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是滨海、岛屿上空或海上凝结出的大量水滴或冰晶悬浮于大气边界层中,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天气现象。海雾发生时,海面水平能见度比较低,对海上渔业、航运、平台作业及沿岸航空和公路交通等造成很大影响,是中国近海需要高度关注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海雾有不同的类型,如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地形雾等。海雾的形成和发展是综合水文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冷的海洋下垫面、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是海雾形成的基本前提,降温、增湿是海雾形成的必备条件,适宜的气—海温差、稳定的大气层结是海雾形成、发展、维持的关键因子。
传统上对海雾的观测是以能见度为准的能见度和雾的关系为
级数说明:0级表示能见度<50m;
1~3级表示有雾,能见度在50~1000m之间;
4级表示有轻雾,能见度在1000~2000m之间;
5级表示有轻雾,能见度在2000~4000m之间;
6级表示能见度在4000~10000m之间;
7~9级表示能见度在10000m以上。
气象上讲的能见度是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的,是指有效水平能见度。白天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距离;夜间则选取测站周围一定亮度的固定灯光作为目标灯,用来估计灯光能见度,然后依据灯光强度再换算成白昼条件下的能见度。能见度的观测可采用目测和器测。目前,气象台站的能见度观测都是以人工目测为主,但人工观测的主观因素影响大,规范性、客观性相对较差。相对人工观测而言,器测较为客观和准确。(www.xing528.com)
能见度仪根据观测原理不同主要分为透射式(见图8-8)及前向散射式(见图8-9)两种。透射式能见度仪利用了光在大气中传播受到的直接衰减原理,即将大气对光的吸收、反射、散射等都作为衰减,采用测量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而算出能见度。发射器提供一个经过调制的定常平均功率的光通量源,接收器主要由一个光检测器组成,由光检测器输出测定透射系数,再据此计算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
图8-8 透射式能见度仪
图8-9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
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通过检测专用光源在指定大气体积中的前向散射强度,以求得其散射系数,进而根据相关数学模型演算出大气能见度值。因其安装简便、体积小、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目前台站所使用DNQ1/V35型就属于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主要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其硬件可分成传感器、采集器和外围设备三部分,其软件分为采集软件和业务软件两部分。其中,传感器部分包括接收器、发射器和控制处理器等;采集器包括接口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单元等,支架部分包括立柱和底座。
在一般海上施工工程中,需要统计分析长期的海雾资料,了解其发生频数,从而确定海雾的季节分布及雾季确定、海雾年际变化、日变化以及持续时间,其中持续时间作为表述海雾过程持续能力的统计量,一般包括海雾过程的持续时数和持续天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