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卡塔尔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外源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遗传和表达。“转基因食品”即基因工程食品,是指用转基因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等。从狭义上说,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有效地表达,从而获得了物化特性、营养水平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均符合人们需要的新产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影响;二是通过生态链对环境产生影响。当前人们关注的转基因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基因食品可能产生的过敏反应
见转基因食品过敏原部分。
2.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
由于转基因食品研发中使用了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用于帮助在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会有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因此对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考虑之一是转基因植物中的标记基因是否会在肠道水平转移至微生物,从而影响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人或动物的安全。
3.影响人体肠道微生态环境
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体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通过菌群失调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4.食品品质的改变
转基因食物营养学的变化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方面的变化可能包括营养成分构成的改变和不利营养成分的产生。通过插入确定的DNA序列可以为宿主生物提供一种特定的目的品质,称为预期效应,在理论上也有一些生物获得了额外的品质或使原有的品质丧失,这就是非预期效应。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应包括这类非预期效应。许多研究致力于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作物以期获得更理想的营养组成,由此提高食品的品质。如淀粉含量高、吸油性低的马铃薯,有利于酿造的低蛋白的水稻,不含芥子酸的卡诺拉油菜等,但也出现了非预期的效应,如一种遗传工程大豆提高了赖氨酸含量,却降低了脂类的含量。
5.提高天然毒素的含量(www.xing528.com)
潜在毒性遗传修饰在打开一种目的基因的同时,也可能会无意中提高天然植物毒素的含量。如芥酸、龙葵素、棉酚、组胺、酪胶、番茄中的番茄毒素、马铃薯中的茄碱、葫芦科作物中的葫芦素、木薯和利马豆中的氰化物、豆科中的蛋白酶抑制剂、油菜中致甲状腺肿物质、香蕉中胺类前体物、神经毒素等。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自身的代谢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毒素表现,即所谓的沉默代谢。但是在转基因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基因的导入有可能使得毒素蛋白发生过量表达,增加这些毒素的含量,给消费者造成伤害。
6.影响膳食营养平衡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组成和抗营养因子变化幅度大,可能会对人群膳食营养产生影响,造成体内营养素平衡紊乱。此外,有关食用植物和动物中营养成分改变对营养的相互作用、营养基因的相互作用、营养的生物利用率、营养的潜能和营养代谢等方面的作用,目前研究的资料很少。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控制
1.实验室研究控制
转基因食品安全控制首先要进行各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在实验室里从理论上进行控制,这些评价技术包括食物成分营养评价技术、流行病学研究、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致敏性评价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等;其次,要进行各种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从而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的制定、评价技术的应用实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安全性评价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遵循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原则和逐步完善的原则。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标记基因转移和非期望效应等。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包括食物成分营养评价技术、流行病学研究、生物信息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致敏性评价技术、毒理学评价技术等。
3.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
为了统一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标准,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食品委员会制定了转基因食品的国际安全标准。从世界范围看,从事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开发的国家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以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按规定标示。未按规定进行标示的,最高可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