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182],是相信我们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进步性。文化自信是我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个性、自主走向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风东渐”的力量不可小视,但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积淀了深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来复兴我们的“中国梦”。
近代西风东渐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与科学主义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正式以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名义进入我国,由此形成的社会新思潮对国人的思想解放以及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再造产生历史性影响。近代服装新思潮是这股社会新思潮的支流,也是我国近代社会“变服”的思想基础。我国服装由此从一成不变、受尽礼制规范的“宽衣文化”走向日新月异的近现代服装新文化。
西风东渐而来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对我国服装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否认,但全面追溯近代服装新思潮的渊源,不论在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角度上看,均大可窥见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缩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83]”的思想纲领,可见新文化运动并非要完全抛弃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是倡导在“输入”新文化的同时“整理”旧文化,以推陈出新的姿态进入现代文明。
首先,新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的文化因子,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注民生、关注百姓衣食的“仁”,可以看到不畏权威、以自由与个性为上的“异端”,还可以看到唯物辩证、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墨学”,这些就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在我们“国故”中的模样,长期的“边缘化”模糊了它们的样子,但它们的活力却始终潜藏着,只待人们拨开历史的尘埃,重新认识、关注它们。终于,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专制,新文化运动打破了思想专制,这不仅意味着外来文化有了进入我国的入口,也意味着传统文化有了进入社会主流的出口,形成了构建新社会的契机。表面上看,新旧势不两立,“新文化”要反“旧文化”,但实际上,“新文化”要反的只是“旧文化”中的糟粕,所谓“整理国故”,自然不能丢掉“国故”中内含着人文与科学思想的文化精髓,自然要将其加以研究、发展和运用,使其成为新思潮的一部分。故我们可以看到流淌在国人血脉中的“仁”“异端”以及唯物辩证等传统思想文化在近代的苏醒,它们由潜而显,作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内应被放大,使新思想真正落地并发挥其历史引导作用。
同时,近代新思潮积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接纳人文与科学精神,使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作为“外援”,德先生与赛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初打开了禁锢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牢笼,我们民族的人文与科学精神也被整理出来,与德先生、赛先生一拍即合,相互呼应成为时代思潮。于是,人们打破了“贵贱有别”的服装“礼”念,摆脱了小马甲和缠脚布等人性缺失的服装风貌,树立了以人文与科学为中心的服装新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服”运动,创造了百花齐放的服装风貌及改良旗袍等中西合璧式的经典服装。它们吸收了收腰、收省等西式元素,但却不曾泯灭其中国特色,尤其是改良旗袍,至今仍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我们能在短时期内取得如此成果,一方面是人文与科学精神自身的价值及文化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我们民族血脉中自带的优良基因经过激活后所迸发出的力量。
总之,我国近现代丰富多彩的服装文化及其涵盖的服装观念并非完全源于西风东渐,它们也深深扎根于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重拾“衣冠王朝”的自信,在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基础,使我们在新旧文化调和的新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184]”,重新构建具有本民族个性的服装新文化,再创新时代的服装经典。
[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1919,7(1):5.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
[3]论语·颜渊[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1.
[4]论语·学而[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40.
[6]孟子·梁惠王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5.
[7]孟子·尽心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233.
[8]孟子·尽心下.[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250.
[9]孟子·公孙丑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56.
[10]孟子·尽心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225.
[1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51.
[1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84.
[13]孟子·告子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201.
[14]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1936:1-80、193-254、447.
[15]佚名.缠足之害[J].讲演汇编,1918,38:34.
[16]佚名.说缠足之害[J].讲演汇编,1917,11:40.
[17]梁启超.戒缠足会叙[J].时务报,1896,16:3-4.
[18]韩非子·显学[M].张悦,译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406.
[19]淮南子·要略[M].陈广忠,译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029.
[20]墨子·非乐上[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29.
[21]墨子·非命下[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6.
[22]墨子·七患[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3.
[23]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24]墨子·兼爱中[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50.
[25]墨子·非命下[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6.
[2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8.
[27]宋代散文选注(上)·训俭示康[M].王水照,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3:44.
[28]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29]墨子·节用上[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80.
[30]刘向.说苑疏证·反质[M].赵善诒,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01.
[31]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32]论语·雍也[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45.
