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综艺节目:文化价值重塑与创新传播

国内综艺节目:文化价值重塑与创新传播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守信 吴炜华摘要:2018年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经历了关键的一年,整体制作水平、创新形态、价值传递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本文将以2018年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发展特征、创新表现、存在问题对比参照为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行业数据,对2018年中国视频综艺节目发展状况展开扫描、分析与总结。政策管制进一步加强,综艺节目质量再度提升,价值引领能力获得进阶,视频综艺文化价值重寻与传播样态创新的全新路径开启。

国内综艺节目:文化价值重塑与创新传播

张守信 吴炜华

摘要:2018年中国综艺节目发展经历了关键的一年,整体制作水平、创新形态、价值传递等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电视综艺依旧保持制作优势,凭借品牌IP节目把握综艺市场话语权,但在政策与市场的多重限制下,电视综艺表现出创新乏力、收视疲软等弊端。网络综艺数量与质量发展齐头并进,更加注重节目品质和价值承载能力,2018年在文化科技、养成类节目等方面表现不俗。本文将以2018年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发展特征、创新表现、存在问题对比参照为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行业数据,对2018年中国视频综艺节目发展状况展开扫描、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电视综艺;网络综艺;文化价值;传播样态

2018年是中国广电行业转型的关键一年,网络与新媒体的技术倾轧与内容消费的移动端转向带来的如山压力,全面地体现于广电产业的文化价值与传播形态重塑的每一个层面。视频综艺作为广电与互联网在内容产制、创意生成、资本效能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物”,在2018年呈现出明显的内部结构调整趋势:电视综艺在困境中奋力探寻创新路径,网络综艺实现从“产量”到“质量”的飞跃,展现出综艺新力量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发展由“单引擎”驱动升级为“双引擎”驱动。

政策管制进一步加强,综艺节目质量再度提升,价值引领能力获得进阶,视频综艺文化价值重寻与传播样态创新的全新路径开启。比较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电视综艺以“综N代”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展现出品牌节目良好的延续性和传播价值,同时创作出一批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新内容。2018年网络综艺制作标准逐渐比肩电视综艺,且无论在节目数量还是总时长方面都呈现巨幅增长,内容与表达形式较电视综艺都体现出更强的创新性和灵活度。

在电视与互联网双引擎驱动下,中国综艺市场的产业要素加速聚集,但如何去“三俗”、去“娱乐至死”、在娱乐之上探索全新的综艺理念与模式,仍然是综艺节目产制与传播环节中实现要素有效配置和效能优化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视频综艺节目的发展从疯狂生长到注重品质提升,国家层面的有效引导和政策的针对性管控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王炎龙、李玲认为:媒介规制是降低媒介市场的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政府可通过激励和惩戒手段,促进媒介正外部性的发挥、抑制负外部性的产生。[1]2018年,与综艺生产、传播等方面相关的国家政策和规范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加强管控,在提升视频综艺节目价值引导力方面成效显著。

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发展大方向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在新时期对于网络传播、文艺创作的根本要求,具体概括为:第一,文艺内容创作方面,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同时也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第二,文艺传播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三,价值引领方面,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在具体行政监管与政策法规方面,2018年,围绕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视频综艺节目生产与传播环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法规(共计7项,含2项征求意见稿)发布,涉及严肃整治内容泛娱乐化、暴力血腥、三俗等倾向,坚决抵制收视率点击率造假,明确台网同一管控尺度与审核标准,强化综艺节目意识形态引导、文化与价值引领方面的积极作用(见表1)。这些具体政策与规范从小处着眼,指向新问题、新情况,使引导、治理和管控更加及时、高效并具有针对性。

由于数量的剧增和影响力的扩大,国家监管部门逐渐加大了对网络综艺的监管和控制力度。2018年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总结了2018年关于网络视听秩序的治理情况:常态化加强对持证和非持证网站的协同管理,坚决果断处置违规制作转载节目问题,坚决打击政治有害、内容三俗、血腥暴力等节目,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短视频网站,采取通知、约谈、整改、下架、关停等“组合重拳”,带动了一批视听网站自查自纠,深度清理了大量网络空间的精神毒品、垃圾和糟粕,网络视听传播生态进一步改善。[2]笔者认为,作为视频综艺节目的生产主体,广播电视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均须担负起相应的核心价值引领、优秀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坚持创作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视频综艺节目,传播社会正能量,坚守生产与传播的底线红线。

