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熬过20世纪三十年代

熬过20世纪三十年代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后即刻浮现的问题到了20世纪20年代迅速变得愈发糟糕。即使在20年代最糟糕的时候,矿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仍在34.1小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7.7小时,降低了18.8%(见表9)。在1920年只有1%的地下煤炭通过机器装载运输,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则有一半以上的地下煤炭进行机械装运。在杰克逊维尔协议中,中央煤田的经营者接受了日薪7.5美元的三年合同。20世纪20年代所出现的另一个进步是产业集中。

熬过20世纪三十年代

一战后即刻浮现的问题到了20世纪20年代迅速变得愈发糟糕。在烟煤雇员达到60万人以上的峰值以后,到了1930年下降到大约45万人,然后到1932年二战前还不到36万人。无烟煤矿雇员在20年代也续呈表现了一个大致的人员下降趋势,从战时大约17.5万人的最高值下降到30年代的15万人左右。烟煤和无烟煤境况的主要差别在于:烟煤工业到了30年代后期逐步得到恢复,而无烟煤从业人数则是加速减少。由于无烟煤生产的困难及相应的高成本,导致这种煤的需求也开始减少。[3]

对30年代矿工就业情况的第二个观察视角是看其周工作时间平均数是否显著减少。即使在20年代最糟糕的时候,矿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仍在34.1小时,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降到27.7小时,降低了18.8%(见表9)。显然,工时的减少也影响到矿工拿回家的报酬,烟煤行业的周平均收入从20年代的25.32美元降低到30年代的19.13美元。换句话说,仍在工作的矿工会发现他们自己比20年代少挣了25%。收入减少的同时又遭遇了极高的通货膨胀率,这也大大削弱了美元的购买力。

表9 1909,1914,1919,1923—1969年沥青和褐煤煤炭开采生产工人周平均工时间和薪酬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美国内务部、矿物局、矿业执法安全管理局官方记录。

与采煤工业的经济下行趋势相伴的是煤炭生产进度的不断加快,尤其是煤炭机械装载能力的快速增长。在1900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下煤炭是机械开采。到了192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0.7%,到了1930年达到81%,到了1940年则达到了88.4%。但其中最大的变化则是煤炭如何运输到地面。在1920年只有1%的地下煤炭通过机器装载运输,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则有一半以上的地下煤炭进行机械装运。(Dix,1988,217)

在某些州,从手工装运到机械装运的转变更快。例如,在伊利诺伊州,1928至1931年间地下烟煤机械装运率从13.3%剧增到59.4%。剧增的原因是在1928年煤炭经营者之间签署的一份合同,它允许第12区成为首个接受全面机械化矿井的谈判单位。工会所接受的其他合同让步也清楚表明UMWA的谈判能力在削弱。矿工的日薪从7.5美元减少到6.1美元,吨煤工资也从1.08美元降低到0.91美元。此外,根据煤炭经营者的要求,1928年伊利诺伊州合同在1932年3月31日终止,这也使它成为UMWA历史上最长的合同承诺,也给煤炭业以充分的时间完成矿山机械化改造。

伊利诺伊州合同的妥协对于工会来说显然是一个重大挫败,尤其对于约翰·L.刘易斯来说。伊利诺伊州的问题始于1927年,这时煤炭经营者要求改变杰克逊维尔协议的条件,因为他们声称无法同那些非工会煤矿竞争。1924年杰克逊维尔协议对于UMWA来说是一个重要胜利。通过1922年的一系列罢工,工会吸引到一大批会员,以比较稳健的财务状况参与到谈判中,相应地,工会也就获得了一个比较有力的谈判地位。在杰克逊维尔协议中,中央煤田的经营者接受了日薪7.5美元的三年合同。对于中央煤田的工资来说,杰克逊维尔协议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实际上它只是重新确认了当前的工资水平。协议的重要性在于其他矿也接受了这一工资水平及工会在问题解决后的反应方式。(www.xing528.com)

在1924年的UMWA大会上,会员们批准了由约翰·L.刘易斯所提议的一项“绝不后退”的政策。该政策基本上意味着工会将不会在工资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无论煤炭价格或销售情况如何。不幸的是,正如基思·迪克斯(Keith dix)所解释的那样:

