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平测量方法
中平测量一般是以两相邻水准点为一个测段,即从一个水准点开始,采用中视法(亦称视线高法)逐个测定各中桩的地面高程,必要时再设立转点,直至符合于下一个水准点。在一个测站中若有转点,应先按水准测量方法观测水准点与转点、转点与转点间的高差,视线长度应不超过150m,读至mm;然后再按中视法观测各中桩,视线长度可适当放长,读至cm,尺要紧靠中桩并立于地面。中平测量只进行单程观测。
中视法:先后视已知点(或转点)并计算视线高程,再前视(常称中视)各中桩点(亦称中间点),则视线高程减去中视读数即为中间点的高程。测定中桩地面高程的误差不许超过±10cm。中视法速度快,但精度低。
图11-21 中平测量
如图11-21所示,将水准仪置于适宜处Ⅰ,后视水准点BM1,前视转点ZD1,将读数记入至表11-5中的后视、前视栏内。然后观测BM1与ZD1间的中间点K0+000至+080,将各读数记录至中视栏内。再把仪器迁至合适处Ⅱ,后视转点ZD1,前视转点ZD2,然后中视K0+100~+180各点,并将读数分别记入相应栏内。按上述方法继续向前测量,直至符合于下一个水准点BM2。
一测段观测结束,要计算测段的高差闭合差fh,其限差为
若fh≤fh容,不进行平差计算,而是以测站后视点的视线高程计算转点、中视点的高程,即
表11-5 中平测量记录
2.跨沟谷测量
当线路经过沟谷时,通常将沟内、沟外分开,沟内采用支水准路线及中视法观测,沟外采用附合水准测量路线及中视法观测。
如图11-22所示,当测至沟谷边缘时,在Ⅰ处置站,同时设定两个转点ZDA、ZD16,并以转点ZD15为后视观测,然后将沟内、沟外分开测量。沟内将仪器迁至Ⅱ站,设置转点ZDB,并以ZDA为后视,观测ZDB及Ⅱ站内各中桩;再将仪器迁至Ⅲ站,后视ZDB,观测沟底各中桩;如此,将沟内各中桩测定完毕。沟外将仪器迁至Ⅳ站,并使其前后视距差与Ⅰ站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l1-l2=l4-l3),以转点ZD16为后视,继续向前测量。
图11-22 跨沟谷测量
这种测量方法可使沟内的测量不会影响到整个水准测段的闭合,但沟内测量是支线形式,缺少检核条件,工作时应特别注意,且沟内记录也要单列。(www.xing528.com)
3.纵断面图的绘制
纵断面图是沿线路中线方向绘制的反映地面起伏变化和纵坡设计的线状图。它表示出各路段纵坡的大小和中线位置的填挖尺寸,是道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文件资料。
(1)绘制内容。如图11-23所示,图的上半部从左至右有两条贯穿全图的线。一条是折线,即中线的实际地面线,它是以里程为横坐标、高程为纵坐标根据中桩地面高程绘制的。里程比例尺为1∶1000~1∶5000,高程比例尺一般较里程比例尺放大10倍,即为1∶100~1∶500。另一条粗线是包含竖曲线在内的纵坡设计线。此外,图上还有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桥涵的类型、孔径、跨数、长度、里程桩号和设计水位,竖曲线的示意图及其曲线元素,公路、铁路交叉点的位置、里程及其说明等。
图的下半部分包含有关测量和纵坡设计的资料,主要内容如下。
1)直线和曲线。按里程表明线路的直线、曲线部分。曲线段用折线表示:上凸为右转、下凸为左转,同时注明交点编号、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等。在不设曲线的交点位置,用锐角折线表示。
2)里程。按里程比例尺标注百米桩和公里桩。
3)地面高程。根据中平测量成果填写相应里程桩的地面高程。
4)设计高程。根据设计纵坡和相应平距推算出的里程桩设计高程。
5)坡度。从左至右上斜的直线表示上坡(正坡),下斜的为下坡(负坡),水平的为平坡;斜线或水平线上的数字表示坡度的百分数,下面的数字表示坡长(平距)。
图11-23 纵断面图
6)土壤地质。注明路段的地质情况。
(2)绘制步骤。绘制纵断面图的步骤如下。
1)按选定的里程、高程比例尺制表,填写里程、地面高程、直线与曲线、土壤地质说明等资料。
2)绘制地面线。先选定纵坐标的起始高程(一般为5的整倍数),使绘制的地面线位于图上适当位置;然后依据中桩的里程和高程,在图上按纵、横比例尺依次绘出各中桩点的位置,再用直线连接相邻各点,即可绘出地面线。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若纵向受到图幅限制时,可在适当地段变更图上高程的起始位置,此时地面线将构成台阶形式,接图时要以高程数据为准接图。
3)根据纵坡设计,推算各中桩的设计高程。
4)计算各中桩的填挖高度,其值为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差,挖为正号、填为负号。
5)在图上注记有关信息,如水准点、桥涵、竖曲线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