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颜色知觉产生的机制:详解与探究

颜色知觉产生的机制:详解与探究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觉是由于光波的刺激作用于眼球后转变为神经冲动经传导通路行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的。视部主要有3层神经细胞,外层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负责感光;中层为双极细胞,负责传导;内层为节细胞,其轴突构成视神经。从心理学的视觉颜色知觉的角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颜色知觉加工的理论。关于颜色视觉的理论主要有三色理论和对立过程理论。

颜色知觉产生的机制:详解与探究

颜色(colors)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视觉刺激,颜色知觉是人们对可见光不同波段光波感知觉的认知神经过程。视觉是由于光波的刺激作用于眼球后转变为神经冲动经传导通路行至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的。

解剖学角度,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壁最外层为纤维膜,支持和保护眼球;中间层为血管膜,具有营养及遮光作用;最内层为视网膜,分为盲部和视部。盲部无感光作用,视部则接受光波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视部主要有3层神经细胞,外层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负责感光;中层为双极细胞,负责传导;内层为节细胞,其轴突构成视神经。作为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在中等和高等强度照明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视杆细胞则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弱光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明暗(杨开清,2005)。视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目标的知觉,这种影响在人们的感知觉认知过程中具有普遍性,视觉适应现象受到环境照明、色彩、昼夜变化以及季节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也为不同环境、气候和季节变化的迷彩设计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www.xing528.com)

从心理学的视觉颜色知觉的角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颜色知觉加工的理论。关于颜色视觉的理论主要有三色理论和对立过程理论(又称四色理论)。三色理论由Thomas Young提出,经Hermann von Helmholtz扩展,该理论认为人的视网膜有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感受器,长波将引起红色感受器最大限度的兴奋,中波和短波分别引起绿色和蓝色感受器最大限度的兴奋。后来,Marks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该假定,他们发现视网膜上的确存在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吸收了更多的长波、中波和短波,可以把它们称为L、M和S视锥细胞,且L和M视锥细胞多于S视锥细胞。对立过程理论最早由Hering提出,认为视网膜存在黑—白、红—绿和黄—蓝三对视素,在光照和黑暗两种不同的条件下,每对视素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光刺激时,黑—白视素产生白色经验,而在黑暗条件下则产生黑色经验。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理论都是正确的,对颜色的编码分两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三种视锥细胞吸收不同的波长,第二阶段是对立视素对颜色编码(朱滢,2000;彭聃龄,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