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天云,字宏法,1883年出生于宁波鄞县下应,其母是日本人,父亲是鄞县人,从小在鄞县长大,15岁在同乡的介绍下,到上海学习西服手艺,师满后便到日本深造,1903年在日本东京开设“宏泰”洋服店。虽然有一半日本血统,但顾天云心系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在国外积累一定学问和经验后,立志为推动中国西服业的发展尽其所能,于是在1923年回国在上海开设“宏泰”洋服店。期间为中国近代西服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探求真理,创新技术
中西服装,手工缝制方法有相通之处,但裁剪方面差异甚远。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造型,而西服为立体造型,因此裁剪技术对于当时的红帮裁缝是技术难点,“继思西服业之难,唯裁为最”[289]。在众多红帮裁缝中,能够熟练掌握裁剪技术的人比例占少数。在西服业发展初期一般是业主具备裁剪能力,雇佣几个缝制师父,自己在店中从事裁剪,兼顾经营等业务。当时红帮裁剪师父一般都采用传统的定寸直裁法,即量取身体主要尺寸后,凭借直觉经验用尺子在布上直接划出衣服的样式。定寸直裁法是裁剪技术发展初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裁缝都曾采用的一种初级裁剪方法,它能将立体服装直观反映在平面布面上。这种裁剪方法,虽然直观易懂,但缺乏科学系统性,无规律可循,特别不利于初学者入门学习,需要凭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所成。因此,西方人在对人体比例关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世纪末期逐渐形成比例裁剪法,这是比定寸直裁法先进的一种裁剪方法。
顾天云早年在日本开店期间,总感于裁剪方面力不从心,于是下定决心到西服的发源地探求学法。他到西方各国游历,悉心学习国外先进的裁剪技术,并吸取其技术精髓,“予在国外廿年,默察外人之业此者,莫不悉心研究。从事裁剪,得心应手,务求完美。以博顾客之欢心,而冀营业之发达”①。当他回国后,发现中国的西服裁剪方法仍然很落后,因而为国内西服业的发展前途不甚担忧,于是积累平生的经验,著成《西服裁剪指南》一书,“颇以国人之墨守旧法,不肯传授于人,又少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之人,将使我业蒙有退无进之危险。予甚忧之,不揣谫陋。爰本平生之经验,著成《西服裁剪指南》一书。”[290]此书分门别类介绍了各种西服款式的裁剪方法,与当时西方最先进的裁剪方法原理基本相同,书中还附图说明人体量体的标准,以及人体不同体形与平面裁剪图的关系。《西服裁剪指南》在中国服装技术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人著成有关西式服装的第一部理论书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能将自己所学知识系统化、积累经验理论化,并以书籍的形式呈现于世确为了不起的创举!这本书的技术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建立了以人体为尺度的科学标准,脱离中国传统生搬硬套、依葫芦划瓢的感性认识层面;②形成比例裁剪的方法体系,并以专业三角尺工具辅助,打破国内裁剪无系统方法、混乱无序的局面;③形成以胸度为比例尺度的规律,提升制图准确程度,打破国内裁剪无规律可循、制图不精准的局限性。
顾天云为探究真理,追求事物本源,不惜一切代价到西方求法,其探索与求学精神令人敬佩。他恐人事卒卒,岁月蹉跎,呕心沥血总结平生所学,其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尤为可嘉!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除上海一些实力较强的西服店专派学徒学得《西服裁剪指南》之裁剪方法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西服店还多是沿袭旧法,可见这本书引领技术的超前意义。顾天云可谓将西方先进裁剪技术完整系统引入中国,并将之融会贯通、理论成书的第一人!
