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世影响:中国服装走向人文科学主义

后世影响:中国服装走向人文科学主义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是秉持服装合于人、便于人的思想,与此紧密相关的“窄衣”“便衣”等基本元素也始终是此后服装造型的基础。(三)新时代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张竞生、毛吟槎、方雪鸪等先辈以这两者为基点所提出的审美观与设计观始终是此后中国服装建设的出发点。后世国人所要做的便是在前辈们举起的人文与科学的旗帜下继往开来、继续完成中国服装走向未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使命。

后世影响:中国服装走向人文科学主义

(一)告别中世纪

近代新思潮与服装新思潮使中国人彻底告别了中世纪。

在思想上,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导下人们摆脱了对礼教与“圣人”的崇拜,根除了“贵贱有等,衣服有别[146]”的封建思想,服装平等、与人为便等观念取代了等级、礼教观念,成为近代以后国人创新服装的基本原则。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段时期,全国上下一致的“蓝蚂蚁”装束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推向了极端,但当这种现象消失之后,人们并没有像民国初期尚未“启智开蒙”的国民一样迅速躲回旧长衫里,也没有像鲁迅笔下的“七斤”一样,听到“皇帝坐了龙庭”就忧心剪了辫子的脑袋要不保[147]。而是秉持服装合于人、便于人的思想,与此紧密相关的“窄衣”“便衣”等基本元素也始终是此后服装造型的基础。那些曾经具有等级标识作用、拖泥带水的宽袍大袖虽然还在,但也只是在博物馆里,接受着人们对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审美价值的感叹,它已不会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只会成为某些猎奇的设计师们的灵感之源。

在体制上,随着科学人文主义深入民心,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服装观的主流,制定服装歧视与禁忌的做法被彻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人的喜好、个性需要及由此引发的流行风潮取代了等级的强制力成为塑造服装风貌的“自然力”。于是,新的东西不断进入服装领域,人们随心所欲地穿着不断推陈出新的“奇装异服”,不必再承担被“杀”的风险。各种服装传媒机构、服装加工业、服装文化组织以为人民服务而非为“贵者”服务的宗旨,以自由竞争而非国家垄断的形式和追求进步而非满于现状的姿态不断发展,服装整体从以停滞为常态的死水变成了以汹涌为常态的活水。

生活方式上,思想的解放加上新思潮推动下的服装业的现代化,彻底改写了以男耕女织为主要模式的社会分工与单调的生活方式。女人们从此不用再裹着脚,躲在深闺中做着嫁衣,等着被分配到一个素未谋面的男人家中做一个专职“买汰烧”与纺织缝纫的妻子及母亲。她们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服装、职业和生活方式而不受非议。比如穿上飞行服,像李霞卿一样“上天”;穿上泳装,像杨秀琼一样“下洋”;穿上礼服,像胡蝶一样游走于社交圈;穿上军装,像杨惠敏一样驰骋于战场。男人们则摆脱了等级袍服、长衫、长辫和“学而优则仕”的束缚,而可以服从自己的本性,自主选择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而不受歧视。人们不会再通过以穿长袍还是短衫、穿黄色还是青色等来断定一个人的地位与价值,男人们可以像许地山一样做一个学者,也可以像陈嘉庚一样做一个商人,还可以像顾天云一样做一个裁缝,并且都可以受到同等尊重,都可以在个人的基本与高级需要上得到满足。

(二)从“拿来主义”到“对外开放”

近代服装新思潮树立了兼容并包、理性批判等思想,它们是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思想理论。人们因此从根本上摒弃了“衣冠王朝”的自大心理,中国久病而不自知的“自大症”和“自闭症”也因此得到治愈。一方面,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和大胆的“西化”精神、“拿来主义”等并没有变成历史的尘埃,它们与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等新观念遥相呼应,为服装的全面现代化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民国时期弱小的中国只是单向的“拿来”,今日强大的中国不仅“引进来”,还有“走出去”。如今,各种新思想、新资讯、新技术等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被引进,同时,中国也成为创造和输出新文化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服装以物美价廉的形象走出国门。而能进得来、能出得去的关键正是兼容并包的胸怀以及“解放思想”,这离不开近代新思潮所确立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核心,离不开民国时期破除“闭关锁国”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瓦解“左倾”势力的历史实践。另一方面,近代服装新思潮中所树立的批判精神成为了此后中国服装及中国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人们从此拥有了自省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当20世纪60年代的“左倾”思潮再次来袭时,人们没有像过去一样沉睡千年,沉溺于单调的“武装”之中,而是很快擦亮了自己的眼睛,以近代先哲们所倡导的“评判的态度”、怀疑的精神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重新将中国服装引回多元化、世界化的轨道

