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食纪录片网络化衍变:《人生一串》

美食纪录片网络化衍变:《人生一串》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着重针对《人生一串》的形式创新、策略构建、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探讨现阶段网络纪录片的基本状况。关键词:《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网络化创作2018年是网络纪录片崭露头角、发光发亮的一年。

美食纪录片网络化衍变:《人生一串》

刘晴 高舒淇

摘要:2018年是美食纪录片集中产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的一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壮大、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纪录片也逐渐出现网络化的趋势,“短、小、快+自制” 成为网络纪实类影像发展的重要路标。其中,《人生一串》作为本年度美食类网络纪录片的突出代表,选取了独特的小角度主题,并创造性地运用了适于网络语境的特有表达方式,为其完成了“网红”纪录片的身份塑造。本文着重针对《人生一串》的形式创新、策略构建、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探讨现阶段网络纪录片的基本状况。

关键词:《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网络化创作

2018年是网络纪录片崭露头角、发光发亮的一年。网络纪录片,指使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为主要传播载体,选取网络新媒体用户为主要目标受众群体,以展现真实为本质,撷取真实创作素材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影片形式。

随着近年来媒介环境的不断更新,网络纪录片从纪实类影像形式中脱胎而出,成为一种与新媒体紧密结合的独特形式,随即进入了变革与定型的关键时期。总体来看,网络纪录片可被分为网络媒介播放型纪录片和网络平台自制型纪录片两种主要类型。

截至2018年11月初,已有193部网络纪录片在国家广电局备案。[1]纵观网络纪录片的发展全局,行业整体秉承重视头部、兼顾长尾的基本理念,呈现出点击率总量与观看口碑双收的良好态势。

网络纪实影像的平台建设、模式探寻耗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2009年,搜狐成立高清纪实频道,成为中国最早具备广泛影响力的纪录片在线网站。次年,新浪凤凰腾讯、优酷等各大网络平台紧随其后,纷纷开设专属的网络纪录片频道,并呈现出以打造频道专属纪实品牌为目标的初期发展模式,使2010年成为网络纪录片频道的“播种之年”,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也随即开设专有的纪录片频道,并制造了诸多“爆款”。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及使用环境的不断更新,新生代网络用户愈加固定的碎片式阅读习惯使短视频类型出现了更好的市场反馈。2014年,以“一条”“二更”为代表的纪实类短视频平台逐渐崛起,发展态势良好。而2016年下半年上架的抖音App又将自主创意型纪实视频推至公众视野。纵观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短、小、快+自制” 成为网络纪实类影像发展的重要路标。网络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对于纪录片发展的助推作用愈加明显。

在此基础上,网络自制型纪录片适时出现,促成了纪录片网络时代的新景观:腾讯发布2018年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全球战略布局和整体商业规划,巩固了与BBC、NHK等十几家国际纪录片机构的合作关系,并以联合出品、自制的形式呈现了多部优秀内容作品(如与ITV联合制作的The Cute Ones、与美国A&E联合出品的《网络新生代》、自主研发的《风味人间》系列IP等)。爱奇艺搭建了与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世界级纪录片出品平台间的桥梁,力图建成国内第一的纪录片内容库;优酷进行着与BBC等海外机构的合作、纪实院线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其出品的《侣行》《季录》《了不起的匠人》等自制型纪录片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弹幕型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将《寻找手艺》推为“网红”、发布纪录片“寻找计划”,并联合出品了以《人生一串》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质量纪录片作品。网络平台借助自身的媒介优势,实现了其传播手段的灵活运用、制作资源的强强联合,打开了网络纪录片的国际市场,拓宽了网络纪录片的传播领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8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随着网络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纪录片由“散兵式”走向“频道化”,进而拥有了进阶“平台化”的背景支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是网络自制型纪录片生长的摇篮,同时也作为新型媒介利器,成为传统平台纪录片重新获取关注的重要渠道。《我在故宫修文物》《极地》等先台后网式传播的纪录片作品,均是通过网络渠道重放异彩、彰显价值的。《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认为,网络纪录片的主要播放平台与其他网络视听节目相似,未来将形成“1+3+1”的播放格局,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优酷、爱奇艺+抖音”。[2]这也将成为探索未来纪录片传播渠道的重要方向。而腾讯于2018年11月发布“打造制播一体的纪录片互联网视频平台”的消息,也标志着由“频道”到“平台”将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网络纪录片的发展态势良好。在表现题材上,人文、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成为网络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在制作方式上,有频道自制、专业团队制作、用户生产等多种方式,规模灵活、叙述方式多变,但仍以专业团队制作为主要模式。与此同时,网络纪录片也存在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商业变现能力不强,自制型纪录片品质良莠不齐,尚未形成频道品牌等。针对目前网络纪录片发展的现状,“短、小、快+自制”、寻求主流资源与国际合作、进行平台化整合将是网络纪录片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食文化类纪录片《人生一串》由哔哩哔哩与旗帜传媒联合出品,自2018年6月20日起,在哔哩哔哩独家播出,是哔哩哔哩在2018年初发布纪录片“寻找计划”[3]后取得的成果之一。总导演陈英杰曾就职于央视,其丰富的主流媒体从业经验使这部作品具备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优势,而《人生一串》网络自制型纪录片的本体特征又使其带有新型传播媒介所赋予的鲜明风格。

