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Lindenberger(1993)首次将数学形态学理论应用于点云数据的滤波中。其主要思想是:首先选取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窗口,利用这个窗口在所有的数据区域内移动,运用数学形态运算计算出该窗口内的高程最低的激光脚点。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高程阈值,对位于窗口中的激光脚点进行判断。如果这个窗口内的激光脚点的高程在设定的高程阈值内,则将其划分为地面点。如果激光脚点不在阈值范围内,则将其判定为地物点。判别完这个窗口的数据后,继续移动窗口,当所有数据被完全遍历,结束运算。Weidner 在1995 年研究出了一种针对点云数据灰度值的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Kilian 等人在利用开运算滤掉非地面点时,根据窗口尺寸大小赋给地面点一定的权值,然后进行滤波运算(周晓明,2011)。
数学形态法是一种基于固定窗口区域的滤波算法,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局部区域开始逐步扩展到整个数据区域的滤波方法。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有:腐蚀、膨胀、开运算和闭运算。在LiDAR 点云数据获取规则化DSM 的过程中,对其做如下定义:
式(11-1)和式(11-2)中,f 是规则化DSM;g 为结构元素即窗口,可定义为矩形或圆盘形的结构元素;Z(i,j)为腐蚀或膨胀运算后得到规则DSM 的第i 行、第j 列的高程值;w 为结构元素的窗口;Z(s,t)为原始规则化DSM 的第s 行、第t 列的高程值。
在完成腐蚀和膨胀运算后,然后利用开运算和闭运算对点云数据进行处理:
开运算首先进行腐蚀运算,将比结构元素g 尺寸小的点云数据(如树木点等)从点云数据中移除,然后进行膨胀运算来恢复被腐蚀掉的大型地物(如人工建筑物)的边界。当选定的窗口固定时,不能够将所有大小不一的非地面点滤除。当窗口过小时,只会把较小的地物的激光脚点(如汽车、树木等)滤除,但是较大的地物的激光脚点(如城区建筑物等)则会被保留下来。所以一般情况下利用多尺度的滤波窗口进行迭代运算,在迭代运算过程中不断增大滤波窗口,以去除不同尺寸的地物。
在进行迭代运算时,滤波窗口gk按指数形式增长:gk=2bk+1,其中k=1,2,…,M,为迭代次数,设定b 为初始窗口尺寸大小。为了确保区域内地物被全部剔除,在进行最后一次迭代时,窗口大小必须大于数据区域的最大建筑物的尺寸。在迭代过程中设置高差阈值d hT,K,用以保留地形细节。(www.xing528.com)
式中,c 为DSM 格网间距;d h0和d h max分别为最小和最大的高差阈值;s 为地形坡度参数。当DSM 格网点的开运算前后的高程值之差小于本次迭代的高程阈值时,该点被认定为地面点。反之,该激光脚点为非地面点(沈晶等,2011)。
在利用数学形态算法进行滤波时,需要对原始的离散点云数据进行内插,成为规则的格网。这样会使许多重要的地形信息丢失,虽然提高了数据滤波的速率,但是会造成滤波精度降低,重要信息缺失,对后续数据处理和产品的精度造成影响。
2. 数学形态学的优缺点与发展
数学形态学方法利用数学中的集合理论来研究点云数据,把数据中的地物看作一个集合。定义于集合X 和集合B 中,其中集合X 是研究数据的集合(即点云数据),集合B 称为结构元素,它的基本运算就是在这两个集合之间展开的。结构元素是数学形态学的核心,利用结构元素可以对整体数据进行滤波,它可以根据数据区域中地物的大小进行调节,以保证所有的地物都被滤除(Zhang et al.,2003)。
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具有非常完善的数学原理,而且算法流程简单,易于操作。由于采用一定的窗口来对整个数据区域进行遍历,导致滤波效果受所选择的滤波窗口尺寸大小影响很大。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采用了规则格网对数据进行组织,使得该算法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测区不能够获取较好的效果,故滤波窗口大小的选择决定了该算法的滤波效果。当滤波窗口尺寸较小时,滤波之后能够获取绝大部分的地面点,对于地物点只能够滤除较小的地物点(如汽车、电线杆等),而那些尺寸较大的建筑物上的激光脚点则被保留下来,使滤波效果很差;反之,如果滤波窗口尺寸很大,则会滤除很多地形特征,使得滤波后的地表地形太过平滑。理想情况是:滤波窗口的尺寸不仅要满足能够滤除所有的地物点的条件,还要保证所有的地形特征都能够完全保留下来。显然,这种滤波窗口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滤波窗口选择问题上,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2003 年,Keqi Zhang等人(2003)提出了基于多尺度的数学形态学滤波方法。首先将数据规则格网化,然后确定一个合理尺寸的原始滤波窗口,依据设定的高差阈值进行开运算,依据研究区中的地形变化以及地物尺寸和分布情况,逐渐增大滤波窗口的大小和对应的高差阈值,当滤波窗口的尺寸大于研究区内的最大的建筑物尺寸时,滤波结束,完成计算。
在国内一些学者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改进算法。梁欣廉等(2008)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区域的自适应形态学滤波方法。罗伊萍等(2009)对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具有一定自适应性的多尺度数学形态学滤波算法。该方法首先将点云数据构建TIN,获得测区的地形特征,然后根据测区地形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地形坡度参数,把该参数应用于算法中高差阈值的计算。近两年,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算法,例如隋立春等(2010)将“带宽”引入形态学算法,将其作为参数和约束条件用于滤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