(二)抛弃艺徒,改革教育
艺徒制度是中国自古传授技艺的传统方式,在家庭工业组织中,子助父工作,父教子学习,于某种程度上对封建社会传统手工行业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保护作用。红帮裁缝发展初期,自然沿袭了这种传统授艺方式,这与当时红帮裁缝起点较低、资本薄弱、生产力较低下,以家庭作坊为组织关系等发展初期情况相匹配。
中世纪以前,西方与中国相同,以家庭工业为主,采用艺徒制教育,并通行公会制度,“当时公认该制度为各种实业所需工人之唯一来源,其规则,系一种习惯法,并无明文规定。”[291]19世纪初,随着西方大规模工厂发展甚速,急需大量专业工人,旧的艺徒训练法无法满足行业需要,这种艺徒制教育的公会制度被淘汰。19世纪中下叶,集中式工厂训练或学校训练的新型职业教育开始推行。1850~1914年,英、法、德等主要工业国公布许多关于职业教育之规章,而瑞典、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相继成立公私职业训练机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设立职业学校甚多,并在立法与组织方面开始改革。顾天云游历西方各国,深感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回国看到西服业在上海数量庞大,发展势头迅猛,“业西服者,遂日兴而月盛,有蒸蒸日上之势。试观海上一埠,西服肆如星罗棋布。制西服之人才,亦先后辈出。”[292]但于教育方面显然无法与西服业的发展相匹配。当时国内西服业教育存在几大方面诟病:一是人才培养数量少,时间长,不适应行业急速扩展的需求;二是师父保守思想严重,传授技艺不肯和盘托出,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三是技艺传授方法相对落后,无系统理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顾天云著成教材《西服裁剪指南》,传授书籍的同时,在自己的西服店中,亲自免费指教,希望快速培养更多能够自裁自量的优秀人才,“旧法,店员承接生意,再交裁剪员为之。店员不谙裁剪之法,裁剪员不明顾客之身样,各自为政,必滋迂格,难免差误。不惬顾客之心理,往往有之。予意各店员,应自接生意。即自能裁剪,始能恰合顾客各人不同之身样。则顾客称心适意而去,营业岂有不日盛者乎。此予编辑此书之区区微志也。书中记述,全本予平生之经验。附图详细说明,用角尺分数西法裁,尺寸用西法量,务使一目了然,而后便能自己裁剪,毋须假手于人。又恐文字有不能达意之处,购是书者,可于每星期日,驾临上海南京路廿四号宏泰西服号,予愿亲自教授。不收学费,一年后保证学成。应用裁剪,绰有余裕。区区提倡苦心,想为诸君所赞成也。”
顾天云认识到只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将最新裁剪技术传授给更多学徒,在上海西服业同业公会的集体组织下,积极配合同业公会,开始效仿西方创办裁剪学校。上海西服业同业公会的各理事意识到我国职业教育的落后,办学之心迫切,想尽一切办法,配置专业教室及器材,“查裁剪学校在欧美各国早有设立,而在吾国当属少见,”[293]“时代进化,学术昌明,而工艺之于今日应为学术中之重要一课。欧美列强对于各种工艺均有专校设立,资为研究,是以能精益求进,故其出品优良,行销环球,不胫而走,执商场之牛耳,以之裕国富民,良非偶然。我国受频年战争影响,于教育事业瞠乎落后,坐而咨嗟,言以寄恨,亦复何益。”[294]在同业公会的大力支持下,从20世纪30年代末直到1949年,上海裁剪学校的十届学生以及上海私立西服业初级工艺职业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全部都由顾天云亲自教授裁剪知识,《西服裁剪指南》成为职业学校第一本正式教材,也是唯一的一本专业教材。采用教材集中授课,系统传授西服裁剪知识,是对当时口传心授艺徒制落后教育方式的重大突破。所培养千余名学生大都成为西服业的栋梁之材,其中包括后任培罗蒙经理的戴祖贻、荣昌祥的技术经理胡沛天等。
据上海私立西服业初级工艺职业学校的第一届学生王汝浍回忆:顾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言语不多,但为人很和善,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对待教学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当时学校离他的住所距离很远,还要穿过城边的一条火车道,他每天很早就起床,提着一个饭盒,步行到学校,中午就吃饭盒里一些简单的饭菜,上完一天课后,再步行回家。每天如此,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未间断。由这位老红帮简单朴实的言语,可以体会到学生对顾老师真切敬佩的感激之情,可以体现出顾天云为实现红帮职业教育的创新之梦,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堪称中国近代西服职业教育改革的“教父”。
(三)不分尊卑,职业兴国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职业有严重的贵贱等级之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295]”“士”排在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次是“农”,民以食为天;再次是“工”,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最后是“商”,孟子称商人为贱丈夫,“古人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296],可见对商人的厌恶与鄙视。重农轻商是在前工业时期东西方共同的早期传统,“对商业现象的鄙视——对市场秩序的厌恶,并非全都来自认识论、方法论、理性和科学的问题。还有一种更晦暗不明的反感……对生意人的仇视,尤其是史官的仇恨,就像有记录的历史一样古老。”[297]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人平等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重农轻商的观念逐渐消除,但在古老的中国社会,虽然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但传统观念仍非常严重。