《人生一串》共有六集,每集时长约为30分钟,每周播出一集,另有四个先导片。六集纪录片的标题分别为《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骨头骨头》《朝圣之地》。每集纪录片围绕着不同的烧烤食材进行叙述,并将“烧烤”作为串联的主线。截至2018年12月12日,《人生一串》在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的总播放量为4598万,收藏人数超过98万,弹幕总数超过90万,在与其他网络纪录片的数据之争中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并获得了哔哩哔哩评分9.8分、豆瓣评分9分的极高评价,可谓口碑与数据双丰收。在制作方面,该作品技术精良,完成度高,题材贴近生活,因此获得了2017映像4K·松下视频大赛最佳影片、2018年第二十四届中国纪录片最佳网络人气作品、“记录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节目展评展播活动”最佳作品等赞誉。《人生一串》凭借着独特色彩得到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受众的双重认可。

与之前的网络“爆款”纪录片相比,《人生一串》在制作上显得更为精良。作品采用了团队化摄制方式,同时也展现了创作团队从主流媒体借鉴并进行自我开创的全新制作模式。团队的核心成员中,有不少具备网络接受习惯与内容制作经验的“新生代”个体。在作品的具体呈现中,影片的主体部分运用了鱼眼镜头等传统媒体纪录片并不经常使用的镜头,画面也不刻意追求精致、干净,整体却是“粗糙”又精彩,刻画了生活真实的质感,与烧烤主题相得益彰。在旁白的设计上,陈英杰导演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将故事娓娓道来,恰似一位有经验的“吃货”在向食客们介绍自己心爱的烧烤小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强烈的交流感,使人观看时不会感觉拘束,拉近了与网络受众的距离。

《人生一串》并没有选择第一梯队的网络播出平台(腾讯、优酷、爱奇艺),而是选取了带有互动弹幕功能的哔哩哔哩进行独播,其原因在于《人生一串》的创作团队更为关注作品的长尾效应。总导演陈英杰曾在访谈中表示:“原来的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是瞬时就播完、播完以后没法重看的状态,创作者接收的观众的反馈极为有限。鼓励也好,提意见也好,甚至骂也好,沟通的渠道很重要。网络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一个特别好的反馈渠道。”以弹幕文化为椽的网络播出方式可以使创作者获得最快速、直接、真实的观众反馈。

作为2018年的现象级网络纪录片,《人生一串》在互联网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新型制作方式、网络化变形等一系列尝试,提供了未来网络纪录片发展创作的新思路

2018年,网络纪录片面临着许多变革,其本体特性更加突出,呈现状态更加纯粹,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元。作为2018年网络纪录片的突出代表,《人生一串》突出地呈现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网络纪录片的特征及发展状态。本文将着重针对《人生一串》的形式创新、策略构建、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据此探讨现阶段网络纪录片的基本状况。

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纪录片界掀起了一阵美食类纪录片的“狂潮”,引得一系列影像美食作家争相效仿。“舌尖”在网络平台上成为一种“文化”,该系列在万众瞩目下连拍三季,网络平台之中很快便充斥了大量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的“跟风”之作,同质化现象突出。

