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审美活动的变化情况。短视频的“热”反映了时代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的变化。这与审美语境、审美场域、审美媒介的变化密不可分。首先,短视频是在微时代的审美语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日常生活美学和大众文化的审美语境下,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审美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其次,从虚拟的“网络”审美场生成短视频。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当代审美场呈现出平等性、象征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最后,短视频的技术属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这让短视频在生产、发展、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以上三点使得短视频审美活动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审美活动的新特点。本书所说的“快感美学”是指对短视频的审美鉴赏,它体现了带有娱乐化倾向的快感和时尚感,多重感官的快感刺激冲淡了精神美感。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本书并不否认精神愉悦在短视频审美中的作用,从精神愉悦到功能愉悦的演变并不完全,但相对而言,功能愉悦的比重有所增加。
在讨论短视频的“快感美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快感和美学。快感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生理愉悦是指生理上的满足感,德国哲学家康德称之为“快适”;精神愉悦则是指以身体愉悦为基础产生的精神愉悦。所谓审美快感,即“在满足生理和心理快感需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可见,生理愉悦是心理愉悦的基础,因此审美快感的形成,应依次经历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两个阶段。美感是“以精神愉悦为主体的高度审美意识的体现”,是“审美愉悦基础上的升华”。
快感是美的基础,是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但审美快感中的感官快感总是被压抑甚至排斥的。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否定了感官知觉在审美中的作用。康德通过分析审美判断的“无趣性”和“无目的性”,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感官愉悦区分开来。此外,康德还把鉴赏和判断分为“感官鉴赏”和“反思鉴赏”。他认为只有对反射的欣赏才是真正的审美,而对感官的欣赏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没有审美品质。因此,康德的“无功利”美学原则将“快乐”从美学范畴中孤立出来,影响了整个现代美学。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视觉文化的兴起和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情感得到了解放,视觉感知受到了人们的首要关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视觉形象的追求扩展了人们感性的维度。在传统审美时期,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主要通过想象头脑中的抽象词语来获得高级的精神愉悦。但在当代审美中,文学作品追求精神的超然和内心的精神愉悦不再被重视,无法满足人们视觉感官上的需要。电影的出现弥补了人们的感官欲望。电影比短视频持续时间长,可以给观众留下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使其在视听愉悦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然而,短视频作品更具直观性,其鲜明的特性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因此,就现在的短视频而言,观众对短视频的审美体验大多来自感官愉悦,精神愉悦所占比例较低。
为了争夺观众的注意力,短视频必须在进入观众视野后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因此,创作者往往通过特效画面、剪辑速度或身体展示来增强视觉冲击效果。
(1)画面的奇观。短视频创作者利用道具和特效创造视觉奇观。比如抖音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备受喜爱的“抖”“幻觉”特效,又比如使用“烟”的特效——画面中的“烟”逐渐淡出,画面主体逐渐清晰。创作者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华丽特效,创造了一幅幅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2)速度的奇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流媒体短视频技术。技术流短视频图像是由摆渡开关实现的,如抖音达人“薛老湿”,便是国内技术流的推动者,其曾发布过一个“薛氏变身”的短视频,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内,展现几十个镜头,几乎每秒都是2~3个镜头的过渡,给观众带来一种由眩晕引起的加速感。
(3)身体的奇观。由于短视频集中在手机的小屏幕上,与电影屏幕不同,其显示的内容非常有限。因此,出现在小屏幕上的短视频通常以人体为主要画面,身体表现成为短视频内容创作的主导角色。例如,抖音短视频最早得到流行是因为音乐和舞蹈类作品。“希格林舞”“拍骨灰舞”等流行舞蹈都是表演者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的表演,作品传播度高,引起群众跟风模仿,形成一种集体狂欢。值得注意的是,当身体暴露在聚光灯下,成为公众凝视的对象时,“身体”就不再只是一个人体,而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视觉消费符号。例如,许多创作者便是通过展示她们美丽的外表和曼妙的身姿来获得关注。(www.xing528.com)
说到短视频的听觉冲击力,抖音“神曲”不得不提。抖音“神曲”是指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被用来作为背景音乐或以视频形式被分享的歌曲,因传唱度高而被称为“神曲”。这些歌曲由抖音短视频创作者使用并上传到平台,再被推广到全网平台,所以有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短视频的人也听过这些歌曲,比如《学猫叫》《我们不一样》。这些歌曲通常旋律简单,易于传唱。听了以后难以忘记,经常回荡在脑海里。
抖音“神曲”为何如此洗脑?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可以用耳朵虫效应来解释,这个效应也被称为非自愿的音乐意象,即歌曲的某些部分在脑海中重现。这种现象发生在大脑的听觉皮层,是皮层对某些歌曲的反应被激活,从而引发认知性瘙痒,这是大脑中的一种异常反应,“神曲”会使这种反应在大脑中反复出现。
这些抖音“神曲”有一些共同点:旋律简单、歌词容易被记住,在短视频中作为背景音乐存在时,通常使用歌曲的高潮片段。为了让这首歌更受欢迎,创作者们经常用简单通俗的方式来设置歌曲高潮的旋律。当观众反复听到同一首歌时,他们对这首歌的记忆就会不断增强。这些原因使得抖音“神曲”刺激了大脑的音乐想象,诱发了观众的听觉愉悦,因此,一些“过气”的歌曲在短视频创作者的反复使用下,往往会成为“神曲”。
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看,抖音短视频与抖音神曲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学者总结了一些关于“音乐如何影响情感”的猜想,包括脑干反射、情感传染、情节记忆、视觉想象等内容。具体来说,听音乐会激活大脑的边缘系统,从而触发视觉表象,让人们将视觉表象与音乐联系起来,并产生与视觉表象相关的情感。这使得一些即使内容不太有趣的视频在音乐的渲染下也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此外,视频内容与音乐节奏的协调对激发观众的视听愉悦感来说至关重要。“神曲”歌词的内容和节奏与视频图像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更可以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
在涉及艺术美学的美感研究中,触觉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形式,短视频通过观众视觉和听觉感官,优先满足他们的愉悦感。然而,与电影等传统视听艺术不同,短视频是由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承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创了全民使用触摸屏手机的时代。从电影屏幕到计算机屏幕再到手机屏幕,触摸屏时代,我们的触觉参与了审美过程。事实上,触摸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亚里士多德把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虽然触觉最终在五种感官中不占主导地位,但他认为触觉在自然哲学中占主导地位。诚然,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触觉和点触,如今触摸屏的感觉是不同的,但加拿大思想家麦克卢汉预见了触觉传播时代的电子媒体时代,他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听觉和触觉的时代。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接近于触觉世界,而不是视觉世界,在视觉世界中,异化更为明显,反思总是可能的。”换言之,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相比于通过视觉获得的感知,更直观、更真实。
年轻人用来形容看短视频的另一个表达方式是“刷”短视频。自从触摸屏手机问世以来,人们就一直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刷”是指手指在屏幕上进行点击和滑动的动作。在看短视频的时候,人们用最有触感的点击和滑动动作来模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好奇心被激发,由于短视频播放频率很快,都是看一个直接切换到下一个,看了以后会去期待下一个,如果碰到不好看的短视频,直接向上滑,这样心理上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同时,人们沉浸在这样一种由视觉、听觉和触觉共同营造出的一种狂欢的快感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刷短视频会上瘾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实际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共同触发观看者的愉悦感的。但必须说明的是,与传统媒体相比,短视频体现了以感官愉悦为主导的倾向,但并非完全纯粹的感官愉悦,审美主体在享受感官愉悦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愉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