裁缝自古小本生意,为他人作嫁衣裳,真可谓是贱业中之贱业。裁缝为人看不起,史书上从未见到裁缝的记录,这是被中国浩瀚历史湮没的群体,他们也大都妄自菲薄,自认为卑微如蚁,不足以称道。民国时期红帮裁缝的地位虽日渐提升,比传统本帮裁缝的处境改善许多,但多数人的传统思想仍认为此乃贱业,低人一等,非穷苦无奈者而不从之,红帮老裁缝回忆说:“给人送衣服时,都要恭恭敬敬等在门口,如果主人有事不敢轻易打扰,有时候要饿着肚子一连等几个时辰。”[298]顾天云少年学徒,此等情形何尝不知,学业有成后他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尊重本业”[299],他指出服装对于人的重要性,在日趋欧化的今日,西服取代中国传统服饰是时代潮流,红帮裁缝所从事的西服业乃顺应时势之业,是关乎国人生活之大事,何有不尊重之理?“海通以还,泰西文化,输入中华。迄夫今日,国人生活,益趋欧化。服装为章身御寒之必需品,居生活四要素之首。峨冠博带,巨袖长袍,已不适于现代之潮流,日处于淘汰之列。于是西服尚矣。夫西服既便于操作,又足以壮观瞻,故国人爱用之心理,将渐趋于一致。”②他就此提出职业平等的观念,引用西方的职业观“西哲有言:‘职业无贵贱’”②,并且道出所谓贵贱之别的标准:“须知吾人自食其力,最为尊贵。农也、工也、商也,苟有一技之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格完全,志趣高洁,皆可贵也。”②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健全的人格、高洁的志趣都应称为贵者,不同的职业只是所擅长的技艺不同,都是以自己的能力辛勤工作,怎有贵贱之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职业观,它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职业贵贱等级观念,以尊重本业而建立自我尊重的健全人格!他还指出尊重本业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必须人具向上之志,前途始有光明之望,成功之道,必自尊重本业始”②,这种从职业观获得的成功志向是何等强大的内心自信!
顾天云还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国家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荣辱兴衰而担忧,他认为国家经济的兴盛至关重要,“矧夫一国之经济,犹各人之血液。未有血液枯竭,而能力大体壮者。我国以生产落后之国家,国民又不知发展其经济之能力。外货充斥,利权外溢。欲国家之不受人侵凌,有是理乎。乃者国势阽危,外患日亟,亡国之祸,迫于眉睫。顾炎武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民报国有心,御侮无力,惟当各展其生产能力,从事于农工实业,兢兢焉与外人相抗衡,民富便是国富,民强便是国强,幸勿谓吾辈工业,无关于国家之强弱兴亡也。”虽然裁缝只在针线之间,确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传统的观念乃是制约本业发展的桎梏,“今予所言者,缝工耳。衣服为人生必需之品。故缝工所负之责任,实至伟大。昔人不明此理,往往视是末技。以为卑卑不足道,陋见谬说,深镌脑中,故缝业不能进步,缝工不能有成。”这种陈规陋见不但妨碍本业发展,影响个人家庭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经济之兴衰,“自暴自弃之人,一生必不能克底于成,欲望一家之温饱,已非易事。肆中多此辈人,营业自难发达。国家多此辈人,经济力奚能充乎?”可见,他放眼全球、心系国家,以磅礴的胸怀与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使命与职责,斯非传统中国人可比焉?小小裁缝之伟大动人之处,又岂能被历史所忽视?[300]
(四)勤学立志,人定胜天
旧时代中国人多持宿命之论,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个人的努力多无济于事。但顾天云认为只信天命,不尽全力奋发努力是缺乏勇气、无所作为的表现,“古人云:‘富贵在天,生死由命’。此命运论之人生观也。信命运论者,必非勇敢有为奋斗向上之人。”顾天云理性分析了人生富贵或贫贱的原因,“譬如嗜好甚多,荒淫无度,其寿安能长久。清心寡欲,温和蔼如,必少夭折,此岂生死由命乎?”因此他得出结论,人生若能富贵必然有其道理,若不想过贫贱的生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富贵贫贱并非天命,多由人事所为,“是故人生富贵,纵非尽得,而贫贱庶几可免。欧阳公所谓‘虽日天命,岂非人事’之理也。”他还为年轻人指出了通往成功之路的途径:
(1)勤诚俭朴:韩昌黎曰:“业精于勤信,荒于嬉”,若要学业有成,一定要勤学苦练,节俭于身,具备诚信的美德,不失时机抓住机遇,“怠惰之辈,惮于进取。机会为有翅之物,最易飞去。吾人当青年有为之时,不知稍踪即逝。”又举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勉励年轻人,“昔叶澄衷,舟子也。杨斯盛,木工也。皆能践行以上之美德,而成闻人。美国某总统之幼时,尝为缝工。林肯亦由蔀屋茆檐之人,而高居白宫。孟子曰:‘舜人也,禹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吾辈青年其勉诸。”①
(2)专心善学:人生于世,欲求自立,必须技能,古人所谓“积资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者也。学习技艺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要处处留心,专心于此,顾天云称他所见业内有成、技艺出众者,皆因专心所得,“夫技能属于学识与经验,处处留心,事事勤学,复济以完全之道德。无论何业,未有不底于成,吾业何能违此理乎。予业西服于东瀛及海上,屈指数十年。其不见弃于人而小有成绩者,莫不由‘专心’二字而得。人能专心,技能自有可观,则业岂有不发达者乎。”除了专心,还要善于学习一切所需的必备知识,使自己尽量全面,这样离成功才能越发接近。由于西服业多接触外国人,因此英语尤为重要,语言是与顾客顺利沟通的有效途径,和缝制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矧夫吾业与外人之接触甚多,不谙佉卢横行之字,不知磔格鴂舌之语,纵能裁能缝。亦不能为完全之人才。故外国语之学习,为吾业必需之技能,与缝纫而并重焉。际兹世界大通,夷华互市之秋,不知夷语者,犹哑于口。不谙夷文者,犹盲于目。以哑者盲者,而处兹商战剧烈之世界,其不被摈者几希。”顾天云少年学徒时就明白此理,打算到夜校专学英语,但由于店中繁忙,被师父拒绝,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学习英语的信念,他通过留心学习师父与外国人的对话,反复练习,日积月累,竟能可以应用,“予幼学业时,已明斯理。日间营业甚隆,拟于夜间入夜校读英文,以为将来成功之基础。请于师,师以肆中事繁,尼之。乃从师日学数语,以为习练。暇复悉心注意。未数月,普通言语,渐足应用。”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将来的成功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准备,并且如此留心善学,他形容当时能够应用英语时的兴奋心情,“此时之愉快,犹如哑者能言,盲者能视也。”[301]
