 吕燕在好莱坞电影《面纱》中饰演角色“宛西”的定妆照,摄影:于捷,2005年。
图4-33 吕燕在好莱坞电影《面纱》中的剧照。灯光:纪建民,摄影:于捷,2005年。
图4-34 模特:雎晓雯,选自VOGUE中国版。
十一、精灵古怪,我行我素,用性格标签自己,拿不羁征服时尚
雎晓雯,来自西安(图4-34)。性格可爱,脸小鬼大,在每一次拍摄里,她的真实,随性以及不走寻常路的性格都给摄影师带来了惊喜,这即是把自己独特个性的,极致表现融合画面的最佳代表。雎晓雯,小眼睛,薄嘴唇,并不起眼的相貌搭配了自信和精灵般的神情,相较那些眼大无神、化妆妖冶,雎晓雯的片子更优雅耐看。独立自信的性格,我行我素的行事态度,满脑子的古怪想法和吃苦耐劳没把自己架起来当名人的草根性格,让她在时尚拍摄的舞台上如鱼得水,风光抢尽。例如她会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陕西肉夹馍店里大吃特吃,发个INS感叹好吃,而不介意旁人的眼光,她特立独行,自己觉得好就做了的简单独立的为人态度,加上她一副东方叛逆小妞的形象,让她在国际时尚圈一直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图4-35、图4-36)。
图4-35 雎晓雯2018年5月《红秀》杂志的封面
摄影:LESLIE ZHANG,造型:CREAM MAO,化妆YOYOO,发型:BON ZHANG。
图4-36 不靠颜值靠个性多变的状态,在时尚圈创出一片天地,选自KENZO2012广告大片。
总的来说,模特出道之后,其实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能读懂她的优势,而宽容她的劣势的摄影师,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好,找对了人,模特就会飞快地进步,运气也随之而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刘雯在名声大噪之前,一直定期去酒厂梅远贵的影棚拍摄各种杂志,而梅远贵着了迷一样的喜欢拍摄刘雯,直到2006年为杂志《嘉人》(MARIECLAIRE)拍摄的一组时装片,引起了杂志集团的法国艺术顾问JOSEPH CARLE的注意,其实刘雯本来也是代替了一个因故不能到场的大模试衣,试衣使刘雯得到了一组大片的拍摄机会,而摄影师是与她熟悉并欣赏她的梅远贵,最后这组黑白大片(图4-37、图4-38)获得了艺术总监的高度认可,接下来就引发了刘雯出道几年默默无闻之后的井喷似的大丰收,成名之后的刘雯也一直跟梅远贵保持高度频繁的合作,由于相熟相知的默契,诞生了更多属于梅远贵影像特色的刘雯大片。
图4-37 模特:刘雯,造型:君君(东田造型),摄影:梅远贵,选自杂志《嘉人》,2006年。
图4-38 模特:刘雯,君君造型(东田造型),摄影:梅远贵,选自杂志《嘉人》,2006年。
凯特·莫斯也是在少女时期,一直被她的男朋友马里奥·索兰提(MARIO SORRENTI)当作模特来练习拍照,直到品牌CK的老板凯文·克莱恩(CALVIN KLEIN)看到了凯特的几张照片,随即找到索兰提,并告诉他,“你就照着你度假时给凯特拍照的感觉,回到那个岛上,再去拍出CK香水的味道”,而索兰提像孩子一样高兴地带着凯特又回到那个岛上,饱含激情地又一次进入了拍摄(图4-40),事隔很多年后,马里奥·索兰提非常激动地回忆说,“后来的数字化的广告摄影,现场艺术总监、品牌总监,一堆工作人员,很多人在现场的监视器里看到成片,纷纷给予意见,他感觉拍摄不再享受,而感叹胶片时代那种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地给品牌完成拍摄任务的时光再也没有了!”在2018年秋季刊的ID杂志的采访中,当索兰提被问及“凯特·莫斯的照片何以如此伟大时”,索兰提是这样回答的:“ONE THAT REVEALS HER INNER BEAUTY AND SPEAKS TO US HONESTLY.”(她所释放的内在美和坦诚的表达),也许这才是模特的天赋使命(图4-39)。
图4-39 模特:KATE MOSS,摄影:MARIO SORRENT,选自英国国家肖像画廊馆藏作品。
摄影师与模特能否互动成功,已经极大程度地决定了最终画面的灵气和艺术高度,这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和规则,它是一种气场和能量贯穿在模特与摄影师之间的自由流动和释放。凯特·莫斯与索兰提之间的那股相互分享、相互信任的气场,给了他们无限的时尚摄影的创造力,很多魅力十足炫目精彩的时装大片都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诞生的,场景,技术,制作,后期,其实都在其次(图4-40)。
图4-40 模特:KATE MOSS,摄影:MARIO SORRENT,选自CK香水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