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秋萍:绒线编织大师的创作生涯

冯秋萍:绒线编织大师的创作生涯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秋萍,1911年生。作为国家“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冯秋萍一生共创造了两千多个绒线编织花样,设计制作的经典编织工艺品不计其数。(一)工于设计的实践家在理论家与教育家之前,冯秋萍首先是一位工于设计的实践家,她本人也曾说过“窃意凡欲指导人家,必先训练自己[177]”。冯秋萍还为达到凹凸有致的效果,在旗袍腰部位置运用了收针。

冯秋萍:绒线编织大师的创作生涯

冯秋萍,1911年生。自小便对女红感兴趣,喜好刺绣、抽纱及绒线编结。就读于上海求德女中时,也在刺绣、编织与设计花样课程中成绩优异,并常在各类相关竞赛中摘得桂冠,因此在校期间又被学校聘为手工助教。毕业后任小学教员,教授美术、刺绣与缝纫等课程。1936年,在“义生泰”绒线店担任编织人员,还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教授编结[172]。同年,在上海方滨路恒安坊22号创设“良友编织社”(后更名为“良友绒线服饰公司”)。20世纪30年代末开设了“秋萍编结学校”。1956年,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后更名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任绒线编结研究员[173]。

作为国家“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冯秋萍一生共创造了两千多个绒线编织花样,设计制作的经典编织工艺品不计其数。曾在“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58种编结新样式而获得很高赞誉。曾撰写出版了《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绒线棒针花式编结法》与《绒线编结常识》等三十余部绒线编织著作。创办了第一所绒线编结学校,培养了二十多届毕业生,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编结人才。她是我国绒线服装领域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绒线本是“舶来品”,绒线编结则是依附于绒线“舶来”的一项手工艺。绒线与其他纺织品相比拥有诸多优点:即轻便柔软又暖和,内着外穿均宜;而且就“只一条线,可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织”,如“长大衣、短大衣、背心、袴子、帽子、褥子、手套围巾……”等各种服饰;更是十分经济实惠,“虽穿到破旧,仍能拆做改新[174]”。而绒线编结也是一种轻便又简单的工作,既“不要占据多大的地方,又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动手的”,对于妇女们而言更是大有裨益,不仅“使她们可以免除各种——如打麻雀的不良嗜好”,更“可以节省金钱——自己会编织绒线衣就不必出钱叫旁人织了,并且还可以生产——替旁人织绒线衫”

由此,绒线编结逐渐受到欢迎并普及开来,任谁“都爱织一件衣服穿穿,或织顶帽子戴戴”,成为不分人群、不限时间地点的“最普遍的一种生活”。小姐太太们编结绒线以消磨时光,劳动妇女则以此谋生;老板娘“一面照顾生意一面还手不停针”,女学生去上学带的不是书“却是绒线与机针”;上至年老的祖母,下至几岁的小姑娘,都乐于参与其中。“家庭里,公园里,马路上,公用车上,都成为她们工作的场地”,甚至在理发时、在颠簸的人力车上也“一样过着手瘾”[175]。成了最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发展成了都市新女红。

而能够将一门“舶来”的手工艺普及至此,则主要仰赖于一批擅于编结之人的传播。绒线编结工艺刚刚传入中国时,大多数女性还不会,国内也缺少相关的人才,普及之路尤为艰难。心灵手巧的冯秋萍有鉴于此,故“倾力研究”,不仅勇于实践,创造出多种编织花样,设计制作出无数经典之作,更运用书籍、广播与办学等手段进行传播,成了绒线编结的引领者与传播者,因此被誉为“三大家”:“既是一位工于设计的实践家,又是一位长于总结的理论家,还是一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家[176]”,先知先觉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代宗师。

(一)工于设计的实践家

在理论家与教育家之前,冯秋萍首先是一位工于设计的实践家,她本人也曾说过“窃意凡欲指导人家,必先训练自己[177]”。其绒线编结实践也确实颇为丰富,更“以善于创造新颖样式著名[178]”,在其编织绒线的几十年生涯中,一共创造了两千多个绒线编织花样,涵盖了各种编结法。涉及的种类亦十分广泛,有马甲、旗袍连衣裙、套头毛衫、开襟毛衫、风雪大衣与套装等服装品类,也有披肩、围巾、帽子、手套、鞋子与袜子等附属品,还包括各式童装男装。而形形色色的绒线编织通常根据所使用的工具来分类,可分为钩针编织法、棒针编织法与毛绒刺绣法。

1.钩针编织法

指利用“一只铜锁或骨制的钩针把绒线钩成各种花样[179]”的方法。钩针依材质分为“金属制、骨制、象牙制和竹制四种,以金属制的最为适宜[180]”。钩针法多用于编织“帽子、鞋子和披肩等小件东西,和衣服边缘的花纹”。冯秋萍创造出了“秋萍花、梅花、隔花披肩、小皮球花、珍珠花、小裘子花、荷叶边……”等无数样式。