[33]司马迁.史记·赵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1988:373.
[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5、73.
[35]虎痴.服装的心理革命[J].机联会刊,1934,92:34、36.
[36]佚名.市商会呈请取缔奇装异服[J].妇女月报,1935,1(7):35.
[37]徐鹿坡.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50.
[38]佚名.教育参考资料选辑[M].北京:教育编译馆,1933:63.
[39]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9.
[40]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7.
[41]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42]刘向.说苑疏证·反质[M].赵善诒,疏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01.
[43]雷圭元.谈谈衣的装饰[J].学校生活,1935,104:21.
[44]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3.
[45]道德经·第四十四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22.
[46]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512.原文:“……子路欲燔台。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讲述的是子路在与敌人搏斗时,系冠的缨被对方击断,子路为保全君子之“礼”当即系缨,结果被对方趁机杀死。——作者注
[47]道德经·第九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3.
[48]道德经·第四十六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27.
[49]道德经·第三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8.
[50]道德经·第三十九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07.
[51]道德经·第八十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16.
[52]庄子·秋水[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60.
[53]道德经·第七十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93.
[54]陈廷敬,等.康熙字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51.
[55]孟子·滕文公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88.
[56]张觉.荀子译注·大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29.
[57]毛泽东.纪念白求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58]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571.
[59]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5.
[60]杨德芬.衣服的调和与选色[J].家庭,1922,7:5.
[61]劳泽人.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48-49.
[62]纫茞.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47.
[63]上官石生.女子爱美与妇运前途[J].女子月刊,1934,2(10):3068-3069.
[64]道德经·第七十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93.
[65]郭秀仪.从健美到俭美.妇女生活[J].1932,1(1):12-13.
[66]道德经·第三十八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03.
[67]庄子·外篇·骈拇[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68.
[68]庄子·外篇·骈拇[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66.
[69]庄子·外篇·胠箧[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78.
[70]庄子·杂篇·天下[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32.
[7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2-183.
[72]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7.
[73]庄子·杂篇·让王[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88.
[74]道德经·第十八章[M].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16.
[75]庄子·外篇·山木[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89.
[76]庄子·外篇·天道[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0.
[77]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M]//朱墨研,整理.世说新语.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307.
[78]董光璧.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39-40.
[79]刘志学.林语堂自传·孔孟风骨幽默文章(代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2.
[80]刘志学.林语堂自传·我的婚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71.
[81]林语堂.论西装[J].论语,1934,39:707.
[82]庄子·杂篇·天下.[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32.
[83]刘志学.林语堂散文2·说纽约的饮食起居[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87.
[84]刘志学.林语堂散文3·谈赤足之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64.
[85]刘志学.林语堂自传·大旅行的开始[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98.
[86]刘志学.林语堂散文3·言志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8.
[87]唐华甫.束胸的患害[J].妇女杂志,1927,13(7):30-31.
[88]雷圭元.谈谈衣的装饰[J].学校生活,1935,(104):21-22.
[89]劳泽人.女子服装的改良[J].妇女杂志,1921,7(9):48-49.
[90]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www.xing528.com)
[91]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11.
[92]王艮.语录[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
[93]王艮.明哲保身论[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9.
[94]王艮.答问补遗[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7.
[95]王艮.语录[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96]王艮.尺牍论议补遗[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4.
[97]王艮.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语录遗略[M]//陈祝生.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14.
[98]李贽.焚书卷三·四勿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1.
[99]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100]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4:273.
[101]李贽.焚书卷三·赞刘谐[M].北京:中华书局,1974:363.
[102]李贽.续焚书卷二·三教归儒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
[103]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104]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M]//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54.
[105]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J].1919,7(1):11、8.
[106]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1915,1(1):5.
[107]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4.
[108]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一)[J].永安月刊,1943,39:9.
[109]吴淇.对于时髦女子的感想——我的时髦女子观[J].妇女杂志,1931,17(11):65.
[110]江栋良.海上妇女服装沿革[J].永安月刊,1940,18:30.
[111]PM生.发髻装饰之进化[J].家庭,1922,7:1.
[112]编者.女性的呐煘:女性的爱美是不是妇运前途的阻力[J].女子月刊,1934,2(10):3064.
[113]雷圭元.衣服的科学化[J].浙江民众教育,1948,1(2):3.