(3)恒心立志:古人有言:“有志者事竟成”。顾天云感慨自己少年立志,坚持追求的信念,确实没有辜负于人。他坚信只要立志求学,定能无所不成,“信不我欺,嗟夫。人患不肯努力自修耳,苟能努力自修,不患无成。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卒成宋代大儒。曾国藩志学不早,而道德文章,为清代冠。吾人苟能立志向学,何患无成哉。”志向还需有恒心和毅力相助,才可成功,“然人无‘恒心’‘毅力’,亦不能成。孟子所谓‘十日寒之,一日暴之’即此理也。”如若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再远大的志向也无济于事,历史上有所作为者,都是勇于坚持,不言放弃,“孔子曰:‘如山九仞,功亏一篑’。进,吾进也。止,吾止也。立志为学矣,或畏难而退,或忽作忽辍,亦岂能有成哉。使哥仑布无毅力,焉能寻获新大陆。安迪生无恒心,焉能发明无线电。”顾天云在《西服裁剪指南》的书后,专附“洋服商英语会话”,希望青年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习英语必备技能,“英语为世界流行之语,能兼通数国言语,自然加人一尊,愈觉利便”“流利畅达,和婉有礼,最为外人所欢迎”,表达了他为帮助年青人实现自我成就的殷切愿望。①
[1]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三卷·中)·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55.
[2]陈平原.孤独的寻梦人[M]//张培忠.文妖与先知.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
[3]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上卷)·美的社会组织法·美治政策[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84.
[4]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M]//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83.
[5]蔡元培.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M]//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9.
[6]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
[7]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0.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45.
[9]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上卷)·美的社会组织法·美治政策[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84.
[10]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新青年,1920,7(5):5.
[11]佚名.服饰刍议[N].申报,1912-01-07(1).
[12]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7.
[13]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4.
[14]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上卷)·美的社会组织法·爱与美的信仰和崇拜[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79.
[15]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2.
[16]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4.
[1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1.
[18]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17.
[19]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2.
[20]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5.
[21]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19.
[22]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1-22.
[23]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3.
[24]陈菘.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何为新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9.
[25]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3.
[26]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30.
[27]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91-207.
[28]鲁迅.忧天乳[J].语丝,1927,3(152):9.
[29]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上卷)·美的社会组织法·情趣与美趣的社会[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48.
[30]张培忠.文妖与先知[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96-397.
[31]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31.
[32]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
[33]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4.
[34]周作人.张竞生文集(上卷)序[M].广州: 广州出版社,1998:24.