(三)新时代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以及张竞生、毛吟槎、方雪鸪等先辈以这两者为基点所提出的审美观与设计观始终是此后中国服装建设的出发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劝戒缠足”“打倒小马甲”等都已经成为历史,后世国人不再需要为天足问题、天乳问题与至亲的父母、与强大的社会力量相抗衡,前辈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替我们承担了对抗封建世界的重任。后世国人所要做的便是在前辈们举起的人文与科学的旗帜下继往开来、继续完成中国服装走向未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使命。这个使命在改革开放前还重在解决如何穿得暖的问题上,而在改革开放后,如何穿得美的问题便开始日渐备受重视。时至今日,如何使服装设计更具新意、更时尚,如何使服装更合于人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现代人的生活则成为了当今服装的热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始终围绕着前辈们所探寻出的思想真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精神。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不断推陈出新、着装者与设计者共同实现的交互式服装设计等实践,均是以着装者的心理需要、审美需要等为出发点;现代服装研究中,如牛奶纤维、竹炭纤维等在服装中的应用则均是基于其对人体健康、舒适等的积极作用,无缝内衣、防辐射服、防晒衣等的开发与研究也如是。这些实践与应用反映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与时俱进的特质。此外,新时代下,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将引导我们解决如何改变“中国制造”以实现“中国创造”、如何树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装品牌等时代课题。在这些新时代的服装问题上,我们任重道远。

总之,近代服装新思潮是我国近代服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服装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我国服装文化及“人”的现代化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是我国近代服装文化形成的思想根源但它的影响绝不止于近代。

[1]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0.

[2]张佛泉.西化问题的尾声[J].国闻周报,1935,12(30):1.

[3]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J].国闻周报,1935,12(12):1.

[4]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M]//麦发颖.全盘西化言论三集.广州: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研究出版股,1936:79.

[5]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M]//麦发颖.全盘西化言论三集.广州: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研究出版股,1936:79.

[6]张佛泉.西化问题的尾声[J].国闻周报,1935,12(30):1.

[7]康士.“全盘西化”论的商榷:西化论的修正[J].半月评论,1935,1(15、16):3.

[8]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致张季同先生[J].国闻周报.1935,12(14):7.

[9]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M]//麦发颖.全盘西化言论三集.广州: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研究出版股,1936:79.

[10]康士.“全盘西化”论的商榷:西化论的修正[J].半月评论,1935,1(15、16):3.

[11]李贽.焚书卷三· 赞刘谐[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3.

[12]李寓一.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J].妇女杂志,1928,14(9):30.

[13]张元欣.女学生初夏服装[J].中国学生,1929,1(5):30.

[14]胡考.新装[J].甜心,1931,25:13.

[15]亦敏.时装大众化的根本办法[J].机联会刊,1934,92:21.

[16]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2.

[17]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514-515.

[18]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348.

[19]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M]//麦发颖.全盘西化言论三集.广州:岭南大学学生自治会研究出版股,1936:79.

[20]胡适.答陈序经先生[J].独立评论,1935,160:14-15.

[21]祝曙光.世界近代中期生活习俗史·新编世界生活习俗史 (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77.

[2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明治维新西洋文化的吸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50.

[23]菊池秀明·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24]佚名·改易西装传闻[J].万国公报,1877,466:19.

[25]时闻·禁止教员西装[J].直隶教育杂志,1907,14:106.

[26]毕健康.谈凯末尔革命[M]//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文集(第6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60.

[27]蒋真.后霍梅尼时代伊朗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28]鲁迅.拿来主义[M]//刘锡庆.鲁迅散文精粹.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90.

[2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9.

[30]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1936:447.

[31]孟子·公孙丑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56.

[3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三民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06.

[33]孙中山.五权宪法[M]//三民公司.孙中山全集(上册)上海:三民公司,1927:368.

[34]孙中山.三民主义[M]//三民公司.孙中山全集(上册)上海:三民公司,1927,118.

[35]孙中山.三民主义[M]//三民公司.孙中山全集(上册)上海:三民公司,1927,90-91.

