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长过程的驱动力与动力学过程

生长过程的驱动力与动力学过程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应力来源于室温下锡和铜反应生成Cu6Sn5金属间化合物,反应提供了晶须自生长的持续驱动力。晶须生长是一个同时发生应力产生和应力松驰的动力学过程。图7-15 引线框架表面锡晶须的截面示意图式中负号表示应力为压应力。依据Darken机理,如果允许体积膨胀,将不会产生应力,否则,就会有应力产生。因此,锡晶须生长由应力而引起,同时锡晶须也是应力松驰的中心。室温反应和IMC的生长,保证了压应力的产生,并维持了锡晶须的自生长。

生长过程的驱动力与动力学过程

晶须生长(或表面隆丘)是在它们生长过程中基体材料中的压应力释放的结果。众所周知,实验上观察到的晶须,是从底部而非从顶部生长,这可以从锡晶须生长时顶部形貌不变推断得出。同时,当弯折锡晶须生长时,弯折晶须的底部长大而弯折上部不生长,所以生长的锡晶须是由压应力挤压出来。

压应力可以是机械、热或者化学应力。但是机械和热应力在数量级上是有限的,它们不能保证晶须的长时间持续生长。化学应力对于锡晶须自生长是最重要的,但并非显而易见。化学应力来源于室温下锡和铜反应生成Cu6Sn5金属间化合物(IMC),反应提供了晶须自生长的持续驱动力。

晶须生长是一个同时发生应力产生和应力松驰的动力学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应力产生和应力松驰两者。应力的产生,是由于铜原子向锡内进行填隙式扩散并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MC),从而在锡内产生压应力。当引线框架的铜原子向表面扩散并生成晶界IMC时,IMC长大造成的体积变化对晶界两边的晶粒造成了压应力。在图7-15中,假设在锡镀层中某一固定体积V内包含IMC沉淀相,由于铜原子向此体积内扩散,并和锡反应而生成IMC,所产生的应力可以表示为

978-7-111-37218-9-Chapter07-36.jpg

式中σ——产生的应力;

B——体模量;

Q——一个铜原子在Cu6Sn5分子中所占的体积(为简单起见,式中忽略了锡原子自身在反应前后的摩尔体积变化)。

978-7-111-37218-9-Chapter07-37.jpg

图7-15 引线框架表面锡晶须的截面示意图

式中负号表示应力为压应力。一般说来,在某一固定体积内增加一个原子的体积,如果体积不能扩展则就产生压应力。当越来越多的铜原子(n个铜原子)扩散到体积V中生成Cu6Sn5时,式中表示的应力将增加,式中的Q增大到nQ

在扩散过程中,例如,典型的Kirkendall效应,在一个体扩散偶(A物质和B物质的界面附近,A与B可以相互扩散至对方体内)中,考察A原子和B原子的互扩散过程,但A原子的扩散流量与B原子的反方向扩散流量并不相同。假设A向B内扩散流量大于B向A的扩散流量,进入B中的A原子多于扩散出去的B原子,B内将产生压应力。但是,Darken对互扩散的分析认为A或B都不会产生应力,然而Darken有一个关键的假设,即样品任何位置的空位浓度都平衡。为达到空位平衡,必须假设在A物质和B物质中,必要时可以产生或减少晶格位置。假如B物质中可以增加晶格位置来容纳进入的A原子,就不会产生应力。如果晶格位置产生和消失的机理是基于位错攀移理论,增加大量的晶格位置就意味着晶格平面的增加,进而意味着晶格平面也可以移动。如果在样品中嵌入示踪原子,则示踪原子也将同时移动,由Darken的分析得到了示踪原子运动的方程。但是,必须考虑到在某些情况下,体扩散偶互扩散时样品固体内的空位,并非处处平衡,经常可以发现有过剩的空位,这样就会生成Kirkendall空洞。(www.xing528.com)