[35]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32.
[36]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上卷)·美的社会组织法·美治政策[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198.
[37]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67.
[38]胡风.胡风评论集(上)·文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68.
[39]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M].俞平伯,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1.
[40]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6.
[41]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8.
[42]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6.
[43]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
[44]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7-18.
[45]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52.
[46]张爱玲.天才梦[J].西风,1940,48:543.
[47]炎樱.女装,女色[J].天地,1945,20:13.
[48]炎樱.女装,女色[J].天地,1945,20:15.
[49]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29.
[50]王一心.深艳艺术的张爱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62.
[51]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张爱玲记[M].台北: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6:173.
[52]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8.
[53]炎樱.女装,女色[J].天地,1945,20:14.
[5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
[55]陈迹.不要做摩登玩物[J].玲珑,1933,95:644.
[56]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7.
[57]约翰·密尔.论自由·论自由[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4.
[58]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52.
[59]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9.
[60]张爱玲.天才梦[J].西风,1940,48:543.
[61]张爱玲.忆胡适之[M]//刘川鄂.私语:张爱玲散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80.
[62]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6.
[63]张爱玲.张爱玲的英文自白[M]//陈子善.记忆张爱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92.
[64]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29.
[65]柯灵.遥寄张爱玲[M]//唐金海,张晓云.柯灵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197.
[66]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刘川鄂.私语:张爱玲散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302.
[67]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7.
[68]柯灵.遥寄张爱玲[M]//唐金海,张晓云.柯灵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195.
[69]张子静.怀念我的姊姊张爱玲[M]//陈子善.记忆张爱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8.
[70]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67.
[71]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52、58.
[72]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26.
[73]张爱玲.天才梦[J].西风,1940,48:543.
[74]张爱玲.张爱玲散文集·谈吃与画饼充饥[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447.
[75]张爱玲.流言·洋人看京戏及其他[M].大楚报社,1945:109-110.
[76]张爱玲.童言无忌[J].天地,1944,(7、8):17.
[77]周芬伶.张爱玲梦魇——她的六封家书[M]//陈子善.记忆张爱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21.
[78]张爱玲.炎樱衣谱[M]//肖进.旧闻新知张爱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47.
[79]恨莉.张爱玲下海做裁缝[J].沪光,1946,革新2:3.
[80]炎樱姐妹与张爱玲合办(原标注).炎樱时装设计[J].天地,1945,19:17.
[81]李君维.张爱玲的风气[M]//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4.
[82]黄觉寺.在艺术的基地上培养“人”的艺术[J].美术界,1939,1:6.
[83]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6:14.
[84]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6:15.
[85]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7:38.
[86]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7:38.
[87]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7:39.
[88]黄觉寺.谈美(八)[J].永安月刊,1941,33:19.
[89]黄觉寺.谈美(八)[J].永安月刊,1941,33:18.
[90]黄觉寺.新艺术建设的途径[J].沧浪美,1928,2:10.
[91]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一)[J].永安月刊,1943,39:9.
[92]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
[93]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二)[J].永安月刊,1943,40:11.
[94]黄觉寺.谈美(续)[J].永安月刊,1941,26:15.
[95]黄觉寺.艺术是自然的情人[J].珊瑚,1932,1(8): 9-11.
[96]黄觉寺.女性与装饰(四)[J].永安月刊,1943,43:22.
[97]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二)[J].永安月刊,1943,40:11.
[98]黄觉寺.新艺术建设的途径[J].沧浪美,1928,2:11.
[99]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一)[J].永安月刊,1943,39:9.
[100]黄觉寺.女性与装饰(二)[J].永安月刊,1943,40:11.
[101]黄觉寺.谈美(五)[J].永安月刊,1941,30:19.
[102]黄觉寺.女性与装饰[J].永安月刊,1943,42:13.
[103]张竞生.张竞生文集(下卷)·爱的漩涡·美的服装和裸体[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215.
[104]许地山.落花生[M]//陈平原.许地山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86.
[105]李镜池.吾师许地山[J].宇宙风,1934,123:84.
[106]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上)[N].大公报,1935-05-11(11).
[107]仲密(周作人).思想革命[N].每周评论,1919-03-02(3).
[108]许地山.女子底服饰[J].新社会,1920,8:5.
[109]许地山.女子底服饰[J].新社会,1920,8:7.
[110]李寓一.衣装“美”的判断[J].妇女杂志,1928,14(3);25.
[111]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163.
[112]许地山.女子底服饰[J].新社会,1920,8:6.