[36]雷圭元.谈谈衣的装饰[J].学校生活,1935,104:21.

[37]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38]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二)[J].永安月刊,1943,40:11.

[39]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7.

[40]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3.

[41]佚名.张菁英女士的访问[J].健康家庭,1937,1:42.

[42]佚名.新装之美[J].礼拜六,1947,72:18.

[43]佚名.海外新装[J].礼拜六,1947,72:1

[44]佚名.(原文无题)[J].妇女新装特刊,1928,1:29.

[45]叶浅予.半西式便装[J].玲珑,1932,2(57):3103.

[46]陈映霞.上海新装束[N].时报图画周刊,1922-02-13.

[47]佚名.三四年趣味:世界女子一九三四年趣味之流行图谱[J].妇人画报,1934,17:33.

[48]慧林译.我对于服装的经验[J].妇人画报,1933,9:11.

[49]巴黎ADAM男装杂志译.男子时髦服装的常识[J].玲珑,1931,1(7):234-235、270-271.

[50]佚名.论纺织业的艺人和图案[J].纺织建设月刊,1948,1(7):17-19.

[51]Eileen Chang(张爱玲).Chinese life and fashion[J].二十世纪,1943,4(1).

[52]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29.

[53]头饰高贵但无趣·Eileen Chang(张爱玲).Chinese life and fashion[J].二十世纪,1943,4(1).

[54]帽子与精神平静·Eileen Chang(张爱玲).Chinese life and fashion[J].二十世纪,1943,4(1).

[55]Eileen Chang(张爱玲).Chinese life and fashion[J].二十世纪,1943,4(1).

[56]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

[57]像优雅的天鹅一样的长脖子由此备受称赞·Eileen Chang(张爱玲).Chinese life and fashion[J].二十世纪,1943,4(1).

[58]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6-27.

[59]张实权.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J].新东方杂志,1943,7(5):64-67.

[60]佚名.美的装束[J].北洋画报,1929,5(361):2.

[61]黑图.女性服装分析[J].人世间,1947,1:62-63.

[62]青岛档案馆藏.旗袍,资料编号D000224,页号00018,1948年.

[63]方雪鸪.新装[J].妇人画报,1937,46:30.

[64]秦宣夫.中国艺术论丛·我们需要西洋画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22.

[65]沈昌晔.论文化的创造:致张季同先生[J].国闻周报,1935,12(14):9.

[66]梦亦非.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TOP20[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9.

[67]道德经·二十五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8.

[68]郑观应.道器[M]//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近代之部(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104.

[69]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宝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2492.(www.xing528.com)

[70]论语·为政[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

[71]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教研组.科学技术史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23、54.

[72]李寓一.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J].妇女杂志,1928,14(9):27.

[7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13.

[7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三[M].杨绳其,周娴君,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7:199.

[7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499.

[76]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3.

[77]王阳明.传习录[M].阎韬,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28.

[78]余樟华.王学编年[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4.

[79]王阳明.传习录[M]//阎韬,注评.传习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

[80]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3.

[81]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55.

[82]王艮.心斋先生学谱[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90.

[83]李贽. 答邓石阳·焚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84]徐光启.泰西水法序[M]//李杕,徐宗泽,增补.增订徐文定公集(第一卷).1933:21.

[85]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科学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146.

[86]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序[M]//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4.

[87]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M]//宝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2494.

[88]薛福成.振百工说[M]//郑振铎.晚清文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5.

[8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原道[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

[90]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兴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7.

[91]张之洞.劝学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9.

[92]康士.“全盘西化”论的商榷:西化论的修正[J].半月评论,1935,1(15、16):3.

[93]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01.

[94]张之洞.上海强学会章程[M]//郑振铎.晚清文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1.

[95]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1-113.毛壳:初步假缝但没有绱里子,可进行较大幅度修改的衣形。光壳:挖好口袋、做好止口挂面、绱好里子基本成形的衣服,一般只做大小方面等较小幅度的调整。——作者注

[96]胡适.胡适散文选集·差不多先生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124.胡适创作的传记题材寓言《差不多先生》中,将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的“差不多先生”定位为“中国最有名的人”,讽刺了近代国人科学精神的匮乏。——作者注

[97]影.新女性讨论专辑·十一[J].新女性,1935,创刊号:25-26.

[98]王德禄,蒋世和.人权宣言[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4.

[99]彝荪.现代的妇女运动[J].川康日报副刊·现代妇女,1929,5:1-3.

