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Sanger发明了双末端终止测序法,即第一代测序方法。测序技术不断革新,科研人员在一代测序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二代测序技术,即高通量测序法逐渐成为目前窖泥中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手段,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49]。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至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常用的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是以Illumina公司的Solexa平台、ABI公司的SOLiD平台和Roche公司的454平台为代表[50-51]。二代测序测序的基本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克隆文库制备、DNA片段固定、DNA片段单分子扩增、测序反应、光学图像采集与处理及序列拼接及组装[50],,具有:通量高(能得到0.035~1800 Gb的数据信息);准确率高;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相比于传统可培养及其他分子手段,能检测到环境样品中稀有种属,即能全面客观地揭示目标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信息,同时获得定性及相对定量信息等优势[50-5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窖泥及其他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2017年,Liu等[46],同时采用DGGE与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技术分别对泸州老窖5年与100年窖泥中的真菌微生物进行了研究。DGGE法仅检测到了样品中12个菌属,而MiSeq法检测到4个菌门(Ascomycota,Zygomycota,Basidiomycota,Chytridiomycota)与111个菌属,所获取的窖泥中的微生物信息量远大于DGGE法:泸州老窖5年与100年样品中检测到Rhizopus,Aspergillus,Phoma等19个核心菌属,5年窖龄窖泥优势菌属为Rhizopus,Phoma,Trichosporoni;100年窖龄优势菌属为Aspergillus,Candida。按照Yilmaz等的观点,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或者99%的微生物在实验室难以富集培养生长 [52],而DGGE由于技术本身的缺陷不能对低于1%的微生物类群进行表征,因此高通量测序法具有天然的优势。
酒窖窖泥环境比较特别,有较高的乙醇含量、较低的pH值及较低的氧气含量,窖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对泸州老窖30年与300年窖龄的窖泥中细菌微生物进行了研究[53]:300年窖泥中古菌主要属于Euryarchaeota,占8.8%~16.6%;30年窖泥中Euryarchaeota仅占0.6%,含量远低于300年窖泥。在30年窖泥中,Firmicutes是优势菌门,占92%以上,主要是乳酸菌Lactobacillus,占90%以上;而300年窖泥中,Firmicutes也作为优势菌门,占到43%以上,主要是乳酸菌Lactobacillus,占22%~41%,远远低于30年窖泥。而Clostridiales在300年窖泥中占到21%~40%,Clostridium占2.6%~4.9%;Clostridiales在300年窖泥中占约2.5%,Clostridium仅占0.35%。可以看出,新老窖池窖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Hu等[45]对江苏汤沟浓香型白酒优质窖泥、普通窖泥与退化窖泥中细菌微生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退化窖泥有中仅有2个优势菌属:Lactobacillus,Ruminococcus;常规窖泥中有Lactobacillus,Caloramator,Clostridium等12个优势菌属;而优质窖泥中有Lactobacillus,Caloramator,Clostridium等15个优势菌属。随着窖泥质量的增加,检测到Lactobacillus含量显著减少,而Clostridia、Bacteroidia、Methanobacteria及Methanomicrobia等4个菌纲的核心属含量明显增加,表明这4个纲的微生物含量增加及Lactobacillus含量减少有利于提高窖泥的质量。分析后认为,高乳酸含量,低NH4+、pH值、有机磷含量是导致窖泥退化的外因。(www.xing528.com)
另外胡晓龙等[15]通过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从正相关网络图谱中获得了13个hubs,这些hubs与其他微生物间有着很强的相关联系,在这些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协同作用,有利于窖泥环境中的碳、氮及硫元素循环及窖泥风味物质形成。从负相关网络图谱中共发现3个hubs,包括Lactobacillus、Pediococcus和Streptococcus,3个属是典型的乳酸菌菌属,它们与多种微生物呈负相关关系。这也说明乳酸菌与其他窖泥微生物类群存在着一定的拮抗作用,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类群的生长繁殖。窖泥微生物类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和解析窖泥中的微生物信息,将有助于人们采取措施有目的干预窖泥中的特定微生物,来提升白酒酒质与白酒生产效率。
虽然通过第二代测序方法比DGGE法获取的信息量更多,对窖泥中微生物的解析更为精细,但事实上二代测序技术并非无懈可击。由于测序读长所限,大部分研究只能以16S rRNA可变区部分区段为扩增、测序靶点,致使对微生物分析鉴定只能停留在“属”水平,甚至“科”水平,不能对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精准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