[113]唐绍仪,蔡元培,等.社会改良会章程[M]//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40.
[114]麐.何谓学术[J].文化先锋,1945,5(9):2.
[115]许地山.国粹与国学[J].读者文摘,1941,1:67.
[116]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上)[N].大公报,1935-05-11(11).
[117]许地山.中国美术家底责任[N].晨报副刊,1927-01-08(5-6).
[118]许地山.民国一世——三十年来我国礼俗变迁底简略的回观[M]//陈平原.许地山散文全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413.
[119]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8.
[120]郁达夫.敬悼许地山先生[M]//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11.
[121]张鸣琦.我与许地山先生[J].中国文艺,1941,5(1):18-19.
[122]周俟松.怀念地山[M]//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26.
[123]周俟松.许地山年表[M]//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80.
[124]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N].大公报,1935-08-03(11).
[125]许地山.近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N].大公报,1935-06-14(2).
[126]周俟松.许地山年表[M]//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500.
[127]邵迎建.女装·时装·更衣记·爱——张爱玲与恩师许地山[J].新文学史料,2011,1:48-57.
[128]许地山.近三百年来中国底女装[N].大公报,1935-08-03(11).
[129]周俟松.许地山年表[M]//周俟松,杜汝淼.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480.
[130]张鸣琦.我与许地山先生[J].中国文艺,1941,5(1):18-19.
[131]沈从文.论落华生[M]//范桥,吴子慧,小飞.沈从文散文(第二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292.
[132]章妙英.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现代教育丛刊,1948,1:75-77.
[1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邰爽秋演讲稿.抗战期中民众服装改良问题.全宗号12-6,案卷号18166,1938年.
[134]毛可人.长衫西装制服[J].文友,1944,4(3):3.
[135]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7.
[136]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67.
[137]礼记:中华传世经典阅读·曲礼上第一[M].张树国,点注.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9.
[138]张竞生.美的人生观·美的衣食住[M].北京:北新书局,1925:29.
[139]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7-168.
[1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邰爽秋演讲稿:抗战期中民众服装改良问题.全宗号12-6,案卷号18166,1938年.
[141]潘君祥.中国近代国货运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9.
[142]教育参考资料选辑[M].上海:教育编译馆,1933:63.(www.xing528.com)
[143]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9.
[144]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合(第三卷·中)·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51.
[1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邰爽秋演讲稿:抗战期中民众服装改良问题.全宗号12-6,案卷号18166,1938年.
[146]甘地.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29.
[147]司琦.中国国民教育发展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1:291.
[148]愈洽成.邰爽秋先生访问记[J].长城半月刊,1934,9:168.
[14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邰爽秋演讲稿:抗战期中民众服装改良问题.全宗号12-6,案卷号18166,1938年.
[150]墨子·节用上[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80.
[151]墨子·节用上[M].苏凤捷,程梅花,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81.
[15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2-76.
[153]韩愈.读墨子[M]//童第德,选注.韩愈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42.
[154]梁启超.墨子学说[M].北京:中华书局,1937:4.
[15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23.
[156]新约全书新译本·彼得前书三章[M].中文圣经新译会译.1976:354.
[157]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1.
[158]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3、159.
[159]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1.
[160]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2.
[161]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3.
[162]佚名.服饰刍议[N].申报,1912-01-07(1).
[163]梁启超.变法通议[M]//罗炳良.变法通议.何光宇,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5.
[164]阿诺裴纳,刘幼新,译.妇女装饰之原理[J].礼拜六,1921,137:6.
[165]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8.
[166]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1-3.
[167]毛吟槎.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3.
[168]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8.
[169]新约全书新译本·马可福音四章[M].中文圣经新译会,译.1976:55.
[170]论语·颜渊[M].刘琦,译评.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04.
[171]新约全书新译本·马太福音六章[M].中文圣经新译会,译.1976:9.
[172]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73]薛维维.中国妇女名人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91.
[174]冯秋萍.谈绒线编结[J].杂志,1942,10(1):202-204.
[175]谷人,谭志超.绒线生活[J].良友画报,1940,161:18-22.
[176]张竞琼,钟铉.浮世衣潮之评论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9.
[177]冯秋萍.谈绒线编结[J].杂志,1942,10(1):202-204.
[178]高盛康.绒线编织师冯秋萍[J].人民画报,1957,1.
[179]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80]冯秋萍.绒线棒针花式编结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1.
[181]高盛康.绒线编织师冯秋萍[J].人民画报,1957,1.
[182]冯秋萍.冯秋萍钩针、棒针最新编结法[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9:105-106.