一些偏远地区的劳工协议墨迹还未干,经营者就开始警告工会说,在杰克逊维尔标准下他们无法赢利。许多地区的工会煤矿都报告说要关门,因为他们无法同那些非工会地区的采煤量相竞争……

当1924年秋季到来时,对于许多经营者来说,经济状况变得更加萧条,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产量数据显示非工会煤田正在抓住机会扩大市场份额,而在工会煤田地区大部分矿都在减少工作时间,或者是关门了之……很多个体经营者从经营者协会中脱离出来,宣称他们作为一个个体企业不再接受协会所签署的合同的法律道德约束……

当西北部弗吉尼亚煤炭经营者协会成员要求刘易斯同他们会面,以考虑一下削减工资问题时,刘易斯同意会面但预先警告他们说,“在合同期满前不会对工资标准做任何更改”。(1988,147—148)

很明显,在杰克逊维尔协定之后的伊利诺伊四年合同时间里,刘易斯坚定执行了他的“绝不后退”政策,他对该政策的坚持也使一些大的煤炭经营者采取行动去破坏工会。该行动的首批发起者之一就是匹兹堡煤炭公司,这是一家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商。1924年,这个由梅隆家族拥有的公司宣布,由于杰克逊维尔合同的影响,它正在关闭位于宾夕法尼亚俄亥俄州的已经经营了54年的矿井。然而在1925年4月,矿井又重新开张运营了,它们仅仅雇佣一些同意不参加工会的矿工,签订的协议也仅仅是一个“黄狗合同”[1]。“匹兹堡计划”的使用很快被其他大型公司所效仿,比如伯利恒钢铁,企图以此破坏掉工会对他们经营的影响力。其他一些主要的煤炭企业,诸如西弗吉尼亚的固本煤炭公司,仅仅是从他们所属的煤炭组织中退出,不再遵守杰克逊维尔协定的条款。

脱离UMWA合同约束的另一个策略是把煤矿经营权转给第三方,既非独立的经营者也非矿工自己。在这种租赁条款下,在非工会条件下经营煤矿的独立承包人常常把煤炭仅售给矿主。在那些所谓联合经营的煤矿中,矿工一般同意对收入进行四六分成,六成收入用以供给矿工或支付薪水,四成收入归矿主。这些规避杰克逊维尔协定的策略显然严重影响了工会官僚们于1928年在伊利诺伊州所做的决定。可能有人认为说,接受机械化以及UMWA所做出的其他让步是工会为生存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20世纪20年代所出现的另一个进步是产业集中。集中有两种形式:①通过收购小公司而形成的大煤炭公司在增多;②综采工作面的减少。对于一个公司如何采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匹兹堡煤炭公司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当20年代中期形势恶化时,主要煤炭公司就去收购那些经营困难的矿井,以增加它们的市场份额,希望以此稳定动荡不安的煤炭业。例如,匹兹堡煤炭就收购了C.瑞斯煤炭公司(C.Reiss Coal Company)和密尔沃基西部燃料公司,这样匹兹堡公司就奠定了它在密歇根湖煤炭贸易中的霸主地位。钢铁制造商、公用事业公司以及其他煤炭依赖行业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综合生产成本,也在努力积极收购煤矿。

其他集中形式涉及大公司关闭中小型矿井。这次集中运动中的最重要因素是机械化的引入(煤炭切割机和机械装载机),这些机械需要更厚的煤层和更大的操作空间,唯有如此这些机械设备才能使用。匹兹堡再次充当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这个在匹兹堡地区拥有50个以上矿井的公司,正在启动一个大型矿山工厂集中计划,把老旧小矿都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型煤矿中去。每一个用来削减成本的现代化功能都意味着上百万吨的成套设备。(《煤炭时代》,1925)

一类矿井(即年产超过20万吨的矿井)采煤率剧增也记录了矿井向大型化、机械化的转变进程。1922年,全国只有31.5%的煤炭来自一类矿井,到了192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5.2%。(Dix,1988,174)

尽管这些大公司采取各种办法试图重组这个摇摇欲坠的产业,但仍有必要记住这一内容:在1929—1939年间,烟煤行业报告每年都是净亏损(Backman,1950,69)。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显然这个行业已经无法在这个绝境里自我拯救,需要政府介入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接受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