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款式由外轮廓造型与内部造型所构成。古人专情于穿宽袍大袖,很少在服装款式上下功夫。到了近代,“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所以第一要依着身子的长短大小去剪裁,样式为衣的装饰上最重要的条件[333]”,人们开始有了对修身合体的“窄衣”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装款式的审美意识。
(一)外部轮廓
近代服装外部轮廓的基本造型是X型。其主要特点是服装腰围收缩,腰围与胸围、臀围在裁剪结构与着装效果中均有明显的宽窄差异。正常人体的腰与胸、臀之间通常有一定的差值,因此人体的自然形态多呈现为腰部贴体的X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代表西方窄衣文化的服装基本廓型便是X型,它是最符合且最能展现同为X形态的人体美的服装,所以方雪鸪认为使服装具有强烈的美感的“最要点,还是在怎样能把体态美充分的衬显出来而使装饰的美和体态的美相吻合……单独在装束美或者奇特上设想,结果所给予我们的美感,当然是十分的淡薄[334]”。李寓一提出,“曲线意味愈多,愈能表现女子的美点[335]”。罗扬也提出,“曲线式常能比身体贴,无臃肿之弊……能充分表现‘体格美’也[336]”,这里所说的曲线式便是X型轮廓所呈现出的人体侧面的自然美形态。当时的设计师常常提倡在连衣裙或大衣的腰部系上腰带,“使衣服能服帖[337]”,使服装呈现X型轮廓,如此“格外的能够现出婀娜动人的姿态来[338]”。旗袍在近代的改良思路便是不断向X型靠拢,从最初的“严冷方正[339]”变成了最后为众人所追捧的玲珑曲线,就是说“我国旗袍的妙处,就妙在它的特别长度,将全身紧紧裹住,呈露出曲线之美[340]”。
同时,近代服装轮廓也有以X型为基础的其他扩展廓型,如H型、T型、A型等。H型服装的特点是服装的腰部、肩部、臀部等在着装效果中宽窄基本保持一致。“昔日之珠光宝气的锦绣衣裳,今已日渐淘汰,代之而兴起的就是极其单纯的直线式和曲线式……直线式亦皆贴身……”此时出现的这种“巴黎妇女服装之趋势”[341],实际上是在文艺复兴后所确定的X型的基础上,出于审美、求新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合体性X型是近代所倡导的H型服装(即直线型服装)之美的基础,是划分近代H型轮廓服装与古代加大版的H型宽袍的关键。近代人指出,“人体是有曲线美的……制服虽则不是表示曲线美的衣服,但因其裁剪与缝制,比较适合于人身段体材,所以自然而然也显其适观的形式了[342]”,即以合体为前提,倡导H型服装美学。叶浅予1930年所绘制的八套“新秋之装束”中有五套均为H型廓型,如旗袍搭配直筒外套的便装,宽松适体衬衫或T恤搭配直身短裙的运动装等[343]。同时近代设计师提倡在X型的基础上,对服装的肩部或靠近肩部的袖山部位做了夸张的细节设计,如有人提出,“衣服的制成除了贴合体线,还须有若干技术上的夸大。譬如肩和袖打成一片,而利用较硬性的滚边来挺直肩头,使成为方正豪爽的上部[344]”,贴体的衣身和略微夸张的方形肩头所塑造的便是T型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妇人画报》上“两袖加大,松散,再收束之[345]”的修身长裙,以及袖头抽褶、袖口不收缩的“袒臂式外套[346]”;《玲珑》杂志上“两袖在肩头,打裥使其绉而松起,下段则狭而缩小[347]”的短外套,以及“肩幅的扩大,使肩部的美线十足表现于外[348]”的服装及评论,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以X型为基础的T型轮廓服装美学。