[183]冯秋萍.绒线棒针花式编结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1.
[184]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85]冯秋萍.绒线旗袍编织法[J].杂志,1942,10(1):202.
[186]冯秋萍.新式外穿女背心[J].家庭年刊,1944,2:176.
[187]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88]冯秋萍.冯秋萍绒线花饰新款[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189]冯秋萍.冯秋萍绒线编织新作[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99.
[190]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91]冯秋萍.秋萍绒线编结法[M].上海:良友绒线服饰公司,1948:2.
[192]冯秋萍.秋萍绒线编结法[M].上海:良友绒线服饰公司,1948:1.
[193]文粲.冯秋萍最近发明的绒线编结法[J].艺文画报,1947,1(10):25.
[194]冯秋萍.自序[J].时装专刊:秋萍毛线刺绣编织法,1941,9-12:1-2.
[195]沈爱蓉.冯秋萍女士谈毛绒编织法[N].时事新报,1936-12-14.
[196]编者.冯秋萍空中授艺[J].快活林,1946,44:1.
[197]碧影.冯秋萍大开方便门[J].大声无线电,1947,6:7.
[198]薛维维.中国妇女名人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91.
[199]冯秋萍.谈绒线编结[J].杂志,1942,10(1):202-204.
[200]叶浅予.叶浅予回忆录——细叙沧桑记流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30.
[201]叶浅予.画余论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279.
[202]叶浅予.画余论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274.
[203]叶浅予.画余论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62.
[204]黄苗子.山高水长——叶浅予三题.青灯琐记[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155.
[205]叶浅予.春装[J].玲珑,1932,1(48):1965.
[206]叶浅予.最流行之新装[J].玲珑,1931,1(18):631.
[207]陈珍玲.初秋新装[J].玲珑,1931,1(27):985.
[208]叶浅予.新装[J].玲珑,1932,2(60):454.
[209]叶浅予.白狐短大衣[J].玲珑,1933,3(1):20.
[210]叶浅予.夏季新装[J].玲珑,1931,1(19):665.
[211]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系编委会.图解服装辞典[M].台北:南天书局,1985:220.
[212]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系编委会.图解服装辞典[M].台北:南天书局,1985:587.
[213]施素筠.服饰辞典[M].香港:后乐文化出版社,1984:91.
[214]叶浅予.夏季服装[J].玲珑,1931,1(22):785.
[215]叶浅予.夏季服装[J].玲珑,1931,1(22):85.
[216]叶浅予.夏季服装[J].玲珑,1931,1(17):585.
[217]叶浅予.晚礼服[J].玲珑,1932,2(72):1029.
[218]叶浅予.网球装[J].玲珑,1932,2(53):119.
[21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37.
[220]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6.
[221]叶浅予.狐领短外套[J].玲珑,1932,2(75):1172.
[222]叶浅予.大衣之新倾向[J].玲珑,1932,2(77):1268.
[223]叶浅予.长旗袍的最长度[J].玲珑,1932,2(71):980.
[224]叶浅予.狐领短外套[J].玲珑,1932,2(75):1172.
[225]叶浅予.新春的皮大衣[J].玲珑,1932,1(47):1913.
[226]叶浅予.旗袍外之背心[J].玲珑,1932,2(51):21.
[227]叶浅予.实用的装束美[J].良友,1927,13:35.
[228]叶浅予.夏令便装及晚装[J].玲珑,1932,2(55):213.
[229]叶浅予.初冬新装[J].玲珑,1931,1(39):1527.
[230]叶浅予.白狐短大衣[J].玲珑,1933,3(1):20.
[231]叶浅予.冬季装束美[J].良友,1928,32:28.
[232]陈嘉庚.满清衣冠之遗留[M]//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6.
[233]夏蒙.第一公民:陈嘉庚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43.
[234]陈嘉庚.满清衣冠之遗留[M]//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6.
[23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服制草案.全宗号1002,案卷号639,1912年.
[236]江苏省档案馆藏.增订国民政府司法例规.全宗号5-30,案卷号184,1929年.
[23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修正服制条例.全宗号12-6,案卷号18168,1939年.
[238]陈嘉庚.复兴民族与服制[J].东方杂志,1937,34(1):30.
[239]陈嘉庚.复兴民族与服制[J].东方杂志,1937,34(1):30.
[240]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
[241]陈嘉庚.复兴民族与服制[J].东方杂志,1937,34(1):30.
[242]陈嘉庚.满清衣冠之遗留[M]//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6.
