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路法。即甩开与故障疑点连接的后级负载(机械或电气负载),使其空载或临时接上假负载。对于多级连接的电路,可逐级甩开或有选择地甩开后级。甩开负载后可先检查本级,如电路工作正常,则故障可能出在后级;如电路工作仍不正常,则故障在开路点之前。此法主要用于检查过载、低压故障,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工作点漂移,频率特性改变也同样适用。
(2)短路法。即把电气通道的某处短路或某一中间环节用导线跨接。此法主要适用于检查高频电路自激或干扰,也可检查电路中某一环节是否通路。检查高频电路时可把某级输入端短接,看干扰是否消除,以判断故障在短路点之前或之后;对于某中间环节是否通路,则可用短接线或旁路电容跨接,如短接后即恢复正常,则故障就在该环节。采用短接法时需注意不要影响电路的工况,如短路交流信号通常利用电容器,而不随便使用导线短接。
(3)切割法。即把电气上相连接的有关部分进行切割分区,以逐步缩小可疑范围。如查找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和直流系统接地故障,通常都首先采用逐条拉开馈线的“拉路法”,拉到某馈线时接地故障信号消失,则接地点就在某馈线内。除非整个系统出现普遍性绝缘下降,拉路法往往能较快地查出故障线路。而对于查出某条线路的具体接地点,或者对于查找故障设备的具体故障点,同样可以采用切割法。查找馈线的接地点,通常是在装有分支开关或便于分割的分支点作进一步分割,或根据运行经验重点检查薄弱环节;查找电气设备内部的故障点,通常是根据电气设备的结构特点,在便于分割处作为切割点。
(4)替代法。即对有怀疑的零部件用正常的零部件替换。容易拆装的零部件,如插件、嵌入式继电器等,要作详细检查往往比较麻烦,而用替代法则简便易行。对于某些电子零件,如晶体管、可控硅等,用普通的检查手段往往很难判断其性能(如热稳定、高频特性、大电流伏安特性等)好坏,用替代法同样简便易行。若替换有怀疑的零部件后设备即恢复正常,则故障就出在该零部件;如仍不正常,则可能是其他原因。(www.xing528.com)
(5)对比法。即把故障设备的有关参数或运行工况和正常设备进行比较。某些设备的有关参数往往未必能从技术资料中查到,设备中有某些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在现场也难以判断其好坏,有条件时即可采用互相对比的办法,参照正常的进行调整或更换。
(6)扰动法。即对运行中的电气设备人为地加以扰动,观察设备运行工况的变化,捕捉故障发生的现象。电气设备的某些故障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短时区内偶然出现的随机性故障。要诊断此类故障比较困难。为了观察故障发生的瞬间现象,通常采用人为因素对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加以扰动,如突然升压或降压,增加负荷或减少负荷,外加干扰信号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