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光的特性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vision)的感知,而视觉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后经过神经中枢处理产生的,没有光,一片漆黑,有了光,才能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绚丽多彩。光是具有一定波长和频率的电磁辐射,在真空中传播最快,光速每秒可达3×105km。人们生活在波长不同的电磁辐射中,根据波长的差异,把电磁波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等。其中,能引起视觉反应的区域称作可见光(visible light),频率范围为5×1014~5×1015Hz,波长为380~780nm[图1-2(a)],处在太阳光谱能量曲线分布图的最高峰部分[图1-2(b)]。
图1-2 电磁辐射与可见光图和太阳光谱能量曲线分布图
人眼无法直接感受到可见光的颜色,因而,也称作“白光”。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奥秘:“白光”是一种非均匀混合体,由折射度不同的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在密闭的暗室里,他将太阳光通过窗板上的小孔引入房间,投射在三棱镜上,结果对面墙上呈现出了像彩虹一样的光谱色带,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现象(dispersion of light),这条彩色光带被称为光谱(spectrum)。如果把这些光通过第二个棱镜聚合起来,又能重组得到“白光”。这些单色光波长单一但各不相同,波长最长的是红光,橙光次之,紫光波长最短。
光源是能发出光线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开着的灯)。光源可以自行发光,在不同的光源下会看到不同的颜色,但是,周围大多数物体是不能自行发光的,人们却依然能看到它们呈现不同的颜色,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不发光物体可以不同程度地吸收、反射来自太阳或人造光源的光线。仿生迷彩之所以具有良好的防侦视性能,是其反射的若干光波与周围环境反射的丰富光波近似相同的缘故。(www.xing528.com)
1.2.1.2 颜色视觉的特性
颜色有三种特性,分别为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调(hue)是色彩的相貌,由光的波长决定。可见光谱上,波长较长、频率较低的部分呈红色调;波长较短、频率较高的可见光呈蓝色调。明度(brightness)反映人眼对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白色是最明亮的色彩,颜色越接近于白色,看起来就越亮;越接近于黑色,看起来就越暗。饱和度(saturation)反映颜色的鲜艳程度,波长越短,饱和度越高,颜色也就显得越鲜艳。
正是颜色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类的视觉特性,为迷彩伪装的染料及织物材料筛选、染色浓度等因素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指导,从而不断提高了仿生迷彩防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微光夜视等侦视的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