表1 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含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与视频综艺节目生产、传播相关的政策规范汇总[3]

2018年电视综艺产制整体表现为平稳中力求创新突破,与2012年国外节目模式批量引进的热潮相比,电视综艺市场变得越来越冷静,甚至有一点点“冷淡”。

央视的综艺节目生产与传播一直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主流价值”的核心要素,有效地将“正能量”的基因注入综艺节目之中,树立具有思想价值、人文价值的综艺节目模本。2018年,央视创作推出的《谢谢了,我的家》《赢在博物馆》《欢乐中国人(第二季)》《朗读者(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国家宝藏(第二季)》引起了较高关注度和广泛认同。这些节目在综艺的外壳之下,融入历史符号、文化符号,关联历史与现在、情感与人文,将价值与文化凝结在节目所构建的时空之中,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播和传承,体现了央视综艺在核心价值表达、文化深度与厚度构建之中的引领作用。此外,央视2018年推出的《经典咏流传》更是巧妙结合了“诗词”“音乐”“文化”等元素,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行现代化表达,融知识、思想、人文价值为一体,是国家层面提出的“树立文化自信”的生动电视实践。

卫视层面的综艺节目创作仍然处于模式节目的余温之中,借助改良的模式节目和新研发的模式节目形成“综N代”+“综二代”的主阵营(见表2)。“综N代”节目历经版权和模式之争,2018年逐渐趋于平稳发展,或改良、或回归,“综N代”的品牌得以延续,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名称回归,实为第七季)、《奔跑吧(第二季)》[实为《奔跑吧兄弟(第六季)》],湖南卫视的《歌手2018》[实为《我是歌手(第六季)》]等。同时,2017年收视与收益良好的新模式,在2018年也延续出了“综二代”,如《你就是演员》[实为《我是演员(第二季)》]、《非凡匠心(第二季)》、《阅读·阅美(第二季)》等。其中,湖南卫视全新尝试的“慢综艺系列”——《中餐厅》《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在2018年全部推出了第二季,在此基础上推出的聚焦青年群体成长生活的慢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也将继续推出其姊妹篇《我家那闺女》。此外,2018年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的形式与理念上也作出了创新尝试,音乐表演秀《幻乐之城》在制作手法和视觉体验上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声临其境》《声入人心》更是在声音魅力的发掘和可视化传播方面做出了全新探索。

表2 2018年中国卫星频道综艺节目品牌“综N代”制播情况统计[4]

虽然“综N代”的品牌延续可以确保一定的关注度和话题量,几乎成为几家头部卫视的年度拳头项目,但从市场口碑数据来看,长久的品牌影响力损耗、模式固化和审美疲劳,使“综N代”在传播效果上已经远不及当年。图1展示的是几档主要“综N代”节目的豆瓣评分趋势,从第一季开播到N代延续,整体市场口碑呈现下行趋势,但2018年经过一定程度的模式改良,诸如《中国好声音》《最强大脑》《奔跑吧》等节目的口碑有所回升,但对比其节目第一季的评分指数仍然差距较大。观察数据指标可以发现,《梦想改造家》一直保持较高、较平稳的口碑评分,这一现象有待深度分析,以期总结出更多有益的经验为“综N代”节目延续提供参照。

图1 电视综艺“综N代”豆瓣评分走势

除“综N代”“综代”之外,2018年豆瓣中国电视综艺前10名榜单中(见表3),《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声临其境》获得超高的市场口碑,为电视综艺找到“美声音乐剧”“古典文化与音乐”“声音与配音”的全新突破口。此外,浙江卫视联合优酷打造的《这!就是灌篮》、江苏卫视的《无限歌谣季》、北京卫视的《上新了·故宫》为“体育、音乐、文博”与“文化元素”相结合的综艺节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除头部卫视之外,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第五季)》、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第二季)》、深圳卫视的《图鉴中国》、天津卫视的《相声有新人》等也在电视综艺的文化价值重寻与传播样态创新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表3 2018年中国电视综艺观众评分TOP10

