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加权LMS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收敛性能与稳态性能对比分析

基于加权LMS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收敛性能与稳态性能对比分析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3测试算法的基本公式实验1 测试算法的收敛性能。图5-2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对比分析图5-3~图5-6所示性能曲线可知,低信噪比情况下,与其他算法相比,加权lp-LMS算法的稳态性能最好,收敛速度也更快。图5-3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图5-4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图5-5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实验3 稀疏度d、p值和L取不同值时,测试算法的收敛及稳态性能。但在d值较大时,加权l1范数惩罚的LMS算法的收敛性能逐渐接近加权lp-LMS算法的性能。

基于加权LMS算法的仿真实验分析:收敛性能与稳态性能对比分析

本节包括三个实验,以证明自适应滤波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仿真中的测试算法包括标准LMS、ZA-LMS、RZA-LMS、加权l1-LMS算法以及l0-LMS算法,其代价函数和迭代更新表达式如表5-3所示。

表5-3 测试算法的基本公式

实验1 测试算法的收敛性能。假设协同中继系统中链路T1→R和R→T2的信道向量具有相同的长度Lg=Lk=16,则卷积级联信道的长度为L=Lg+Lk-1=31。分两种情况进行实验,第一种情况中,信道冲激响应g和k包含2个非零系数且均匀分布,其他系数均为零,使得系统的稀疏度为d=2;第二种情况中,g和k包含4个均匀分布的非零系数,其余系数均为零,稀疏度为d=4。

所有非零系数的值是从均值为零和方差为1的高斯分布中随机选取,将加权lp-LMS稀疏信道估计算法和加权l1-LMS算法的参数设置为ρp1=5×10-4,εp1=1.2,在ZA-LMS算法和RZA-LMS算法中,参数设置为ρZARZA=5×10-4和εRZA=10。实验中所有算法的步长均为μ=0.02,算法分别在低信噪比(SNR)10 dB和高信噪比20 dB下迭代运行400次,实际信道状态信息和估计信道状态信息之间的均方误差曲线如图5-1和图5-2所示。

未知信道稀疏度为2时,算法的MSE曲线如图5-1(a)、(b)所示,稀疏度为4时的信道估计MSE结果如图5-2(a)、(b)所示。对比图5-1和图5-2,当信道的稀疏度增加时,也就是随着信道冲激响应中非零系数个数的增加,稀疏感知LMS算法的收敛性能将会降低。通过分析对比性能曲线,可知加权lp-LMS算法对未知系统的辨识性比其他算法都要好。在SNR=10 d B的情况下,l0范数约束稀疏滤波算法具有与加权lp-LMS算法相似的性能,由此可知,l0-LMS在低信噪比时可能具有较好的性能。

实验2 测试信道长度增加时,算法的收敛性能。系统中源节点—中继节点、中继节点—目的节点的链路信道向量具有相同的长度Lg=Lk=32,因此,卷积级联信道的长度为L=Lg+Lk-1=63。稀疏程度不同的情况有3种,在第一种情况下,信道冲激响应g和k中有两个非零抽头稀疏;在第二种情况下,信道冲激响应g和k包含4个非零的随机抽头系数;在第三种情况下,g和k包含16个非零的随机信道抽头稀疏。此三种情况中,非零抽头在信道系数向量中的位置均是随机选择的,非零抽头的值都服从高斯分布,未知系统的信噪比设为10 dB和20 dB,各算法的迭代步长μ取值同实验1,ρZARZA=5×10-4,εRZA=10,ρp1=5×10-4,且εp1=1.2。

图5-1 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L=31,d=2)

注:Reweighted lp-norm LMS为加权lp-LMS算法,Reweighted l1-norm LMS为加权l1-LMS算法。

图5-2 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L=31,d=4)

对比分析图5-3~图5-6所示性能曲线可知,低信噪比情况下,与其他算法相比,加权lp-LMS算法的稳态性能最好,收敛速度也更快。系统中非零个数相同的情况下,图5-3和图5-4的收敛性能优于图5-1和图5-2的收敛性能。理论推导表明,在相同的稀疏条件下,信道长度越长,信道估计的性能就越好,其潜在的因素是在该实验中系统具有较高的稀疏程度,将系统稀疏程度定义为d/L。

(www.xing528.com)

图5-3 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L=63,d=2)

图5-4 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L=63,d=4)

图5-5 算法的收敛与稳态性能(L=63,d=16)

实验3 稀疏度d、p值和L取不同值时,测试算法的收敛及稳态性能。分三种情况进行实验:(1)将稀疏度d设置为d=2/4/8/16,信道长度为Lg=Lk=32,测试加权lp-LMS及加权l1-LMS算法的性能;(2)加权lp-LMS算法中,lp范数的p的取值为p=0.4/0.5/0.7/0.9,稀疏度d=2,信道长度为Lg=Lk=32;(3)信道长度取不同的值,即Lg=Lk=16/32/64,稀疏度d=2。三种情况下,信道非零抽头的位置是随机选取的,仿真结果如图5-6~图5-8所示。

图5-6 稀疏度不同时,两种算法的收敛及稳态性能

图5-7 取不同p值时加权lp-LMS算法的性能曲线

图5-8 信道长度不同时加权lp-LMS算法的性能曲线

当d的取值较大时,信道冲激响应将具有更多的非零系数,也就是说系统稀疏度较低。系统稀疏度变化时,加权lp-LMS算法和加权l1-LMS算法的收敛及稳态性能曲线如图5-6所示,分析曲线变化情况可知,两种稀疏感知LMS算法的性能随着信道稀疏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式(5-15)中E[r]的值随着d的增加而增大。整体而言,加权lp范数惩罚的LMS算法比加权l1-LMS算法具有更好的估计性能。但在d值较大时,加权l1范数惩罚的LMS算法的收敛性能逐渐接近加权lp-LMS算法的性能。

分析图5-7所示的性能曲线,随着p(0<p<1)值的增加,加权lp-LMS算法的估计性能降低,由仿真结果可知,当p=0.5时,lp-LMS具有较好的估计精度。如图5-8所示,当系统信道长度由Lg=Lk=16增加为Lg=Lk=32时,也就是级联信道的长度从L=31变为L=63,加权lp-LMS算法的稳态性能更好,随着信道长度的持续增加,变化到Lg=Lk=64时,L=127算法的收敛速度逐渐减弱,随着迭代运行次数的增加,算法的稳态性能有所改善,此现象可以通过式(5-18)的稳态边界来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