(1)传统媒体美食类纪录片的呈现样态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炮而红后,美食类纪录片纷至沓来,为观众提供了视听上的美食盛宴。传统媒体纪录片大多难逃“舌尖”定势,视角各有不同,模式大同小异,甚至命名也大多为《舌尖上的××》《××味道》,难以推陈出新。叙事整体呈现出以城市、地域为切入点讲述美食文化的态势,多以介绍美食并引出其背后的人、环境为主,会寻求与网络新媒体的互动合作,如广东卫视的《老广的味道》等;也有以人的游览为线索等较为新颖的叙述视角,如2014年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一城一味》。其中,于2014年4月、2018年2月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季延续了“舌尖”品牌,在同类作品中表现较为突出,但口碑反馈却难及第一季。

(2)网络媒体美食类纪录片的呈现样态

近年来网络美食类纪录片数量繁多,类型各样,有游记类、地域类、食材类等:既有以某一食物类型为切入点的,如《水果传》《嘿,小面》,也有烹饪类的,如《邱瑞秋的世界美食烹饪》,体现地域特色的如《味道云南》《川味》等,还有时长较短的纪实短视频,如《日食记》。其中一些先台后网的优秀纪录片在网络平台上广受好评。但这些纪录片总体以讲述美食并深入背后的人、生活、文化为表现主题。腾讯视频、哔哩哔哩为美食类型的网络纪录片设立了专栏。腾讯视频纪录片美食专栏下有87部作品,其中评分最高的为《风味人间》,9.5分;哔哩哔哩纪录片美食专栏下共124部精品,播放量最高的为《人生一串》,共获得了约4664.9万的播放量。

(3)个案辨析:《风味人间》的“挑战”

2018年,另一部可称作“现象级”美食类纪录片的《风味人间》,是《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与腾讯平台合作后的试水之作,收获了极高的赞誉,被称为继“舌尖”之后原班人马打造的又一部美食“圣经”。《风味人间》把美食拍得“更美、更极致”了,不仅将创作视野放大到全球,呈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美食,更是使用了微观摄影技术,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美食视觉景观。

与《风味人间》的视角更广、画面更极致的做法不同,《人生一串》选择了更小的视角进行美食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创作者成功的策略:“烧烤”主题没人拍过,具有新意;其他作品不屑呈现的市井文化,恰恰被选成了该片的主题;使用鱼眼、手持等观感夸张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创造性手法呈现画面张力。谈到与陈晓卿的新作的比较时,导演陈英杰回应:“我们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角度,恰恰是因为它(陈晓卿的作品)不可忽视,所以需要另辟蹊径。”

《人生一串》是一部美食类纪录片,在题材甄选上,策划者别出心裁地以 “烧烤”为主题切入。而这一主题的选择折射出在现阶段网络纪录片的发展环境之下应有的应对策略。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平台更为开放,因此市场化的运作规则体现得更为直接。在汹涌而来的美食纪录片之潮中,想不被大浪裹挟,进而脱颖而出,小视角、精准的切入是《人生一串》采取的良好应对方式,也为未来网络纪录片在题材开发方面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在美食类纪录片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压阵”,后有《小海鲜》《寻味》系列等紧紧跟随,《人生一串》想要突出重围并不容易。小角度的精准切入仅仅是其成功的一个要素,在具体题材的把握上,《人生一串》也站稳了其特有的平民视角。

作品锁定了烧烤类美食文化的独特主题,却并没有用大量的精力来呈现食物的精美质感、刻画细节,而是尽量以一种“街头巷尾”“平凡人生”的视角,用食物去串联故事,让“烟火气”成为本部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

在人物的选择上,西昌小二哥、阿龙、茄子妹、长沙父子……这些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的故事“叙述者”为作品拉开了一幅市井百态的画卷。《人生一串》所塑造的生动形象的人物并不是“成功者”或“名流”,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街头巷尾中常常可见的普通人,甚至有些还是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失败者”。看到荧屏中那些如自己一样、耐不住美食的诱惑、深夜“撸串”、吃相不讲究、满手是油的食客,观看者在不知不觉中卸下了心理包袱,投入到这充满烟火气的世俗情节之中。