续表

CSM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8年是近五年来全国人均收看电视时长降幅最大的一年,2018年上半年该数据为132分钟,较2017年上半年减少12分钟,降幅达到8.33%。同时,2018年1月至9月电视综艺对整体收视的贡献率为11.6%,同比下降0.8%。从电视端的整体收视表现情况来看,电视综艺的生产、制作与传播体现出收视疲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以《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两个典型案例为代表,我们考察电视综艺整体收视变化情况,如表4,笔者汇总了《歌手2018》(即《我是歌手》第六季)与《我是歌手(第一季)》的收视率对比情况:《歌手2018》12期常规节目中,最高收视率为1.241%、最低收视率为0.744%,13期节目平均收视率为1.033%;《我是歌手(第一季)》12期常规节目中,最高收视率为2.480%,最低收视率为1.434%,13期节目平均收视率为2.266%。与《我是歌手(第一季)》的2013年周五黄金档收视霸主地位相比,《歌手2018》收视表现在周五黄金档的第二至第五名的区间徘徊。与《我是歌手(第一季)》收视率保持在2%左右相比,《歌手2018》及同时段排名第一的节目的收视率则在1%上下浮动,收视下滑明显,且《歌手2018》有5期节目收视率在1%以下。《中国好声音》的收视情况对比更加明显(见表5),《中国好声音(第五季)》(实际为该节目第七季)12期常规节目最高收视率为2.120%,最低收视率为1.068%,13期节目平均收视率为1.662%;《中国好声音(第一季)》13期常规节目最高收视率为4.865%,最低收视率为1.477%,14期节目平均收视率为3.840%。

表4 《歌手2018》与《我是歌手(第一季)》收视率汇总(计数单位:%)[5]

表5 《中国好声音(第五季)》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收视率汇总(计数单位:%)[6]

另从图2、图3所示的线性趋势线来看,《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两档节目的第一季收视率趋向为“低开高走”,随着节目进程的推进,单期收视率逐渐攀升,表现出很强的市场热度和收视卷入度;但时至2018年,收视率趋向恰恰相反,表现为“高开低走”,可见,品牌IP节目还保留一定的市场热度和观众期待,但随着节目进程的推进,固有模式和低创新度导致收视疲劳,市场逐渐降温。2018年综艺节目收视率常保持在1%左右,单期收视率突破2%的不多,收视率3%以上的十分罕见。创新艰难、爆款无力,在网络综艺不断崛起的情况下,电视综艺将持续面对“内容创新与传播突围”的困境。

图2 《歌手2018》与《我是歌手(第一季)》收视率趋势比对

图3 《中国好声音(第五季)》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收视率趋势比对

2018年网络综艺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突破:内容生产方面更加重视文化调性,更加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相关政策与行业规范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一批广受认可与好评的网络综艺节目。另外,受到行业政策规制,一部分由电视平台播出的综艺节目转向网络平台播出,这进一步助推了2018年网络综艺的繁荣。

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见表6),2018年共上线385档网络综艺节目,同比增长95%。总期数达到10912期,比2017年增长217%;节目总时长为237400分钟,比2017年增长121%。从节目类型看,真人秀节目最多,达到116档,竞秀养成类节目、互动娱乐类节目、脱口秀节目紧随其后,但婚恋交友类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数量有所下降。产量剧增,质量进阶,价值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与日俱增,网络综艺已经成为综艺新势力,与电视综艺一同构成中国综艺市场发展的双引擎。

表6 2016—2018年网络视频综艺节目制播情况统计[7]

《中国新说唱》《创造101》《热血街舞团》《偶像练习生》《明日之子(第二季)》成为2018年度网络综艺的代表性节目,可见,以音乐舞蹈为模本的真人秀节目或养成类节目,凭借内容的“可看性”“话题性”“互动性”占据较高的网络热度,其中,截至2019年1月10日,《创造101》总播放量达到51亿,单期最高播放量为7.4亿,成为2018年网络综艺关注的焦点。对比2017年,2018年网络综艺口碑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整体口碑也高于2018年的电视综艺(见表7)。

