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锻件热校正与设计要点

锻件热校正与设计要点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锻模件的校正可分为热校正和冷校正两种。对于形状复杂的锻件,在切边冲孔并清除毛刺后,再加热到校正温度进行热校正。校正型槽的设计 校正模型槽是根据锻件图来设计的。对于易变形的叉形锻件,为了校正得好,在叉形顶部的某一高度范围内应不留空隙。表6-12校正模的型槽尺寸公差校正模结构锻锤或摩擦压力机用校正模结构与锻模类似,校正模应有足够的承击面,用摩擦压力机校正时,校正模承击面的经验值为1~1.3cm2/10kN。

锻件在各生产工序及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弯曲或扭转等变形。如锻件由于飞边急冷收缩引起拉力使锻件变形,或者切边冲孔去连皮时产生变形。尤其是长轴类与弯曲类锻件最容易变形,锻件的变形值可以用对轴线的相对量来表示(见图6-30)。由于锻件的变形往往会导致加工余量不均匀,有时甚至没有加工余量,为了防止锻件因为变形而不能满足锻件图技术要求而成为废品,应该消除这种变形,使锻件符合锻件图技术要求,因而需要对变形锻件进行校正。

978-7-111-30045-8-Chapter06-40.jpg

图6-30 弯曲量

h—弯曲度 f—挠度 β—扭转角度

通常,需要校正的是那些易于走样的细长锻件、具有高肋的锻件、落差较大的锻件、厚度较薄的锻件、相邻断面差别较大的锻件和形状复杂的锻件等。

锻模件的校正可分为热校正和冷校正两种。

1)热态下校正通常是在锻件切边、冲孔后进行的(与模锻同一火次)。对于形状复杂的锻件,在切边冲孔并清除毛刺后,再加热到校正温度进行热校正。热校正可在模锻锤的终锻模槽内校正,也可在校正设备(如摩擦压力机)上的校正模中进行。这样可以与模锻设备、切边设备组成一条流水线,在大批量生产中采用较为合适;也可以在切边压力机上采用连续式或复合式的切飞边—校正或冲连皮—校正的模具内进行。

2)冷校正。冷校正是在锻件清理后进行,作为最后工序,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中小型的锻件和易于在冷切边、冲孔、热处理及表面清理过程中产生变形的锻件。冷校正可在夹板锤、摩擦压力机、曲柄压力机等设备上的校正模中进行。为了提高塑性,防止产生裂纹,需要将锻件先进行退火或正火处理。

978-7-111-30045-8-Chapter06-41.jpg

图6-31 液压机校正

1—带电动机的叶片泵 2—压力表 3—开关板4—按钮 5—油箱

在生产实际中,需要采用校正模的锻件有:细长轴、具有大小头的长杆类锻件、叉类锻件、分型面弯曲的细长锻件、落差锻件、薄法兰锻件、冲孔锻件和变速叉。

校正通常在校正模内进行(见图6-31)。对于某些回弹作用较大、在校正模内不能完全校直、需要在与原来弯曲相反的方向进行反弯才能校直的锻件,也可以不用模具。如细长锻件的校正是直接将锻件放在液压机工作台的两块V形铁上,利用装在液压机压头上的V形铁进行校直(见图6-32)。

冷校正多在夹板锤或压力机的校正模里进行,生产率高,应用普遍。为了提高塑性,防止产生裂纹,需要将锻件先进行退火或正火处理。

(1)校正型槽的设计 校正模型槽是根据锻件图(热校正或冷校正)来设计的。在保证校正要求的情况下,应力求型槽形状简化,定位可靠,操作方便和制造简单。

为了使锻件放入或取出型槽时方便,并考虑到锻件在高度方向上有欠压现象时,在校正过程中锻件横向尺寸会增大,所以在水平方向型槽与锻件之间应留有一定空隙Δ1,其值与锻件的断面形状和大小有关,可按表6-11选用。对于凸起部分较高的锻件(H/D>1),其空隙可取大一些,或根据具体情况取不同的空隙值,最好做成两段不同的间隙。对于易变形的叉形锻件,为了校正得好,在叉形顶部的某一高度范围内应不留空隙。

978-7-111-30045-8-Chapter06-42.jpg

图6-32 压力机上的校正模

1—上模座 2—上模 3、6—楔 4—导柱 5—下模 7—下模座

表6-11校正型槽与锻件之间的间隙

978-7-111-30045-8-Chapter06-43.jpg

对于小锻件来说,因锻件欠压现象不严重,校正型槽的高度可取等于锻件的高度;对于大中型锻件,校正模型槽高度比锻件高度要小些,其差值为锻件的负偏差。(www.xing528.com)

在校正模的型槽边缘应做圆角R=3~5mm,型槽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为1.6μm,其制造公差可按表6-12选取。

表6-12校正模的型槽尺寸公差

978-7-111-30045-8-Chapter06-44.jpg

(2)校正模结构 锻锤或摩擦压力机用校正模结构与锻模类似(见图6-32),校正模应有足够的承击面,用摩擦压力机校正时,校正模承击面的经验值为1~1.3cm2/10kN。在设计曲柄类压力机上的校正模时,为了防止卡死,应考虑上下模间应留出0.5~1mm的间隙。

(3)校正模型槽的间距和壁厚 型槽的间距和壁厚是按校正部分的形状来确定。对于平面校正的情况,其壁厚和型槽间距可按图6-33选取。加校正部分为斜面时,型槽侧面与锻件接触,其壁厚与型槽间距可按图6-34选取。锁扣部分与型槽的间距如图6-35所示,由相邻型槽深度来决定,一般s为25~35mm。

978-7-111-30045-8-Chapter06-45.jpg

图6-33 平面校正时的模膛间距与壁厚(s1≥Hs1不小于30mm;s2≥Hs2不小于20mm)

978-7-111-30045-8-Chapter06-46.jpg

图6-34 具有斜面的锻件校正时的模膛间距与壁厚(s1≥1.5Hs1不小于40mm;s2≥Hs2不小于30mm)

对于小型锻件,可在一个模块上做两个相同的型槽,以轮换使用。

为了防止锻件上不大的突出部分(见图6-36)在校正时被压坏,对于该部分不宜加压,为此应在突出部分的周围留出0.3~0.5mm的间隙。对分模平面呈对称形的锻件,在放入下模进行校正时,没有上下面之分。如果锻件的上下面因在某一面上有一小突出部分而不相同时(图6-37),则应在校正型槽上下两边的相应位置各作一凹坑。

978-7-111-30045-8-Chapter06-47.jpg

图6-35 锁扣与型槽的间距

978-7-111-30045-8-Chapter06-48.jpg

图6-36 锻件上较小的突出 部分周围应留间隙量

978-7-111-30045-8-Chapter06-49.jpg

图6-37 不对称锻件的对称型槽

对于复杂形状的锻件,如曲轴、凸轮轴等,必须在两个方向上(一般相差90°)用两个型槽来校正(见图6-38)。

978-7-111-30045-8-Chapter06-50.jpg

图6-38 曲轴校正模

a)单型槽校正 b)双型槽校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