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易溶于水而得到纺丝原液,所以生产中均以水为溶剂。
制备聚乙烯醇纺丝原液的工艺流程如下:
(一)水洗和脱水
水洗的目的是:
(1)降低聚乙烯醇料中夹带的醋酸钠量,使之小于0.2%,否则将在纺丝后处理过程中使丝条呈碱性而易着色变黄。
(2)除去原料中相对分子质量过低的聚乙烯醇,借以改善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多分散性。
(3)使聚乙烯醇发生适度的膨化,从而有利于溶解。
水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是水洗温度、水洗时间和洗涤水量。在网式水洗机上,主要借助于调节洗涤水温以控制水洗后聚乙烯醇中的醋酸钠含量;在槽网结合式水洗机组上,则以调节洗涤水量为主。水洗温度一般不超过30~40℃,耗水量约为10t/t(PVA)。一般生产中水洗时间是不变的。
聚乙烯醇水洗后需经挤压脱水,以保证水洗后的精聚乙烯醇不仅含有合格的醋酸钠量,还具有稳定的含水率。用以控制精聚乙烯醇含水量的指标是含水率或压榨率。
或者:
生产工艺规定精聚乙烯醇的含水率应控制在60%~65%之间,相应压榨率约为170%。如果原料聚乙烯醇的膨化度大(如-200%),或水温过高(如-45℃),都将使洗后聚乙烯醇的脱水过程发生困难。
(二)溶解
水洗后的聚乙烯醇颗粒料经中间贮存和称量分配后,即被送往溶解机,用热水使之溶解。对于湿法纺丝用的原液,配成浓度14%~18%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若为干法纺丝用原液,则配成浓度30%~40%的溶液。必要的情况下,在聚乙烯醇溶解的同时可添加少量添加剂(如消光剂、有色料、硼酸等),以满足生产消光纤维、有色纤维和具有特殊性能纤维的需要。
聚乙烯醇很容易在水中(-60℃)溶解,它在水中溶解时所产生的热效应随溶解温度而变化。在低温水中溶解时,是放热过程(△H30),在较高温水中溶解时,又转变为吸热过程(△H-0),变化的转折点发生在57~60℃。其热效应(△H)为:
△HT=△HTg-1.05(Tg-T)(www.xing528.com)
式中:△HT为在温度(T)水中溶解的热效应;△HTg为在玻璃化温度下溶解时的热效应;Tg=82℃,△HTg=26.2kJ/kg。
实际生产中聚乙烯醇的溶解在95~98℃下进行,按上式计算时得到的热效应(△H)为39.8~42.9kJ/kg。
溶解过程中控制的参数有:
(1)添加水温度:添加水温一般可与溶解温度一致,这样可以使溶解机的操作时间缩短。但当溶解机采用真空吸入式进料时,由于加水操作是在聚乙烯醇加入之前,水温太高会导致吸入聚乙烯醇时出现急剧沸腾,影响投料操作的正常进行。所以生产中添加水的温度应使在投料真空度下不使水发生沸腾。如当投料真空度为53.32kPa时,水温应小于80℃。
(2)添加水量:主要取决于投料量、所配原液浓度和精聚乙烯醇的含水率。
式中:A为每批投入溶解机的精PVA量(kg);B为开始升温时所用直接蒸汽量(kg);C为考虑各种波动因素后列入的系数;D为加入添加剂带入的水量(kg)。
(3)溶解温度:提高溶解温度可使溶解速度加快,所以常压下一般在95~98℃下进行溶解。
(4)溶解时间:包括加水、投料、升温、调整黏度以及溶液输送等溶解过程所需各步骤时间的总和。它取决于聚乙烯醇的物理状态、溶液浓度和溶解设备的构造。聚乙烯醇颗粒越小,溶胀得越充分,溶解就越快;溶液浓度越高,溶解时间就越长;溶解设备的搅拌效果越好,并附有溶液研磨器,则溶解时间就缩短。一般溶解时间在2~8h。
(5)原液浓度:这是溶解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参数。当所用聚乙烯醇原料的平均聚合度一定时,在一定温度和操作条件下所得的黏度稳定,就表示原液的浓度稳定,因此可通过控制原液黏度及时地调节原液的浓度。
在生产条件下,对于平均聚合度(Dp)为1750±50的聚乙烯醇,配成浓度为15%的水溶液后,在专用黏度计上测得的黏度(落球黏度)为135s;浓度为16%的水溶液黏度为180s。
(三)原液的纺前准备
从溶解机中得到的纺丝原液,还不能用于纺丝成型,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纺前准备过程,其中包括混合、过滤和脱泡等,以除去机械杂质及气泡,减少批间差异。
混合可以在一个大容器中进行;过滤一般采用板框式压滤机;脱泡目前仍以静止的间歇式脱泡为主,借以防止液面表层蒸发过快而结皮。
原液的纺前准备必须在严格的保温条件下进行(保持96~98℃)。因随着纺丝原液温度的降低,其稳定性明显下降,表现为局部形成冻胶,使纺丝原液的可纺性下降,并影响所得纤维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