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以太网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

优化以太网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

时间:2023-06-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在1982年又修改成为DIX V2以太网标准,这也是以太网的最后一个版本。因此现在都把执行IEEE802.3通信协议的局域网通称为以太网。图4-23 以太网MAC帧的格式接下来就是传送MAC帧所要发往的目的地址和发送方的源地址各6字节的信息。这2字节就包括了以太网类型的全部信息。图4-24 为因特网服务的MAC帧结构2.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图4-25是以太网的功能结构,其功能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图4-26、图4-27和图4-28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规模的以太网结构。

优化以太网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

1975年美国施乐公司(Xerox)研制成功一种采用无源电缆和总线结构传送数据帧,实现计算机之间数据资源共享的连接网络。并以历史上把电磁波传输媒体的“以太(Ether)”称谓来命名。

1980年9月,美国DEC、英特尔(Intel)和施乐(Xerox)三家公司联手提出了10Mbit/s以太网的第一个通信标准DIX V1。随后在1982年又修改成为DIX V2以太网标准,这也是以太网的最后一个版本。

1983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委员会802工作组制定了第一个局域网标准,编号为IEEE 802.3,数据率为10Mbit/s。802.3局域网标准仅对DIX V2以太网标准中的帧格式做了很小的一点改动,并允许DIX V2以太网标准和802.3局域网标准的硬件可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互操作。因此现在都把执行IEEE802.3通信协议的局域网通称为以太网。

由于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延时小、误码率低、组网灵活和易扩展等特点,尤其是在快速以太网(100Mbit/s)、吉比特以太网(1 Gbit/s)和10吉比特以太网(10Gbit/s)进入市场后,以太网已在局域网市场中取得了垄断地位,并且几乎已成为局域网的代名词了。

1.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图4-23是标准以太网MAC帧的格式(DIX V2)。图中的虚线部分表示在MAC帧发送之前由物理层封装的、连续发送7字节的10101010前导字段和1字节的10101011起始界定符。这8字节是提醒网络内所有的接收器,现在开始传送新的MAC帧了。

978-7-111-56008-1-Part01-193.jpg

图4-23 以太网MAC帧的格式

接下来就是传送MAC帧所要发往的目的地址和发送方的源地址各6字节的信息。由于MAC地址在网络中是全球唯一的,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所有网卡都不能有相同的MAC地址编号。国际上负责分配MAC地址编号的组织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他们负责给每位申请者分配一个称为“机构唯一标志符”OUI三字节地址的前缀。例如,Intel公司的OUI是X’00-97-27(X’表示后面的数字是十六进制),后面3字节的地址由申请公司自行分配。

MAC帧的第三部分是以太网协议的类型(Ether Type)。这2字节就包括了以太网类型的全部信息。英特尔的Ether Type编号是X’08-01,IP数据包的Ether Type编号为X’08-00,Cobra Net数据包的Ether Type编号为X’88-19等。

网卡按照收信地址收到一个以太网帧以后,就可以通过MAC报头的内容判断出这个数据包应该交给哪个处理模块进行处理。例如,当网卡发现Ether Type以太网的类型是X’08-00时,则网卡将这个数据包交给上层(网络层)按IP数据包进行处理。

MAC帧报头(目的地址、源地址和网络类型协议)数据处理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把46~1500字节的数据交给与网络类型协议对应的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MAC帧的最后还有4字节的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负责检查整个MAC帧的数据准确性。对于整个数据帧来说,1bit的错误信息可以有99.9%的概率被检测出来。这样,数据层就完成了一个完整MAC帧的传输工作,准备接收下一个帧。

应注意,MAC帧只是完成了数据链路层(对应于OSI的第二层)协议的工作。当数据传输到目的地之后,MAC帧已被打开,将图中的“数据”部分传送到上层协议中,上层协议的处理单元还要继续分析这个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为因特网服务的(协议字节为X’08-01),如图4-24所示,那么,这个数据块中还包含因特网的目的地址(IP地址)、源地址(IP地址)、协议(TCP)和IP数据包,就像一个大的数据包中包含着一个小的数据包一样。这个过程称为“封装”。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数据按照各自的功能,由各层的处理模块完成。高层协议的数据包在底层数据包中封装,不能互相“越权”处理。

978-7-111-56008-1-Part01-194.jpg

图4-24 为因特网服务的MAC帧结构(www.xing528.com)

2.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图4-25是以太网的功能结构,其功能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它一般由收发器、收发器电缆、控制器、50Ω同轴电缆和50Ω终端匹配器五部分组成。

978-7-111-56008-1-Part01-195.jpg

图4-25 以太网的功能结构

(1)发送/接收器的功能。包括接收/发送信号、检测总线上的信号碰撞以及实现站和总线电缆的接地隔离。

(2)收发器电缆。它由4对电缆芯线组成,连接控制器和收发器,其功能是传送数据和控制信号,给收发器提供电源

(3)传输系统。它由50Ω粗同轴电缆和终端匹配电阻两部分组成,终端匹配器的作用是吸收电缆终端对发射信号的反射。

(4)以太网控制器。它是以太网结构的核心部件,其功能包括站点接口、数据包装、链路管理和编码解码。它完成了全部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接口功能和编解码功能。

由于电缆长度限制在500m以内,为了扩展总线长度,可以配置中继器。图4-26、图4-27和图4-28分别表示三种不同规模的以太网结构。

978-7-111-56008-1-Part01-196.jpg

图4-26 小型以太网结构

978-7-111-56008-1-Part01-197.jpg

图4-27 中型以太网结构

978-7-111-56008-1-Part01-198.jpg

图4-28 大型以太网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