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可用于信息记录领域的高分子微胶囊也可用于涂布工业,比如作为热变色—涂布材料进行涂布应用。对于应用在高分子共混体系中的微胶囊,包囊层实际起到了共混增容剂的作用,包括光温变材料、光敏材料和热记录材料等,主要用法是将包囊有无色染料和其他助剂的微胶囊,混合到黏合树脂中,涂布于基材上,通过加热或辐射,微胶囊破裂,所含无色染料与其他试剂反应成像显色。在最早的无碳复写纸中,微胶囊的破裂主要靠的就是压力。如果囊心物中含铁电物质,通过施加电信号、磁信号,同样可以实现显色成像。
1.光敏压力显色微胶囊
20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公司首次开发基于光敏和压敏技术的微胶囊材料——光敏压力显色微胶囊。该微胶囊与显影剂分别涂布于两个支持体上,微胶囊内包裹无色的染料前体和光敏物质。材料被选择性曝光后,光照部分的微胶囊,其内部光敏物质(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发生聚合反应而固化,受压后不能破裂。压力显影过程是:曝光后将两个支持体重叠,并通过挤压辊加压,使未曝光胶囊内的无色染料前体释放,与微胶囊外显色剂接触发生成色反应;而曝光部分的微胶囊因固化而不再显色,就这样再现出光影像信息。1988年该公司又研制出了全彩色光敏压力微胶囊记录材料,在胶片的记录层上,按比例涂布了对红光、绿光和黄光敏感的3种微胶囊。不同波长的光线依次对胶片曝光,分别使3种光敏性微胶囊硬化,然后通过施加压力使未曝光的微胶囊破裂,从而发生显色反应,产生影像。
1990年,佳能研究中心提出了全彩色热敏微胶囊转移涂布技术,其定影和显影主要依靠光固化技术和压力显色技术,可用于全彩色涂布产品。此技术采用可破裂微胶囊材料,囊内分别包裹黄、品、青3色颜料和3种对不同波长敏感的光敏物质。将三色微胶囊均匀混合后,涂布在同一基底上,涂布机的传动轴拉动底片3次扫过加热头,写入信息,同时由特殊的光头照射分别使3色微胶囊硬化,实现定影。显影时,基底经过压力滚轮,固化的微胶囊破裂,混合出颜色,实现了彩色影像复现。
光敏压力显色微胶囊体系采用压力破裂显影方式,微胶囊尺寸较大(一般在5~20 μm),导致影像分辨率较低;并且显色仪器还需配备大体积压力设备,不仅设备庞大,而且使用不便。此外,囊外显色方式不能完全阻止成色剂与显影剂继续反应,记录材料在长期保存中会出现影像密度增加、影像质量恶化等问题。
2.热敏微胶囊(www.xing528.com)
自20世纪90年代末,热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常规型感热材料把隐色染料和双酚A(显色剂)固体结晶粒子直接分散在记录层的黏结剂中,通过热打印头的加热,使结晶体达到熔融状态引起发色反应,但两个可反应成分的直接接触使长期有效保存成为难题。微胶囊化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公布的一种微胶囊技术,使用无色染料前体和显影剂的单色成像体系,囊壁把两反应成分隔离开,大大增强了图像稳定性。热敏微胶囊技术不仅解决了常规型的感热材料不易保存、易变质的缺陷,而且弥补了压敏微胶囊在保存期间影像不稳定的弊病,易于得到高影像密度和对比度的图像。
热敏微胶囊的囊芯主要由隐性染料和有机溶剂组成。隐性染料是一种碱性染料前体,属于电子给予体,与囊外显影剂接触后,可通过电子得失发生显色反应。有机溶剂溶解隐性染料,起到载体的作用。囊壁是具有一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有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存在3种力学状态,温度自低到高分别是:玻璃态、高弹态、黏流态。Tg是高聚物由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时的温度范围。高聚物处于玻璃态时,分子热运动能低,质地硬而脆;当温度升高到Tg时,材料的弹性恢复力增加,透过性增强。
与压敏微胶囊不同,热敏微胶囊显色反应的触发条件是温度,而不是压力,热敏微胶囊和显影剂乳液均匀混合后,涂布于基片上就形成了热敏记录层。常温下,囊壁隔断染料前体和显影剂接触;当温度达到Tg时,囊壁软化,透过性增强,外部的显影剂能够渗透到内部,与囊内隐性染料接触发生显色反应。通常,压敏微胶囊是囊外显色,热敏微胶囊是在囊内显色,避免了后期保存中颜色扩散的缺陷,影像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3.光热敏微胶囊
光热敏微胶囊的结构与热敏微胶囊结构类似,囊壁由一定玻璃化转化温度的高分子材料构成,不同的是在囊芯中加入了光敏物质,包括光引发剂和预聚物。光引发剂吸收某特定波长的光后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够引发预聚物聚合的活性中间体(自由基或阳离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