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透明导电膜的研究工作重点,大多集中在氧化铟锡(ITO)、氟掺杂氧化锡(FTO)、铝掺杂氧化锌(AZO)以及铝掺杂氧化锡(ATO)等几种金属氧化物类薄膜上。
1.ITO薄膜
ITO薄膜的主要成分是In2O3,它是通过掺入高价态的Sn4+来取代In2O3晶格中的In3+,获得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性好且电阻值低的薄膜材料。ITO薄膜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大于85%,其电阻率可低至10-4Ω·cm。
早在20世纪60年代,ITO薄膜材料就占据了透明导电膜领域的主导地位,人们对于ITO薄膜的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例如,Guillen等采用溅射法分别在玻璃和PET基材上沉积ITO薄膜,对比两种不同基材对ITO薄膜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沉积在PET表面与玻璃表面的ITO薄膜的透光率基本持平,但前者的方块电阻值明显低于后者,具有较优的导电性。以玻璃为基材的ITO薄膜透光率为85%,方块电阻值为9Ω/□;而以PET为基材的ITO薄膜透光率为84%,方块电阻值为7Ω/□。Xu等采用真空蒸镀法在石英基材上制备了厚度为300nm的ITO薄膜,并考察了200℃~600℃的热处理温度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经300℃下热处理10min后,ITO薄膜的方块电阻值可降至6.67Ω/□,此时膜层的透光率为76.28%;经400℃下热处理10min后,膜层的透光率可高达89.03%,此时其方块电阻值为17.59Ω/□。
2.FTO 薄膜
FTO薄膜的主要成分是SnO2,是一种宽禁带的N型半导体,其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较差,不能够直接用于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但当在SnO2中掺入F-后,因为F-与O2-的离子半径相差不大,且Sn-O的化学键能与Sn-F的键能相近,掺入的F-能够部分取代原来SnO2结构中的O2-,因而薄膜的导电性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有关FTO薄膜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Shi等采用溶胶—凝胶—蒸镀法在玻璃基材上制备了FTO透明导电薄膜,当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h、蒸镀温度为600℃,F/Sn为14mol%时,制备的FTO薄膜的透光和导电性能最佳,其方块电阻为14.7Ω/□,平均透光率为74.4%。又如,Premalal等采用喷雾热解法在玻璃基材上沉积了FTO薄膜,当基材温度为470℃时,获得的膜层性能最佳,其方块电阻值为4.4Ω/□,平均透光率高于80%。研究表明,经掺杂后形成的FTO薄膜的电学性能明显优于本征SnO2,且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薄膜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良好等优点,因而有望在某些应用领域成为ITO薄膜的替代材料。
3.ATO薄膜(www.xing528.com)
ATO薄膜的主要成分也是SnO2,但与FTO不同的是,ATO薄膜是在SnO2中掺入高价的Sb5+,使其替代SnO2晶格中的Sn2+而形成的。在SnO2中掺入一定比例的Sb5+后,其具有的正四面体金红石结构不会被改变,但是薄膜导电性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ATO薄膜是继ITO薄膜之后,关注度较高的氧化物透明导电膜之一。Koo等引采用电喷雾技术在玻璃基材上制备了ATO薄膜,当退火温度为650℃时获得的样品性能最佳,其电阻率为8.14×10-3Ω·cm,在550nm处的透光率为91.4%。Yang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石英基片上制备了ATO透明导电膜,并对其结构、透光和导电性能进行了研究。在O2/Ar流量比为0.5∶20时,获得薄膜样品具有最低的电阻率,其值为1.99×10-3Ω·cm,此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可达85%以上。
与ITO薄膜相比,ATO薄膜不仅具有类似的光学和电学性能,且原材料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能够部分弥补ITO材料稀缺性和成本高昂的不足,因而在某些领域可用来替代原来使用的ITO薄膜材料。
4.AZO薄膜
AZO薄膜主要成分为ZnO。ZnO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但其导电性较差,需要在原结构中掺入一定量的Al3+来替代ZnO晶格中的Zn2+,才能增强薄膜的导电性。通常情况下,虽然Al3+的掺入可以在保持ZnO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其导电性得以改善,但是当Al3+的掺杂量超过一定值后,将会在晶体内部聚集团聚,抑制晶粒长大,使薄膜导电性能下降。因此,要想获得性能优异的AZO薄膜,Al3+的掺入量需严加控制,相关的掺杂浓度通常以在2%~4%wt为宜。
由于制备薄膜的Zn、Al等金属原材料资源丰富、易得,价格低廉,AZO薄膜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成为ITO薄膜替代材料的潜在优势。但AZO薄膜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即其抗腐蚀能力差,因此只能应用于某些没有腐蚀或者腐蚀性较弱的环境中,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