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是服装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从孔子“服周之冕”来看,周代冕服十分规范。从最典型的形制分其服饰种类,即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等。
(一)冕冠
头戴冕冠,是帝王冕服的最大特征,其具体形制,主要是冠顶一块平放的木板。据汉代叔孙通所撰《汉礼器制度》所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这块长方形木板被称为板,上面黑色,下面绛红色。前端略圆,后部方正,以隐喻天圆地方。戴起来时,前方略比后面低一寸,以提醒君主俯就之意。
板的前后两端,则垂以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以数颗玉珠,名为旒。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官职大小,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玉珠九颗或十二颗。其中十二旒为最贵,每旒十二颗玉珠,专用于帝王(图4-1)。
图4-1 皇帝冕服参考图(唐《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
板之下的冠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冠戴到发髻上以后,要以笄从一侧小孔穿进,穿过发髻,再从另一侧小孔伸出,以固定冠体,免其歪斜坠落。在玉笄的顶端,结有冠缨,名“纮”,使用时绕过颌以下,再上提固定在笄的另一端。
冠的两侧,再垂下两条丝绳,名“”,天子诸侯用五色,人臣则用三色。在的末端,即耳部附近,各系一颗玉珠,名“瑱”、又名“黈纩”,也有叫“充耳”的,天子用玉,诸侯用石。这种玉珠悬挂于耳边,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要听信谗言。板前端低俯的样式也具有规劝君王要仁德的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二)衣裳
冕服多用玄衣而裳。玄衣,指黑颜色的上衣;裳,指绛红色的下裙。上衣下裳取之于乾坤。玄衣裳意义在于: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上衣纹饰一般用绘,下裳纹饰一般用绣。绣绘的手法也因纹饰内容不同而有所区别。
《虞书·益稷》中记“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并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其含义是: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绣山形,取其稳重之势;绣龙形,取其应变之能;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之容;绣绘宗彝,取其忠孝之道;绣藻,取其洁净之本;绣火,取其光明之源;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之恩;绣黼(斧形),取其决断之气;绣黻(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之思。以上纹饰被称为十二章,除帝王在隆重场合穿着以外,其他可以根据级别、场合而相应递减(图4-2)。
图4-2 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穿着冕服时腰间束带,带下佩一块长方形皮子,被称为“芾”或“蔽膝”。蔽膝初为遮护生殖部位,后来演变为礼服的组成部分,只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
(三)舄屦
《周礼·天官·屦人》云“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缱、黄缱、青句、素屦、葛屦”。着冕服,足登赤舄,诸侯与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为上,下为白、黑。王后着舄,以玄、青、赤为三等顺序。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古今注》讲:“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