表7 2017年与2018年部分网络综艺豆瓣评分对比和2018年部分电视综艺与网络综艺豆瓣评分对比[8]

随着产业要素的逐步完善,网络综艺的产制和传播环节也日趋规范与专业。2018年除占据主导地位的竞演真人秀和偶像养成类节目之外,网络综艺的创作视角也逐步深入文博、阅读、生活、艺术、文化、体育、游戏等诸多领域,除了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还更加重视选题的意义。对青年及青少年收视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内容生产趋向。在这类题材创作的驱动下,2018年诞生了一批极具创新力和文化赋能的网络综艺节目,如《锵锵行天下》《一本好书》《圆桌派(第三季)》《晓说2018》《百心百匠》《读书人(第二季)》《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脑洞大开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纳兰夜话》等共计21档以文化科技元素为主的网络综艺。文化类、科技类节目的增多,不仅增强了网络综艺的价值感和文化感,也更新了大众对于网络综艺的价值认知。(www.xing528.com)

在整体发展方向方面,结合收视群体“圈层”的特点,不断匹配其收视喜好,网络综艺开始从“小”处着眼,在更加精细的垂直领域的题材发掘和节目类型生产上发力。如在音乐题材方面,跳出传统的、通用的音乐选秀竞技节目的框架,《中国新说唱》《即刻电音》《国风美少年》从更加垂直化的角度给予“音乐”这类综艺题材更多的解读和表达。从经营角度看,《明日之子(第二季)》招商7亿、《热血街舞团》招商6.5亿、《这!就是街舞》招商6亿[9],说明了网络综艺与日俱增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

随着技术与平台的不断成熟,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视听消费的主要门类。除UGC(用户生成内容)外,2018年PGC(专业生产内容)短视频中,一种时长在3—10分钟(少数时长为20分钟),具有独立名称、完整的节目设置和节目包装的“微综艺”开始兴起。这类“微综艺”短视频具有短小紧凑、话题热门、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嵌入社交平台的特征。西瓜视频、梨视频、Yoo视频、企鹅号、微博等平台在这个领域的发力,为“微综艺”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渠道、营销和资本支持。

在2017年腾讯视频与黄磊合作推出的《黄小厨的春夏秋冬》、微博自媒体日日煮与张亮合作推出的《亮厨味道》等在微综艺领域试水后,2018年微综艺内容产品数量持续增加,如西瓜视频出品的郭德纲网络脱口秀《一郭汇》,问答节奏快、娱乐性强的明星访谈微综艺《橘子辣访》,优酷推出的健身微综艺《畊我打卡》,“理娱”团队推出的娱乐评论微节目《理娱打挺疼》、演技评论微节目《演技大赏》、明星短视频《理娱客》、明星连线微综艺《理娱的朋友们》,天汇星娱出品的声音情感微综艺《声声慢》等;此外,还有车影工厂与新片场联合推出的微综艺《公路厨房》,网易云音乐和多米音乐出品的音乐微综艺《Stage舞台》。这些微综艺节目都“短平快”地切入不同圈层的日常生活(如追剧、健身、明星、娱乐、休闲、美食、音乐等),产生话题勾连,从而链接到特定的“微综艺”用户群体。

与以往UGC拼接类短视频相比,2018年“微综艺”短视频节目体现出更多的专业性,节目更加讲品位、有品质,这些都源于“微综艺”节目幕后专业化的制作团队。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一档微综艺节目整体制作周期在2个月之内,团队成员需5—8人,初期成本预算约为300万至500万。专业化的投入、用户群体的不断聚集、传输渠道和分发平台的日渐成熟、配套的推广与营销活动,使“微综艺”的市场热度与日俱增,是较具潜力的综艺短视频类型,但商业运作模式、投资回报问题仍然是“微综艺”节目发展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之一。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创造101》的《火箭少女101研究所》《中国有嘻哈》的《随意酒吧》《摩登音乐秀》等这类时长约为20分钟的衍生类节目是“微综艺”的另一种特殊类型。这些节目依据母体节目的资源、话题、调性等,延续了母体节目的热度和影响力,也为自身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可以说是一种“自带流量”的微综艺节目。与母体节目相比,这类节目更适合用户在碎片化时间或移动场景下观看。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18年有44档主体节目的衍生节目上线,占网络综艺节目总体节目数量的11%。