在表述的方式上,《人生一串》并没有采用自上而下“传教”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平起平坐的姿态向观众娓娓道来,其中不乏对生活化细节的描写和幽默逗趣的桥段,这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节目与网络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美食类纪录片在内容方面不仅是讲美食,也是在讲述人、生活和文化,竭力展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缩影。如果说“舌尖”所描写的是泱泱大国的灿烂文化,那么“一串”便是对市井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生一串》以讲美食带出故事、文化,平民视角下的街头美食成为叙事的最佳线索。从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4]不仅是现在美食类纪录片正在形成的发展趋势,也是其在未来立足的必由之路。对日常化生活的展现、谈话聊天式的表达使作品的内容呈现出与网络传播的平台特性更为契合的特质。

此外,《人生一串》借助网络传播的特有语境,消解了传统纪录片的严肃化表达,以青年人喜爱的、接地气的言语方式,融合了美食背后朴实的人情味。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紧紧围绕着作品的平台特性,将网络语感发挥到极致,这可以说是《人生一串》区别于以往传统形式纪录片、其他网络纪录片的最大创新之处。

(1)《人生一串》网络化表达摘要

《人生一串》中有很多网络化的表达,如表1所示。

表1 《人生一串》网络化表达摘要

续表

(2)网络语态化的文案

从上文的网络化表达摘要即可看出,《人生一串》中诙谐生动、适合网络语境的文案台词是作品的一大亮点。可以说《人生一串》与网络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一些难以在传统平台上播放的杀猪宰羊、城管与小贩的争执等画面得以呈现。

通观全片,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大量文案具备“网感”,并未刻意避开网络热词,也未一味追求传统纪录片文案的精雅措辞。以全新形式出现的文案在《人生一串》中比比皆是,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如在第二集,摊主要切开猪头取大脑时,文案便将之描述为“大家在观看汉尼拔取脑花的过程”。即使观众知道老板并不是“汉尼拔”,这样的表述也会让本有些血腥的“取脑花”过程没有那么可怕,反倒变得轻松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本身更易让年轻的“网生”一代接受。在电视等较适宜严肃化表达的传统媒体平台上,通常不会出现类似的表达方式,而对于网络纪录片来说,充满“网感”的文案却成为使其更加具备网络传播优势的利器。

(3)热场互动式的弹幕

《人生一串》选择哔哩哔哩作为首播阵地,随之也获得了又一网络“现象级”成果:作品取得了较好的互动效果,突出表现为网络化反馈(点评、留言、弹幕三种形式)多样。

作品的线上互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有交流感的文案引发弹幕的互动。本片中多次使用提问的方式,如第二集文案“你慌了吗?”和第六集文案“他们在等谁呢?”,作品播放界面的弹幕池(限额为3000条弹幕)一直是不断更新刷满的状态;其二是通过留言和回复的形式完成互动。截至2018年12月底,《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上的长评有78条,短评有6188条,第一至第六集分别收获17762条、12298条、6299条、5282条、7808条、8134条评论。陈英杰导演本人于2018年6月20日首播当天于评论区留下了一段长评,以“这段烧烤,咱们聊聊”切入,自述了拍摄本片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此留言获得了890条回复。哔哩哔哩董事长陈睿于2018年7月27日在留言区发布长评,发表对于《人生一串》完结的感受,此条评论获得了205条网友回复。另外还有烧烤店店主自己来哔哩哔哩进行评论,如:烟台烧烤阿宋在第四集评论区留言,获得网友回复345条;福州阿龙烧烤在第六集评论区留言,共获1413条回复。

随着网络平台占据纪录片市场的范围的扩大,网络纪录片呈现出语态表达新颖、网感较强的特点,贴合网生代用户的接受习惯。技术的更新带来交互体验的提升,互联网使受众反馈速度提升,反馈及时、评价直接带来了实时互动的可能性。相较于传统媒体平台观众难以表达意见的情况,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随时留言,一个作品的好与不好不再是一家之言,播放量、评价内容、点赞数、收藏数等量化的数据会呈现出相对公正透明的收视评价。及时的反馈为制作方改进内容提供了依据,制作方也可通过关注评论区进行及时的回复。除此之外,弹幕也成为受众反馈的重要手段,除央视网纪录片频道外,其余商业网站基本上都配备了弹幕。弹幕为受众提供了与他人一起观看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可以为纪录片本身提供修改意见,也增强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