其代表作之一是孔雀开屏披肩。孔雀开屏图样常被运用于各种艺术品中,早已司空见惯,但在“绒线衣上织出这种图案,却是绒线编织师冯秋萍的创举”[181](图3-7)。这是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仔细地观察了孔雀开屏的各种姿态、并研究了刺绣和舞台戏装的特点”之后才编织成功的。此款披肩“穿在身上闪烁发光,真像用孔雀羽毛织成,色调极其美观”。

图3-7 冯秋萍及其代表作《人民画报》1957年第1期

代表作之二是多功能彩色背心,是为现代女青年设计的一款时装,所用材料为多色开司米与金丝线。采用了“狗牙针”“金花菜”等针法,由六十八块小方块组合而成,色彩缤纷、颜色搭配和谐,可作披肩、大围巾与长背心之用[182]。

2.棒针编织法

这是日常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编织法,所用材质与钩针相同,但以竹制为最佳,不但经济耐用,且只要“保护的好,非但耐用,而且越用越润滑[183]”。棒针法“什么东西都可以织,大衣、背心、围巾、帽子、手套、褥子等[184]”无所不包,棒针编织分为四根针与两根针两种。可编织成的花样很多,有“白果花、榴叶形、连条花、小蝙蝠花、裙边花、九孔花、蝴蝶花、橄花、蝉形、珠串花、塘藕花攒、松灯花等数十种”

代表作之一为赛方格呢绒线旗袍。1942年编织,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小姐和太太们设计。旗袍是当时上海滩最常见的女装,但用绒线来编织则并不常见。此款旗袍综合运用棒针、钩针和刺绣针三种工具,采用深色细绒线与四股浅色方格线搭配而成。衣身所用针法为常见的下针,从下摆起针,每编织长度达两寸时,便换用浅色线编结三行。冯秋萍还为达到凹凸有致的效果,在旗袍腰部位置运用了收针。衣身编织成型后,再使用钩针钩出滚边与领子。最后用浅色绒线将格呢中的竖条纹绣上,乃形成深浅相间、纵横交错的格呢图案,使人“远处望去,竟辨不出是什么呢或是什么料子做成的”[185],显示出极其高超的工艺水平。

代表作之二为新式外穿女背心。1944年编织,是当时“最市行的式样”,综合运用双头棒针、单头棒针、钩针和长毛刺绣针等工具,用天蓝色细绒线编织,用大红色、白色和黑色线来挑花。其开襟是在左肩上和左腋下,均用纽扣来连合,因此在款式上与当时一般的前胸开襟相区别,极具新意。右手边则安排了一只贴袋,袋上装饰有钩上去的花朵,与左肩呈对角线相互呼应达到平衡。领窝之下则安排了一排钩上去的各种色彩的小梅花[186]。冯秋萍还邀请她的女儿冯秀莲为此款新装作模特,母女齐上阵,时尚同时更显温馨。(www.xing528.com)

3.毛绒刺绣法

就是“在已结成的绒线衣服上,加绣各种花朵、小动物等,譬如像小狗、小猫、蝴蝶、小鸭、小鸡、玫瑰花、梅花、兰花,以及小星星、明月、山水、小舟等,只要有图样,都可以绣在衣服上的[187]”。用这些装饰性的花样与图案“使一件原本款式平淡、直观单调的毛线织物顿时焕然生色,风情独具[188]”,以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此编结法一般是在衣服的局部使用,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所用工具是一种专门的毛线刺绣针——“一寸多长,针孔很大,比平常针粗些”。冯秋萍将其分成“平针绒线衫上绣花”“毛线衫上绕花绣”和“钩针立体绣”三大类。第一类是“用缝针从一针中穿出,列上一行辫子股中穿进拉出;回在原针中,至旁边或上一针中,然后按所选图面(花样)继续穿绣[189]”,代表作有小象弹钢琴、小鹿等。第二类是先将花样按照需要的大小用虚点描在一张薄纸上,把纸别在要刺绣的地方,然后再绣花瓣、叶子和花梗,代表作有菱形绕花、小女孩等。第三类是用钩针钩出立体部分,再将其缝贴在毛衣上,然后再用绕花绣法补充某些细节,代表作有立体绣熊猫。

(二)长于总结的理论家

冯秋萍的编结实践十分全面,棒针、钩针、刺绣无所不能。同时她的文笔也不错,能够饶有兴趣地将这些技术和盘托出,启蒙广大受众。她不仅为《大公报》妇女特刊、《申报》妇女周刊等报纸杂志撰写文章,更著有大量绒线书籍。她的著述可分为两类:第一是技法总结类——如将绒线刺绣的方法总结为飞形刺绣法、回针刺绣法、纽粒刺绣法等十几种方法,将绒线编织的针法总结为底针、短针、长针、交叉针、萝卜丝针等几十种针法等。第二是培养兴趣和点评时尚类——冯氏的文笔一如其编织技艺般优美娴熟,而且观点甚独到。如“既可增加生产又可免除无谓消遣[190]”,指出了编织毛衣作为一种现代女红的特点和优点,培养了初学者的兴趣;“经济为经,美丽为纬”,指出毛线衣的美与节省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原子时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学的摇篮里孕育出更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的一切亦跟从着时代[191]”。指出了毛线衣也应当遵从流行,与时俱进的思想,这是织毛衣织出了新高度。