在2017年电视综艺尝试推出《我是未来》《机智过人》等科技类节目后,2018年,网络综艺顺势推出国内比较新颖的机器人格斗类节目,试水科技传播。两档节目分别为爱奇艺出品的《机器人争霸》和优酷出品的《这!就是铁甲》。这类节目融科技感、故事感、对抗性、知识性为一体,已在国外风靡很多年,并且也有高水准的国际机器人赛事,但如此大制作、专业化的机器人格斗综艺在国内还属初步尝试。从科技传播角度来看,节目的核心内容并非简单的机器人对抗,以下是关于《这!就是铁甲》的文化特质、科技特性以及相对应的价值理念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首先从节目起初的创意和策划方面看,策划团队考虑到网络综艺的“圈层”问题,决定去探寻年轻人关注的热门话题,做一档年轻人的综艺,来展现年轻人的故事、文化和精神,以期通过《这!就是铁甲》表达人与机器、人与人的故事。其次,在节目的模式上,策划团队做了两方面设置,一方面是拆解格斗比赛,就是节目核心的格斗内容,让各环节既彼此区分又前后关联;另一方面,通过引入艺人和团队,来讲好关于青年人、关于机器人、关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故事。最后,整体节目在科技传播方面,集中反映“工具与机器”“人与操控”“竞技与意志品质”三个方面的问题,将科技、青年、价值观念有效融入这档机器人格斗节目,最终获得豆瓣评分8.0分、微博话题讨论285万和20.7亿阅读量、总播放量18.3亿的优异成绩。

网络综艺节目整体数量剧增,差异化、独特性成为视频网站竞争的核心。“独播”的运营模式有利于视频网站聚集流量。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10],2018年网络综艺独播节目共339档,占节目总量的88%,其中爱奇艺116档、腾讯视频106档、优酷66档、芒果TV40档,四家视频网站的网络综艺独播节目数量占独播总量的97%,爱奇艺网络综艺独播数量相比2017年增加70档、腾讯视频相比2017年增加60档,可见“独播”已经成为视频网站内容产制与竞争策略的重要发力点。

在“内容独播”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视频网站也大力推进网络综艺内容付费业务。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数据,2018年网络视频用户达到6.09亿,其中付费用户比例达到53%[11],为优质、独家的网络视频内容付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视听消费习惯。2018年付费网络综艺节目的数量为113档,占网络综艺节目总数的29%,其中多版本节目44档、衍生节目23档,占付费节目总量的59%[12],成为重要的付费内容类型。如《潮音战纪(悠享版)》《极限挑战(第四季会员解读版)》《热血街舞团(剧情升级版)》《这!就是灌篮(顶配版)》等主体节目的多版本节目,《创造101评级连连看》《火星研究院秘密档案》《爸爸去哪儿5贺岁篇》《打榜日记》《奇葩说不停》等主体节目的衍生节目,利用多余的节目素材、艺人资源、话题性和热度制作具有差异性和特权性的内容产品,吸引各自圈层的网络视频用户付费观看。

2018年,中国视频综艺节目的发展整体平稳,有继承、有创新、有机遇,也有危机。

2018年电视综艺发展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其一,过度依赖品牌IP的可持续发展。“综N代”的实践效果证明,长期继承和延续固定模式的综艺品牌,已经出现口碑下降的趋势,在推动科技、文化、运动竞技等方面节目创新的同时,也应该仔细探讨音乐、舞蹈等真人秀的创新问题,网络综艺尝试的垂直类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养成类节目《创造101》或许会给传统电视音乐真人秀提供更多的突围思路。其二,媒介融合的深度重构模式下,对新用户群体的重塑与争夺。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6.09亿的网络视频用户中,传统电视的接触比率由2017年的37.8%降为2018年的31.9%,并且有45.8%的网络视频用户表示已经不再接触传统媒体。此外,这份数据报告中也显示,传统媒体最忠实的50后、60后群体也在逐渐远离传统媒体,其中40—49岁的用户中表示不接触传统媒体的比率为39.7%,50岁以上人群中不接触传统媒体的比率达到43.5%,这两项比率均比2017年的数据有所升高[13],可见,除了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电视综艺也需要思考综艺文化的拓展、节目触达、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效率提升等关键问题。

