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子冠服和妆饰在大唐时期的重要性

女子冠服和妆饰在大唐时期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三种配套服饰。第一种为襦裙服,是典型的中原形制;第二种为女着男装,虽穿着款式以传统服饰风格为主,但与异邦影响有关;第三种就是胡服,是直接选用外来服饰。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胡服热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

女子冠服和妆饰在大唐时期的重要性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三种配套服饰。第一种为襦裙服,是典型的中原形制;第二种为女着男装,虽穿着款式以传统服饰风格为主,但与异邦影响有关;第三种就是胡服,是直接选用外来服饰。

(一)襦裙服

襦裙服主要为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

先说襦,唐代女子仍然喜欢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裙腰提得极高至腋下,以绸带系扎。上襦很短,成为唐代女服特点。襦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有袒领,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但是,一经出现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图6-3)。

图6-3 穿大袖纱罗衫、长袖、披帛的妇女(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再说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罗裙半露胸”等作品中便有这种装束的描绘,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样式。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尤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同时有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日的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披帛,是由狭而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

(二)发式与面靥

图6-4 唐代妇女发式

唐女发式与面靥很讲究,常见的发式有半翻、盘桓、惊鹄、抛家、椎、螺等近三十种(图6-4),上面遍插金钗玉饰、鲜花和酷似真花的绢花,这些除在唐仕女画中得以见到以外,实物则有出土的金银首饰和绢花。唐代妇女喜欢面妆,妆容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和唐以后均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见元稹诗“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根据古画陶俑面妆样式,再读唐代文人有关诗句,基本可得知当年面妆概况。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卢照邻诗中有“纤纤初月上鸦黄”,虞世南诗中有“学画鸦黄半未成”等句。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据说唐玄宗曾命画工画十眉图,有鸳鸯小山、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洆烟、拂云、倒晕、五岳十种。从画中所见,十种眉型也确实大不相同,想必是拔去真眉,而完全以黛青画眉,以赶时兴。眉宇之间,以金、银、翠羽制成的“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温庭筠诗“眉间翠钿深”及“翠钿金压脸”等句道出其位置与颜色。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妆靥。以上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如《唐书·五行志》记:“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唯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诗人白居易也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图6-5)。(www.xing528.com)

图6-5 朱钿上加绘彩花(唐代绢画《树下美人》局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三)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新唐书·五行志》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形象资料可见于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周昉的《纨扇仕女图》等古代画迹之中。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也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

(四)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等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上自汉至唐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所以游牧民族服装对唐代臣民影响极大。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胡服热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首都长安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城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玄宗时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柘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很大触动。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可以想象到的。

浑脱帽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即写此帽。纵观唐代女子首服,在浑脱帽流行之前,曾经有一段改革的过程,初行幂,复行帷帽,再行胡帽(图6-6、图6-7)。

图6-6 戴帷帽的女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彩绘陶俑)

图6-7 唐代胡舞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