[114]罴士.衣料鉴别法[J].妇女杂志,1921,7(9):94-98.
[115]徐保卫.李渔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2.
[116]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38-139.
[117]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0.
[118]李渔.闲情偶寄·修容第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31.
[119]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1.
[120]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3.
[121]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3.
[122]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4-145.
[123]李渔.闲情偶寄·选姿第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24.
[124]李渔.闲情偶寄·修容第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28.
[125]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二)[J].永安月刊,1943,40:11.
[126]雷圭元.谈谈衣的装饰[J].学校生活,1935,104:21.
[127]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一)[J].永安月刊,1943,39:9.
[128]黄觉寺.女性与装饰(四)[J].永安月刊,1943,43:22.
[129]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8.
[130]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1.
[131]梁锦荣.衣服与颜色[J].慈俭妇女,1941,2(9).
[132]陈珍玲,天乙.巴黎服装谈话[J].玲珑,1932,2(56):245.
[133]论语[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2、101.
[1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40.
[135]墨子·非命下[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46.
[136]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1936:1-80、193-254.
[137]孟子·告子上[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201.
[138]飞黔.束胸和穿耳[J].革命的妇女,1927,8:14-15.
[139]李瑞云.谈谈健美[J].妇女生活,1932,1(11):249.
[140]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3.
[141]佚名.市商会呈请取缔奇装异服[J].妇女月报,1935,1(7):35.
[142]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1937:3.
[143]墨子·非乐上[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29.
[144]墨子·辞过[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05.
[14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丘麓书社,1987:81.
[146]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18.
[147]李寓一.美装新装与奇装异服[J].妇女杂志,1928,14(9):26-27.
[148]中华民国十八年九月廿一日·内政部训令[J].1929,2(9):20-21.
[149]庄子·杂篇·天下[M].曹础基,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32.
[150]铁民,欧阳.蒋委员长规定女子服装之标准[J].中华实业商报,1934,2:9.
[151]张朋川,等.瓷绘霓裳——民国早期时装人物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74.
[152]林语堂.孔孟风骨幽默文章(代序)[M]//刘志学.林语堂自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2.
[153]林语堂.我的婚姻[M]//刘志学.林语堂自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71.
[154]绍元.足部和鞋袜——着高跟鞋的亦宜留意[J].妇女杂志,1928年,14(4):35.
[155]唐华甫.束胸的患害[J].妇女杂志.1927,13(7):30-31.
[156]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7.
[157]绾香阁主.胸衣构造说明[J].北洋画报,1927-10-29.
[158]佚名.欧美流行夏季时装[J].良友,1931,60:19.
[159]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1915,1(1):5.
[160]李贽.焚书卷一· 答邓石阳[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161]雷圭元.谈谈衣的装饰[J]学校生活,1935,104:21.
[162]吴丽娟.新装的使命[J].女朋友,932,1(19):18.
[163]超.购置衣服前的研究[J].家庭星期,1936,2(4):51-52.
[164]李渔.闲情偶寄·治服第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43.
[165]李渔.闲情偶寄·修容第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31.
[166]墨子·小取[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45.
[167]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序[M]//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4.
[168]梁启超.子墨子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1937:1.
[169]佚名.民众化学生活[J].民众特刊,1933:7-9.
[170]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M]//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53.
[171]农隐.衣服与人体的关系[J]妇女杂志,13(1):95.
[17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二册)·志第十四·车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532.
[173]任鸿隽.为科学家[J].新青年,1919,6(3):921.
[174]汤善法.用染色化学方法鉴别织物[J].雄风,946,1(5):23.
[175]王养.各种人造纤维的鉴别法[J].纺织染工程,1947,9(5):11-12.
[17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236.
[177]佚名.戏装考略[J].大公报,1930年4月11日.
[178]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4.
[179]佚名.诗经时代之服装与妇女生活[J].女子月刊,1933,1(8):59、62.
[180]佚名.妇女面饰涂黄考[J].玲珑,1935,5(27):1811-1812.
[181]少华.剪发考[J].天津商报每日画刊,1936,21(30):2.
[182]刘淇.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1-10-15.
[183]胡适.新思潮的意义[J].新青年,1919,7(1):5.
[184]胡适.先秦名学史[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