《人生一串》运用其“烟火气”的表达、“接地气”的呈现、“人情味”的追寻,向2018年的网络纪录片市场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生产及制作的策略构建中同样体现出了独特性。《人生一串》的策略构建突出地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以《人生一串》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原生内容开始由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向着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转变。随着网络中内容产品的不断增多、内容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大众的内容消费行为正逐渐由纯主流媒体向着网络媒体、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的方向导流。在网络平台创作环境相对自由、创作形式和资源更加丰富的背景下,题材相近的内容竞品也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使作品在极丰富的内容市场中具备竞争力,创作团队不得不采取专业化团队生产的方式,力求使产品在网络内容极丰富的竞争环境中占有质量优势,从而脱颖而出。

对《人生一串》而言,即使选取的表现主题与形式是“平民化”“接地气”的,但并不意味着其创作模式是“非专业”的。总导演陈英杰是央视的资深纪录片导演,具有丰富的纪录片行业经验,同时其麾下的数位导演也均有在央视工作的经历。另外,对于作品的拍摄、制作,团队启用了市场化合作方式,选择了年轻一代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专业团队。一方面,制作团队具备青年人独有的网络视角,与核心创作团队配合得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即便是青年制作者,也通过了重重考验,具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团队中的90后摄影指导徐天淳,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且拥有丰富的影视行业实践经验。因此,“双料”专业化团队的搭建奠定了该作品取得网络传播成功的重要基础。

与年轻一代的原生网络纪录片作者相比,从主流媒体“出走”的纪录片作者通常拥有更丰富的行业资源、更充足的创作经验、更系统的专业技术、更深厚的知识积淀,因此更容易具备观察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轨迹的认识高度。正是由于他们从传统媒体转而投身新媒体战场,因此他们具备最强的变革欲望。

《人生一串》的总导演团队正是由主流媒体平台向新媒体阵地转移的突出代表。与传统媒体的纪录片创作相比,网络化创作对创作主体而言具有环境上的突出优势。电视台等传统平台的总体腔调较为固定、程式化,创作主体难以进行突破,节目的修改过程少,而作为网络纪录片的《人生一串》,其改动机会更多,甚至播出前几分钟还在改,处于不断完善精进的动态过程中。在审片程序上,由于人员配置与播放周期的原因,电视台中普遍存在着制片人一人审片的情况,而《人生一串》在上线之前,至少经过了三至四人审片的过程,每位审片者的意见都会得到尊重。

从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来看,相对自由的网络创作环境使得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而创作主体由主流媒体向网络新媒体阵地转移的行业现状也将会使未来网络纪录片生产的整体样貌发生变化。(www.xing528.com)

借助互联网媒体“日常化媒介”的新特性,创作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期网络内容的运营策略。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短视频与直播模式的消费增长,移动竖屏时代来临。在碎片化使用的时代,内容消费者的黏合度和稳定性成为生产者优先考虑的重要方面。

《人生一串》在赢利模式上显得较为纯粹。除通过用户购买哔哩哔哩会员观看而实现商业变现以外,其正片并未直接采用商业植入的方式,而是在每个专题下放置了三个与正片相关的广告小片,剪辑重构纪录片内容,并以此作为“达喜胃药”的“专属”广告。另外,在作品的运营与制作部署方面,《人生一串》利用商业制片方式的优势,使制作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集成方式更为高效。

传统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是一个瞬时的、无法重看的状态,创作者接收的观众反馈极为有限。而以《人生一串》为代表的网络纪录片,活用了和作品内容紧密结合的“评论”“弹幕”等互动形式,充分利用哔哩哔哩纪录片频道头部平台的影响力,围绕作品主题“造势”,以期线上线下的话题延续,追求长尾效应。而作为内容出品方的哔哩哔哩,侧重网站会员模式的运营,不刻意以某部作品的得失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希望培养用户对于平台的信任度,使用户养成在该平台观看纪录片的使用习惯。