2018年网络综艺发展值得反思之处有:其一,2018年网络综艺数量与2017年相比增长将近一倍,数量剧增、节目同质化与跟风严重、综N代延续,似乎网络综艺的发展在重复电视综艺的发展模式,但网络综艺整体还存在着关注现实题材作品的匮乏、反映现实问题的精品还比较少等问题;其二,在政策收紧、价值引导力有所提升的情况下,节目数量快速增长,但也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聂辰席局长总结为“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其三,由于创作者与审核者主流价值引导意识不强,仍有一部分非主流、不入流、价值观扭曲的亚文化在网络综艺中传播,视频综艺节目的文化感、责任感、价值感有待深耕,尤其是网络综艺。

结合2018年视频综艺节目整体反映出的问题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规范的发布,2019年视频综艺节目需要避免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突围路径有以下几点。

节目题材方面,文化科技类节目在电视与网络综艺领域掀起热潮,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与口碑,2019年“文化科技”+“综艺”的组合形式值得重点研发。同时,2018年网络综艺的音乐舞蹈类真人秀有集中扎堆的现象,2019年可考虑向传播效果较为理想的电视综艺题材借鉴经验,如“慢综艺”。

价值表达方面,目前较大数量的综艺节目创作仍然局限于“非歌即舞、非脱口秀即表演秀”的理念,从更高端的热点话题来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公益行动等都有助于从历史、旅游、文化体验、科技等多个领域来拓展综艺节目创作思路,从而更好地发挥综艺节目的主流价值观传递作用。

传播效果评估方面,2018年影视行业集中出现收视率、点击率造假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于年底推出了“收视综合大数据评价体系”,这套体系除基本的数据指标外,加入了思想性、创新性、专业型、舆情监测、专家评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多维评价要素,这些要素为2019年的综艺节目创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发力方向。

2018年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成为年度爆款,由此引发了关于价值引领与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的探讨,2019年需要冷静面对,存在的价值引导取向问题、盲目造星炒星问题值得深思。如果价值引导问题出现偏差,这类节目的成长空间将非常有限。从2018年的传播效果与网络口碑来看,高品质的文化科技类节目在2019年仍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网同标”的推进,以及政策层面不断要求视频综艺节目提升价值引领能力,不同圈层收视群体对于高品质、有深度、讲文化的内容的迫切需求,文化类、科技类综艺节目或将逐渐成为主流。在 “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目标的引导下,综艺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将不断向价值守正、业态创新方面快速前进。

〔张守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博士研究生;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1] 王炎龙,李玲.媒介规制与媒介生产:一种把关的制衡——基于2006—2016年广播影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5):102-108,151.

[2] 聂辰席:坚定方向 凝聚力量 展现新时代网络视听新气象新作为[EB/OL].(2018-11-29)[2019-01-25].http://photo.china.com.cn/2018-11/29/content_14222995.htm.

[3] 相关政策规范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方公开发布的为主要依据,内容来源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方网站(www.nrta.gov.cn)。

[4] 2018年中国卫视频道视频综艺节目品牌“综N代”制播情况根据各台官方网站所公布的信息整理。

[5] 数据来源于CSM收视率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6] 数据来源于CSM收视率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7] 数据来源于《 2018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

[8] 数据来源于《2018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

[9] 数据来源于鲸准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网络综艺报告》。

[10] 数据来源于《2018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

[11] 中国网络视听服务协会.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1-28)[2019-01-25].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2136.html.

[12] 数据来源于《2018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

[13] 中国网络视听服务协会.2018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1-28)[2019-01-25].http://www.199it.com/archives/80213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