[100]易卜生.玩偶之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28.

[101]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J].妇女共鸣,1935,4(1):32.

[102]纫茞.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46.

[103]老宣.妄谈[N].北洋画报,1926-08-11.

[104]许红笙.妇女新妆与革命[J].妇女新装特刊,1928,1:39.

[105]张爱玲.琉璃瓦[M]//张爱玲文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08-120:“姚先生有一位多产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儿。亲友们根据着‘弄瓦,弄璋’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窖’。姚先生并不以为忤,只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和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106]柳湜.完成五百万件寒衣运动[J].全民抗战,1938,21:243.

[107]贵畹兰.响应三百万件寒衣运动[J].浙江妇女,1939,3:89.

[108]佚名.蓝兰女士缝制棉背心[J].中华,1937,58:29.

[109]佚名.夏霞女士捐赠前方将士棉背心百件[J].中华,1937,58:29.

[110]佚名.全国女同学来响应寒衣运动[J].妇女生活,1938,6(10):4.

[111]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7.

[112]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J].妇女共鸣,1935,4(2):17.

[113]全国女子职业学校一览[J].教育与职业,1921,30:1.

[114]马延干.安庆妇女生活状况[J].民国日报·妇女评论,1921,22:3.

[115]陈问涛.提倡独立性的女子职业[J].妇女杂志,1921,7(8):8.

[116]周建人.妇女与社会[J].妇女杂志,1921,7(9):4.

[117]佚名.中国飞行社训练班女学员杨瑾女士(穿飞行衣者)与女飞行家李霞卿合影[J].美术生活,1936,29:13.

[118]都市妇女的职业实况.玲珑[J].1935,5(11):655-656.

[119]绾香阁主.妇女装束上的一个大问题——小衫制应否保存[J].北洋画报,1927-05-04.

[120]南昌女读者.女性的呐煘:女性的爱美是不是妇运前途的阻力[J].女子月刊,1934,2(10):3063.

[121]吴心炎.女性与爱美[J].女子月刊,1934,2(10):3067-3068.

[122]璧如.女子应该爱美[J].女子月刊,1934,2(10):3066-3067.

[123]黎来.爱美不是女性堕落之路[J].女子月刊,1934,2(10):3069-3070.

[124]王人.真善美的女性衣服[N].申报本埠增刊(衣服号),1925-12-21(3).

[125]李君维.张爱玲的风气[M]//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4.

[126]聂茂,孙少华.董竹君的世纪传奇[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04、106.

[127]佚名.摩登媳妇[J].玲珑,1932,2(73):1067.

[128]李霞女士.女子与缝纫[J].玲珑,1931,1(8):257.

[129]译自巴黎ADAM男装杂志.男子时髦服装的常识[J].玲珑,1931,1(7):234-235、270-271.

[130]佚名.儿童的衣服[J].玲珑,1931,1(16):564.

[131]传仁.献给太太们[J].妇人画报,1936,43:18-19.

[132]林语堂.论西装[J].论语,1934,39:706.

[133]周贤.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J].紫罗兰,1943,6:3-4.

[134]佚名.全国女同学来响应寒衣运动[J].妇女生活,1938,6(10):4.

[135]庄开伯,劳泽人,徐鹿坡.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48-51.

[136]徐世衡.妇女底装饰[J].妇女杂志,1920,6(6):10-11.

[137]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上)[N].大公报,1935-5-11(11).

[138]佚名.三角裤月经带-舞女手提包中的秘密[J].香雪海周报,1949,1(5):4.

[139]尤柴贵.八月新装:摩登女子必备[J].现世报,1938,16:16.

[140]戴文伯.中国之纺织业[J].纺织世界,1936,1(11):4.

[141]杨德惠.上海商业特写:西服业[J].商业月报,1940,20(5):2-3.

[142]佚名.中国衬衫业概况[J].上海特别市棉织厂业同业公会会务月报,1943,5:1.

[143]佚名.上海内衣织造业[J].纺织建设月刊,1949,2(3):102.

[144]陈景范.针织内衣业之过去与现在[J].上海特别市棉织厂业同业公会会务月报,1943,6:4.

[145]陈序经.再谈“全盘西化”[J].独立评论,1935,147:7.

[146]礼记:中华传世经典阅读·坊记[M].张树国,点注.山东:青岛出版社,2009:231.

[147]鲁迅.呐喊·风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4-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