随着网络纪录片的不断发展,打造品牌成为另一突破口。在“舌尖”IP之后,2018年10月28日陈晓卿导演的全新作品《风味人间》上线后便大获好评,制作团队同时开发了谈话美食节目《风味实验室》,竭力打造 “风味”IP。内容付费时代的到来,令网络纪录片的变现方式由用户为单一内容付费转为购买平台会员,这一转变有助于督促平台收购独家版权。

近五年是美食类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五年,也是纪录片由传统平台逐渐摸索着走向网络平台的五年。传统媒体平台逐渐确立了将纪录片投放至网站上的经营模式,网络纪录片制作规模逐年扩大,多个新类型、新题材被开发出来,纪实短视频也随之诞生。无论是“先台后网”还是“网台同步”,网络已经成为纪录片成长的重要土壤。

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平台有央视网纪录片频道、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主流网站,网络平台的多元支持为网络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拍摄资金、平台运营、商业变现等方面的支持。2018年4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纪录片的网络总点击量达90.5亿,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上的数据都有着明显提升,纪录片尤其在年轻人热衷的弹幕类网络平台中获得了更为稳定的受众群体,这明确标志着纪录片内容在网络环境中具有高活跃度及广泛的接受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新媒体介质正逐渐以一种“固定的参与者”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从纪录片的本体特性来看,无论人类生活、社会制度、媒介环境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核心永远是对“真实性”的追求。相对于传统形式的纪录片创作而言,网生、网络纪录片的优势在于较强的时效性、较广的覆盖面、较丰富的表达方式、较广泛的表现题材。网络平台具备的传播范围广、效果强,不受时空影响的优势,令不少在传统媒体蒙尘的纪录片重放光彩。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纪录片的整体地位正在逐渐升高。尽管目前纪录片难以直接挑战传统电视剧、电影、综艺在网络视频平台上的主流地位,但可以说它已经进入了其自身成长发展的良好阶段。

“我的目标,是做一个让大家轻松的美食节目。”

采访对象:《人生一串》总导演 陈英杰

采访时间:2018年11月21日

问:作为一档美食类的纪录片,您为什么会选择以“烧烤”为主题进行创作?

答:这个想法和出品方总制片人王海龙有很大关系。我们本身都是烧烤爱好者。烧烤没有人拍过,它是一个所有人都吃过,而且对它很有感情的美食,很接地气,很有市井烟火气,和酒店的大菜不太一样,是具有街头气质的美食。

问:与其他美食纪录片的“精致感”相比,您的作品使用了更加“接地气”的拍摄手法,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答:主要是想拍出街头的气质。这种街头气质不会出现在生活气息并不浓郁的大城市街头,却会出现在二线、三线,甚至县城的街头。人们对烧烤摊的真实印象大多是:有些杂乱、并不很卫生,但是那里有一种热闹劲,人在那里有一种自成天地、充分放松、不用拘束的感觉。我们想把这个感觉放大,力图拍出真实的质感,甚至很多美食的画面都是抓拍的,这些可能在传统的纪录片里面是不太多见的,所以不是很适合用那种非常精美的画面呈现。很多看似精美的东西并不真实,“真实生活的质感”并不那么精美。

问:作品使用了您本人的声音作旁白,具有特色的文案也是一大亮点。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答:旁白配音试过很多人,包括专业、知名的配音演员,但他们的播音腔过重,跟画面、拍摄主题不太匹配,效果并不好。在粗剪阶段,我曾做过导演配音,大家一致反映说更亲切,有“把大家拉到烧烤摊前”的感觉。而文案的原则是尽量把故事讲述得轻松有趣。烧烤是给人欢乐、让人放松的美食,所以文案也没有刻意煽情、催人泪下,有些段落会尽量处理得好玩一点。

问:对“网生”一代的纪录片观众有何看法?他们与传统媒介的观众有何区别?

答:整体的素养都很高。不少作品的内容信息量非常大,但是网上很快就可以给出相应的反馈,这实际上给大家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范围。

问:您认为网络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与传统媒体(央视)相比,有何不同?其优势体现在哪里?

答:电视台的纪录片是严肃的,缺乏更轻松的节目类型。网络纪录片应该换一种腔调说话。另外,电视台的资源配备有其不合理之处,创造性劳动的劳务偏低,而设备、差旅相对富裕,因此不易刺激出创作力。在人员配置上,栏目成员固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依靠个人的业务提升和更新会比较慢。而网络纪录片建组进行资源配置遵循择优原则,支出也更加灵活、合理。

问:在内容创作的时候,您有针对网络平台的特性进行一些特殊设计吗?