表面钎料的固定体积V内(见图7-15),吸收扩散来的铜原子后,增加了原子体积,就必须在固体体积内增加晶格位置。依据Darken机理,如果允许体积膨胀,将不会产生应力,否则,就会有应力产生。后面的章节将讨论锡表面的氧化,从而解释为何体积不能发生变化,而只能产生应力。

锡铜反应发生在室温,因此只要存在自由的或未反应的锡和铜,反应就会进行。锡层的应力也就随之产生,但应力不会持续积累而必须得到松弛:或者是体积V内附加的晶面能够移出,或者是大量锡原子从体积V中扩散到无应力区域。

锡的熔点是232℃(449°F),室温对于锡来说,也已经是相当高的同比相对温度(温度与熔点之比,用绝对温标表示)。因此,室温下锡在晶界处的自扩散已经非常快,室温下锡由化学反应产生的压应力,可以借助于晶界自扩散使原子重新排布而获得松驰。这种松弛通过垂直于应力的锡原子层的迁移来实现,这些锡原子沿晶界扩散至无应力的锡晶须根部,从而将锡晶须挤高。因此,锡晶须生长由应力而引起,同时锡晶须也是应力松驰的中心。室温反应和IMC的生长,保证了压应力的产生,并维持了锡晶须的自生长。

但是,压应力是晶须生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旦产生应力就必然发生应力松驰过程。同时,这也与锡氧化层表面状况有关。

在高真空情况下,处于压应力的铝表面不会出现表面隆起的小丘,只有当铝表面有氧化层时,小丘才会在铝表面生长。铝表面氧化层一般起着保护作用,没有表面氧化层,自由铝表面是很好的空位源和空位阱。根据Nababrro-Herring晶格蠕变模型,或Coble晶界蠕变模型,压应力可以在铝的整个表面得以均匀地松弛。在这些模型中(见图7-16),每个晶粒的应力松驰是通过铝原子自扩散至晶粒的自由表面而完成。因此,自由表面作为有效的空位源和空位阱,应力会在整个铝膜表面均匀松驰,所有的晶粒只是稍微长厚,而不会出现局部的隆丘和晶须。

978-7-111-37218-9-Chapter07-38.jpg

图7-16 Nabarro-Herring应力松弛模型

晶粒内的应力通过原子扩散向晶粒自由表面释放,表面是很好的空位源和空位阱,晶须或小丘只是在表面局部生长。而产生局部生长,表面就一定存在氧化层,并且氧化层必须是具有保护作用的氧化层,这样才能有效阻止所有的空位源和空位阱。而且,保护性氧化层的存在,也意味着它能够起着牵制铝(或锡)晶格平面的迁移的作用。这样,在先前假设的体积V中,就无法通过晶面迁移来松驰应力。而经典的体互扩散偶模型中不存在应力,因为假设空位局部平衡,在互扩散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晶面迁移来松驰应力。只有那些表面生成保护型氧化层的金属,例如,铝或锡,隆丘或晶须才会出现。金属处于薄膜或薄层状态时,氧化层更容易牵制晶面迁移。同时,当表面氧化层很厚时,很显然它能够有效阻挡任何隆丘和晶须的生长,因为小丘或晶须无法穿透很厚的氧化层。因此,晶须生长的第二个必须的条件是,钝化的氧化层不能太厚,并且表面存在可以穿透的薄弱点,在这些位置出现晶须生长以松弛应力。

由于晶须生长是局部的,只出现在表面特定的点,因此需要研究为什么这些点上晶须生长是均匀的,为什么氧化层在这些局部点会被轻易穿透而出现晶须形核和长大。直观感觉这些位置的锡晶粒或微观组织应该与其周边的晶粒不同。换言之,这些点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不连续性而使该点的氧化层容易破裂。例如,假设锡镀层晶粒形成(001)结构,该结构的晶粒周边存在有不同晶向的晶粒,就属于结构不连续。当晶粒处于压应力时就形成晶须核,表层氧化物的张应力又会使表面氧化层,在沿该晶粒与周边晶粒的晶界处断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