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洛可可风格,是指18世纪欧洲范围内所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是法文“岩石”和“贝壳”构成的复合词(Rocalleur),意指这种风格是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也有翻译为“人工岩窟”或“贝壳”的,用来解释洛可可艺术善用卷曲的线条,或者解释为受到中国园林和工艺美术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风格,它对中国特别是清代服装也影响巨大。
与17世纪巴洛克风格对服装的影响一样,洛可可风格同样在18世纪的服装上。与前者不同的是,洛可可风格横贯东西,比巴洛克风格有着更大的文化涵盖面,因而也就愈益使其在服装风格化时代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另外由于洛可可风格对各艺术门类普遍存在影响,也使得18世纪的服装表现出空前的新局面。
17世纪末~18世纪,东方的中国服装面料、款式、纹样曾给西方服装界带进一股清新的风,影响范围和速度相当惊人。公元1700年中国工艺美术品商在巴黎所举办的一次商品展览会上,法国贵族豪富趋之若鹜。法国1685年派到中国的传教士(耶稣会士)白晋在1697年出版的《中国现状》一书中介绍了中国服装并大加赞扬,使皇室贵族以穿中国服装为荣。史载1667年某一盛典中,路易十四全身着中国装束,使全体出席者为之一惊。1699年布尔哥格公爵夫人召请当时返法的传教士李明(1687年来华,1692年返法),他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博得在场观众热烈的喝彩。转一年,王弟在马德里举办中国服装化装舞会,会后还有一场以《中国国王》为名的戏剧。蓬巴杜夫人也曾穿用饰有中国花鸟的绸裙。法国宫廷还在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举行了中国式的庆祝盛典,一时,中国趣味不仅吸引了上层社会,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法国社交界。如开办中国式旅店,里面的服务人员着中国服装;游乐场所点中国花灯,放中国烟花,演中国皮影戏,并设中国秋千等,招待人员以中国服装作为主要装束。看起来,17世纪末~18世纪,中国以及东南亚的服装风格强烈冲击着西欧,确实掀起一股“中国热”“东方热”。西欧著名的拜布林花毡被中国刺绣取而代之。西方人士的服装倾向,越来越追求质地柔软和花纹图案小巧,而且布料的色彩趋于明快淡雅和浓重柔和相并进的趋势。尽管一些欧洲国家屡次禁止印花棉布和丝绸进口,以保护本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但由此导致的原料稀少更助长了人们穿着的欲望,因此一时以印花棉布和丝绸做成的长袍短衫成为最时髦的服装。这些虽然不是构成西方服装上洛可可风格的唯一因素,却是极重要的原因。(www.xing528.com)
当时,不少具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画家也加入到服装设计的行列之中。他们一方面将所流行的服装再加以理想化的描绘,在画布上表现出来,一方面又迎合人们的审美倾向而大胆创作一些从未有过的色彩和田园诗般的款式,可以说,在流行洛可可风格服装的过程中,画家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