[243]陈嘉庚.复兴民族与服制[J].东方杂志,1937,34(1):31.
[244]陈嘉庚.妇女服装应改善[M]//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7.
[245]陈嘉庚.妇女服装应改善[M]//王增炳,陈毅明,林鹤龄.陈嘉庚教育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37.
[246]编者.介绍[J].商业杂志,1927,2(2):1.
[247]李一粟.从金莲说到高跟鞋[J].妇女杂志,1931,17(5):34290.
[248]商业新闻.陈嘉庚在沪设橡皮厂[J].商业杂志,1926,1(2):2.
[249]广告.晨钟日报[N].1930 -12.
[250]广告.大公报[N].1930 -12.
[251]国内贸易消息.国际贸易情报[N].1937,16:45.
[252]金泰康.时装翘楚金鸿翔[J].档案春秋,2015,4:40.
[2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服制草案.全宗号1002,案卷号639,1912年.
[254]编者.鸿翔公司经营组织简述[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43-44.
[255]被采访人:金泰钧,采访时间:2001-05-17,采访地点:上海金泰钧家中.
[256]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时装业私营时期经营历史上几个经验的总结.全宗号S243-4,案卷号1,1950年.
[257]佚名.标准夫人服装费在鸿翔制万余元[J].电影新闻,1941,145:577.
[258]梅仙.胡蝶之于鸿翔公司[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4.
[259]镜头.鸿翔公司感谢胡蝶[J].影戏生活,1931,1(37):35.
[260]逸天.服装界佳话[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5.
[261]新眉.时装竞赛会-鸿翔与云裳[J].中国摄影学会画报,1928,3(144):1.
[262]佚名.时代化的服装表演[J].上海女青年会国货展览会,1930,27.
[263]张爱玲.更衣记[J].古今,1943,36:25.
[264]金泰康.时装翘楚金鸿翔[J].档案春秋.2015,4:40.
[265]徐鹤椿.金鸿翔先生[J].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1941,2:62.
[266]徐鹤椿.金鸿翔先生[J].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1941,2:63.
[267]编者.鸿翔公司经营组织简述[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43-44.
[268]徐鹤椿.金鸿翔先生[J].现代工商领袖成名记.1941,2:63.
[269]顾文宗.由服装与团体的关系说到鸿翔公司的伟大观念与正确的立意[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36、38-39.
[270]陈宫.服装是表现个性的重要物[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6.
[271]标准记者.徐来女士支配服色的观念[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7.
[272]标准记者.徐来女士支配服色的观念[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7.
[273]羽羽.赞于秋痕女士口中之鸿翔[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8.
[274]陈宫.服装是表现个性的重要物[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16.
[275]金泰钧.春季服装[J].礼拜六,1947,72:8.
[276]张芝萍.服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09.
[277]编者.鸿翔公司经营组织简述[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43-44.
[278]胡蝶.胡蝶回忆录·相片与服装[M].刘慧琴,整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03.
[279]上海档案馆藏.关于本业私营时期经营历史上几个经验的总结.全宗号S241-4,案卷号2,1957年.
[280]编者.鸿翔公司经营组织简述[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43-44.
[281]吴农花.鸿翔公司时装谈[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28.
[282]芳草.人物志[J].礼拜六,1947,775:6.
[283]各界杂讯:美霞时装公司[J].大美周报,1940,45:26.
[284]周瘦鹃.说到美的新装[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26.
[285]郑逸梅.时装表演之滥觞[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27.
[286]吴农花.鸿翔公司时装谈[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28.
[287]编者.鸿翔公司服装裁制价目[J].社会晚报时装特刊,1934:35.
[288]芳草.人物志[J].礼拜六,1947,775:6.
[289]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1933.
[290]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1933.
[291]高许培.职业教育与艺徒训练[M].出版社信息不详,但国民政府教育部图书馆、资源委员会图书馆均有收藏,1942.
[292]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上海:1933.
[293]上海档案馆藏.裁剪、会计训练班的毕业典礼记录,全宗号S241-1,案卷号22,1947年.
[294]上海档案馆藏.上海市西服业商业同业公会请求配给木料缝纫机信函,全宗号S241-1,案卷号20,1948年.
[295]管子.管子·小匡[M].房玄龄,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9.
[296]孟子.孟子·公孙丑下[M].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74.
[297]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1-102.
[298]被采访人:“培罗蒙”总经理戴祖贻.采访时间:2011-09-10,采访地点.上海戴祖贻家中.
[299]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1933.
[300]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1933.
[301]顾天云.西服裁剪指南·本书之宗旨[M].19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