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Submarine Cable,简称海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海底电缆分为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通信业务,费用昂贵,但保密程度高。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长距离通信网,通常用于远距离岛屿之间、跨海军事设施等较重要的场合。海底电力电缆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电能,与地下电力电缆的作用等同,只不过应用的场合和敷设的方式不同。海底电力电缆敷设距离比通信电缆要短得多,主要用于陆岛之间、横越江河或港湾、从陆上连接钻井平台或钻井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由于海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桌面研究,到路由勘察,以及海缆的设计、制造和施工,都应用复杂技术,因而有海缆工程建设能力的国家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以前主要有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这些国家除制造外还提供敷设技术等整个海缆工程的建设。而我国经过多年海缆工程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努力和积累,不断促进海缆工程建设相关技术的发展,目前也具备了完全自主进行海缆工程建设的能力,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海底光缆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产品质量已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某些关键指标还有所突破。
1.国际海缆的发展概况
自1851年世界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问世以来,海底通信工程已经走过了160余年的发展历程。1980年,英国铺设了世界第一条实验海底光缆;1984年,英国标准电话公司铺设了第一条实用海底光缆;而1988年世界第一条跨洋海底光缆(TAT-8)建成,标志着国际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海底光缆以其大容量、高可靠性和优异的传输质量等优势,在通信领域,尤其是国际通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海底光缆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际海缆领域取代了同轴电缆,远洋洲际间不再敷设同轴电缆。随着光纤技术的进步,海底光缆通信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与波分复用技术(WDM)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长距离、大容量、低成本无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研制,而前向纠错、拉曼放大、遥泵光放等技术的综合利用,使得超大容量超长距离无中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研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及互联网对宽带的需求,海底光缆建设的热度从来就没降过。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全球海底光缆建设的累计投资估计已超过600亿美元,光缆建设的累计总长度已超过150万km,形成了覆盖全球海底、连接1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海底光缆网络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在运行中的国际海底光缆有230余个系统。海底光缆在传输、施工、维护、监测和路由调查等技术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市场与行业结构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陆上光缆供应商相比,海底光缆供应商数量要少得多,目前世界上较大的海底光缆供应商有TyCom、NSW、KDD、NEC、NEXANS等。(www.xing528.com)
2.中国海缆的建设情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km,500m2以上的岛屿6500余座,拥有300多万km2的海洋面积,还在太平洋拥有7.5万km2的国际海洋专属开发权。因此我国的海缆建设空间和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的海底光缆研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国际上基本是同步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陆地公用和专用光纤通信线路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而海底光缆通信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实际运用和快速发展。1990年11月,我国在青岛邻近海域建成了第一条无中继实用化海底光缆;1993年12月15日我国建成了第一条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中日海底光缆系统(C-J),该海底光缆连接上海南汇和日本九州宫崎,全长约1252km,由中日美三国电信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系统通信总容量相当于1976年建成的中日海底同轴通信电缆系统容量的15倍以上。中日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成对我国海底光缆通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在此后,我国先后建设了多条国际海底光缆,比如中韩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亚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中美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亚太2号海底通信系统、跨太平洋之大海底光缆通信系统,还有近年的亚洲快线海底光缆系统、东南亚日本海底光缆系统和亚太直达国际海底光缆系统等,并且除了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登陆点外,也在上海南汇和崇明、青岛及汕头建立了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这些光缆将极大地加强我国与亚太周边国家及地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对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提高香港、汕头信息港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满足话音、数据、视频等高可靠性带宽业务的需求。而以此同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陆岛间和岛屿间也建设了众多的海缆。另外,随着海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海缆在非电信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比如海上油气开发工程和海底观测网的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