答:有一些,但并不刻意。我们的初衷也不是要一味迎合网友,文案等方面的设计首先是基于主题和“做一个让大家轻松的美食节目”的诉求。在电视台等传统平台上,这样的主题和诉求相对难运作,有对烧烤摊影响市容市貌的顾虑、对吃烧烤影响健康的顾虑、对呈现抽烟喝酒镜头的顾虑等。如果在电视台播出,需要删改的地方非常多。

问:从题材、制作方面来看,您觉得网络平台更适合什么样的纪录片?

答:我们实际上会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做的、观众喜欢看的,当然也适合网络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但作品只要有品质、水平,大家是能感受到的。当然关键是怎么去讲,讲的方式要变。

问:您选择哔哩哔哩作为播出平台的原因是什么?

答:与其他的主流网站相比,哔哩哔哩不是流量最大的网站,但它的弹幕文化最为浓郁、纯正,网络节目收获反馈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弹幕。我希望明确观众最真实的反馈,以便未来能够有所参考,并且哔哩哔哩对注册会员会进行筛选,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生态环境。在稍微封闭些的环境里,反馈数据比较准确,这也是我们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问:弹幕的互动性特别强,您喜欢这种方式吗?

答:我觉得弹幕的形式很好,无论是鼓励、提意见还是批评,都是面向创作者的良性反馈。

问:您未来创作纪录片时,在平台选择上会更倾向于网络吗?

答:短时间内可能会有这样的趋势,当然电视台也要进行自身的改革。现在中国活跃在纪录片行业的人绝大部分都有电视台背景,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央视的人,包括做美食的陈晓卿老师。随着观众收视习惯逐渐向网络倾斜,电视台会意识到危机,会进行自己的改革。

问:目前网络平台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内容低质化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当然需要管理,但硬性的管理并不如时间来得客观公正,要让观众自己去选择。

问: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作品了,它在您创作生涯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它很重要。之前我一直是在体系里做节目,对于在外做节目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但是这个作品确实给我带来了好的感受,尤其是观众真实反馈的激励作用是很强大的。因此它是我向外试水的很好开端。未来我会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做更多节目,尝试更多风格。

问:您接下来在纪录片方面的拍摄规划可以透露一下吗?打不打算拍“二串”?

答:现在正在筹备,争取2019年能跟大家见面,但需要准备的事情很多。我们正努力创新,考虑新味道和老味道并存,让更多观众接受。这个比例如何拿捏都要去权衡,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问:您认为网络是否会成为未来纪录片的主要阵地?

答:我觉得目前可能从播放或者影响力方面来说是这样的,因为网络相对自由,创作的范围很广,但弊端是通常会有商业诉求,不像电视台那样具有公益性质。电视台在雄厚资源的保障下,很适合做纪录片这种商业味道比较淡的类型。现阶段大部分网络纪录片的目的都还不是盈利,属于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未来未必会一直保持这种较好的状态。

问:现在很多网络平台开设了纪录片频道,您对纪录片的发展和行业布局有什么看法?

答: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家庭相册,记录一个时代。行业建设要做起来,把池子做大,进行推动,才能给更多有新鲜想法的人机会,整体的样态、类型、平台才会越来越多。

问:您对现在热爱纪录片、正在学习阶段的后辈们有什么建议吗?

答:我觉得应该多实践,不要局限在小范围内,要进入到真正做经过市场检验的片子的环境中去,才能够真正得到历练。再就是保有一点理想主义,不忘初心。

〔刘晴,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后;高舒淇,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硕士研究生〕

[1] 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1-28)[2018-12-11].http://www.sohu.com/a/278388326_242827.

[2] 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1-28)[2018-12-11].http://www.sohu.com/a/278388326_242827.

[3] “寻找计划”发布半年,B站纪录片的发展路径依然模糊[EB/OL].(2018-07-17)[2018-12-13].https://www.sohu.com/a/241761530_100145528.

[4] 周勋.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中国美食纪录片的转型[J].当代电视,2016(9):40-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