冯秋萍共撰写出版了《秋萍绒线编结法》《秋萍毛线刺绣编结法》《绒线棒针花式编结法》《绒线编结常识》《冯秋萍绒线编织新作》与《冯秋萍绒线钩针编结法》等三十余部关于绒线编织的著作和文章。她的第一本著作《秋萍毛绒刺绣编织法》出版于1936年12月,将她设计的花型与款式、使用工具、材料、方法和步骤公布于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8年又出版了《秋萍绒线编结法》,她在民国时期设计的不少经典之作都发表在这本书上(图3-8)。这时她的《秋萍绒线刺绣编结法》已经出到了第19册,呢绒业同业公会会长、“恒源祥”的老板沈莱舟为其作序,用尽“执我绒线业编结界之牛耳”“编结界不可多得之奇才”[192]等溢美之词。

图3-8 《秋萍绒线编结法》封面义申泰绒线号1948年版

(三)言传身教的教育家

冯秋萍一生立志于普及绒线编结技术,是一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家。她不仅在妇女协会、工人文化宫与工人俱乐部等处教编结法,还在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福安公司、恒源祥绒线号与义生泰绒线号进行公开教导[193]。除此之外,冯秋萍还致力于绒线服装的传播,组织了良友编结社,专办编织品的推销出口。更与编结学校的学员们在霞飞路国泰时装公司绸缎部,举办了一场春季绒线时装展览大会[194]。除此之外,她还通过广播与办学等方式进行绒线编结的传授与教学。

1.通过广播进行传授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冯秀萍即在行业内外声誉渐隆,并常被邀请至绒线行与广播电台讲解和传播绒线编织技术。这种做法在当时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绒线促销的性质,同时对绒线技术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一定作用。据记载,冯秀萍当时“每天下午二点到五点,在义生泰教授绒线编织法外,又于每日上午十二时半至一点三刻,在元昌广播电台播音[195]”。1946年时,又在“新运电台于下午一时二十分至二时及复青电台上午十一时二十分至十二时,举行空中教授编织法[196]”。1947年,民声与九九电台也为冯秋萍的工作提供了平台[197]。1949年,冯秋萍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妇女知识讲座,次年在上海联合电台教授编结[198]。

2.通过办学进行传授

由于绒线编结的逐渐普及,各大绒线商号都有意识地通过“聘专门人才,担任指导[199]”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但是,并非所有的编结者们都有为人师表的状态,而多是“修养缺乏,经验不足”之人。针对这样的现状,冯秋萍明确指出编结指导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要有相当的修养,性情和蔼,学识丰富,经验充足,手法敏捷,对于人家来讨教,要不厌求详的共同研究,忠实诚意的指示答复”。而后她在上海市辣婓德路马浪路西玉振里20号创办了“秋萍编结学校”,这是一所以传播编织技艺为内容、以“灌输及增长妇女编结知识技能”为宗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短训班。且拥有“(一)本校历史悠久,毕业学员多半由本校介绍服务职业;(二)入学预先报名不限年龄,须经本校认为合格;(三)凡本校毕业生有学程未完或新编花样继续来学者不取学费;(四)编织绒线科材料均有本校供给,成绩优良者另给奖学金”等优势,又有编结宗师级人物亲任教授,于是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女性入学受教,先后培养了几十届毕业生。经过培训后,一大批“小姐和奶奶们”获取了这种现代女红的技艺,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并服务于“各大公司及绒线商店,或个别教授编结技术”,将冯氏的编织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冯氏也被誉为了“编织导师”,显示了她在当时编结业的地位。

冯秋萍积极倡导的编织技艺是一种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女红。她个人的艺术造诣提升了当时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的绒线编织水平。当时上海滩有鲍国芳、金曼南、朱蕊芳等一批绒线编织的高人,但冯秋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赞誉为“巧夺天工”的“编结界不可多得之奇才”,成为绒线编结领域的“宗师”级人物。她的贡献之一是创造了无数新花样并被广为传播,珍珠花、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牵牛花等新颖的花型均为其所创。贡献之二是发掘了编织工具的新用法,她将单头棒针、双头棒针、钩针与刺绣针综合运用,用拉针法将平针结成一个个凹进的蜂巢般的圆形,形成了美妙的肌理。正是对于工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她创作了野菊花、麦浪花、金奖杯等一个个新颖美观的经典花型,成为后人进行绒线编织的楷模。贡献之三是拓展了绒线编结的领域,由原本用于保暖的内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纯粹的“舶来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种,由服装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饰物,更创造了众多绒线时装,甚至还在日用家纺领域做出了成功的尝试。表面上看,冯秋萍贡献的是技艺,实际上,技艺的革新恰恰意味着思想的革新,有关服装自由、创新、实用等新意识形态就在服装技艺的传播中不知不觉地普及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