A型的主要特点则是服装的下摆外扩,典型就是女学生装中的A型短裙,腰身合体,下摆外扩,姿态活泼。此外还有斗篷(又名披风),当然此斗篷已非林黛玉等一干姐妹在雪中吟诗作对时所披的彼斗篷,此斗篷是“近日沪上时髦妓女”们所喜爱的洋斗篷,尤喜以艳色花缎或绉纱为面,洋灰鼠或洋狐肷等为里[349]”。且人们在穿着这些大A型服装时常常以修身合体的X型服装打底,并非像过去一样刻意以离体的大廓型隐藏人体曲线。当时的报纸杂志上还有“最新皮领斗篷[350]”“自制小斗篷[351]”“礼服上加披风[352]”等相关图文,均向人们展现和宣扬新式的A型服装美学(图2-5)。
图2-5 斗篷新设计 《时报图画周刊》1922年第85期
(二)内部造型(www.xing528.com)
在近代服装的内部造型上,近代国人强调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的审美价值。
首先,“在衣的装饰上最占重要的是‘线’[353]”。线既是服装造型的重要元素,也可以通过它来组织种种视错效果,掩饰缺陷或展现美好。有人分别阐述了“水平的横线”“直线”“斜的装饰”“V型线(三角形)”“直的中心线”“狭的中心线”等线条在服装内部造型的运用,提出了诸多美的形式原理。在讲到横线时,文中指出,“在衣服上使用横线,谁也知道会使到人的体长比平时高,但能较成功地使用横线的效果的却很少。因为横线虽可使身长增加,若使用不得当的时候,会使人们的视线自上而下地看着许多复叠的横线,而觉得穿这样衣服的女人身体特别修长。但不规则的横线,尤以与布的色彩相反颜色的横线,却能使人的视线横视,因而穿着这样衣服的女人的身体,也觉得比较矮而大”[354],即针对服装者的体形,从正反两方面分别说明横线在服装中的美化及丑化效果,强调了服装线条的合理应用对于塑造美的形象的作用。在讲到V型线时,文中提出V型线“比之单一的斜线更能减少身体的阔度而见得腰长与苗条……在衣服的边上用三角形的饰角能使身体更为优雅。在衣服的边上缘以三角形的装饰,或在衿与长短不整的裙上加上V型线,也是适合于矮小的妇人的③”,这和雷圭元的观点完全一致,他说,“三角形如用得得当可以使身体格外苗条,三角形线多半用作胸口或腰以下,裙以上的地方,尤其是在矮小的或肥胖的人身上安置得法,效果甚好[355]”,两者均讲解了“线”的用法与美感。
图2-6 寝衣新设计《妇人画报》1933年第48期
其次,“点之作用甚为微妙”,比如“倘线过长或过板的时候,在起点或中间加上几个点,顿觉轻松起来”;而“衣服上之点的使命,往往属于纽扣[356]”。所以近代服装中纽扣的样式与材质丰富多样,“揿扣”“磁扣”“金字扣”“黑铁扣”“电光扣”“花木扣”[357]等各种扣子都展现出了审美与实用兼备的特性,“袖口以四粒排纽扣紧”的上衣[358]、腰下装有“六个灰色的纽头”的长裤[359]“胸前一排白色的扣子[360]”的套装等均以“点”作为重点视觉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另外还有“加在衣领上的缀花[361]”“胸前的花结[362]”“白领结[363]”等,同样向人们展现和传播着“点”的美(图2-6)。
最后,“全身衣服即一大面积,但面积之与面积,必须要有一定比例存乎其间,然后可以各显其美,所以全身面积太大块的时候,可以胸前颈后或袖口腰围之际,略加小片或口袋之类以破寂寞[364]”,在这样的观点倡导下,近代国人突破了过去较少关注口袋等部件装饰效果的设计理念,以及过去常将口袋隐藏于里襟之中的做法,而在中山装等新样式中强化了口袋的设计,尤其是中山装胸前与腰间的四个口袋突出地反映了“面”的造型观。此外,还有插袋“不在腰旁,改装在前身”的旗袍[365]、带有“用白色丝绒做成宽大的翻领”的大衣[366]等,均引导着人们关注“面”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