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道地震资料的处理是一个专业的处理过程,一般需要在专用的工作站上进行处理,同时处理人员要有较好的地质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背景。目前比较成熟的多道地震处理软件有ProMax、Focus、CGG、Omega等,它们具有比较相似的处理流程,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的处理效果,基本上按照图5-13所示。
数据导入: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不同的设备记录的地震格式各不相同,主要有SEG-Y、SEG-2、SEG-D、SEG-B、SEG-1、SCS-3、Diogen files等地震数据格式。
图5-13 多道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观测系统定义:是指在工作站上将野外施工时炮点(震源)和检波点的位置、施工方向、测线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还原出来,这是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础,其影响贯穿整个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始终。
道编辑:通常的地震采集过程中,由于检波器数量较多、海况多变等原因,某些道采集记录的地震信息严重失真或者资料缺失,需要挑出其中坏检波器采集的道与极性不正常的道,称为道编辑。
频谱分析:为了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在频率上分布范围的区别,为后续的滤波提供数据范围,进而实现压制噪声,突出有效信号,提高资料信噪比的目的。
带通滤波:在频谱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频率域范围,将尽可能地保留有效波,并切除干扰波。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频谱、传播方向、能量等。在地震勘探中,数字滤波就是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突出有效波。通常采用一维频率域滤波。
真振幅恢复:地震波的振幅是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地震波传播深度的增加,地震波的振幅不断减小,对于高频成分尤其如此。衰减的影响必须通过调整信号的振幅谱来消除,从而使得深部的地震波能达到被识别的范围(见图5-14),一般来说,整个处理流程中会在不同的处理阶段使用一种或多种真振幅恢复方法。
反褶积:反褶积的主要作用是压制多道地震记录中的多次波干扰,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阶段,一般需要根据数据资料的特征来确定所使用的反褶积方法及其组合方式。
(www.xing528.com)
图5-14 真振幅恢复前后的地震记录对比
速度分析: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准确的速度场资料,通过叠加和偏移处理能够较好地反映地下构造特征,反之,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地层信息和剖面资料。准确可靠的速度分析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动校正的校正效果。一般在处理程序中用速度谱来分析地层的速度,见图5-15。另外陆地地震勘探中的测井技术和长排列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资料也可以获取较为准确的地震速度。
图5-14 真振幅恢复前后的地震记录对比(续)
动校正: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水平叠加:将在不同炮点、接收点上记录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波经动校正后叠加在一起,提高了有效反射的信噪比。一般来说,水平叠加就是将共中心点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
偏移:偏移的目的是使倾斜界面归位,绕射波收敛,使地震剖面更好地展示地下构造的空间形态和接触关系。偏移的两个步骤为波场延拓和成像。偏移主要分为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适用于不同的地震资料。
多道地震的勘察实施,需要根据测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勘察目的以及设备的性能综合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案,对勘察的参数设置做出评估,再根据勘察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地震勘探的工作效率,增强采集效果并降低经济成本。
图5-15 多道地震速度谱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