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码:0201005。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制造类全部专业。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系机械基础教研室。
1)课程设置概述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主要介绍制造业中广泛贯彻执行的一部分国家基础标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及各种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是机械行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机械类和机电相结合类各专业必需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联系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纽带与桥梁。
本课程力求做到突出高职特色,强调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力求创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并为专业课的学习、生产实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除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外,还具有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要注意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2)课程基本教学理念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精选内容、降低理论、加强基础、突出应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接受能力,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用能力,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差与配合标准、公差配合选择、极限与配合制、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分类、计量器具度量指标等知识,初具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注法能力,掌握尺寸链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实现学生科技素养与方法论、专业基础知识与人文品德修养的培养。因为现代制造技术呼唤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互换性,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正是提高产品互换性的必备前提。因此,本课程以此为内容安排依据,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互换性基础、测量基础、光滑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形状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几大模块。内容包括理论概念,也包含实际应用。
2)课程目标
采用讲授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运用教学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运用多媒体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内容。按照本课程标准,重点展开以下基本理论的教学: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理解其重要作用。
②了解国家标准中有关公差,配合等方面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③了解几何公差的基本内容,理解几何公差代号的含义。
④了解表面粗糙度概念及基本检测方法,理解表面粗糙度主要评定参数的含义。
⑤了解有关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测量器具,测量方法的分类。
⑥掌握光滑极限量规的应用。
⑦能正确理解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2)素质目标
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检测的能力和素质。
(3)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使用一般量具的能力。
①熟悉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掌握极限与配合方面的基本计算方法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②掌握几何公差代号的标注方法及常用项目的简单检测方法。
③掌握表面粗糙度代,符号的意义及标注方法。
④掌握验收极限的确定与测量器具的选择方法。
⑤能正确设计光滑极限量规。(www.xing528.com)
⑥掌握保证螺纹互换性的条件和普通螺纹的检测方法。
3)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思考练习的形式。
(2)教学组织
理论讲授阶段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化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讨论阶段,选择有趣的且可覆盖当前课次知识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在讨论中逐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堂练习阶段,通过习题巩固知识点。课后思考练习阶段,布置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资讯手段自行解决问题。
(3)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表6.6。
表6.6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续表
4)教学实施建议
(1)组织实施建议
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在教学要求上做到具体知识传授与整体精神把握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多媒体软件为辅助。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布置和批改作业,及时答疑解惑,以达到学后懂且能用之目的。
(2)考核评价建议
总成绩=平时成绩(30%)[考勤成绩(10%)+作业成绩(10%)+课堂表现(10%)]+最后考核成绩(70%)。其中,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讨论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情况,最后考核采用考试形式完成。
(3)实验、实训设备/生产性实训条件保障与建议
可供60人教学班同时开设以下实验:
教学场地:实训中心。
教学设施:游标卡尺,千分尺,配套实验演示多媒体。
5)教材编写和使用建议
(1)推荐教材
[1]张秀芳,赵姝娟.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廖念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2)教学参考书
[1]姜明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4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8.
[2]黄云清.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9.
6)师资要求
任课教师至少具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并且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学团队至少有1名副教授以上职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