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气火灾与防爆措施优化方案

电气火灾与防爆措施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电气火灾和爆炸形成的原因,防火和防暴措施应是改善环境条件,设法从场所空气中排除易燃易爆物质,还应避免电器装置产生火灾和爆炸的火源。5)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地面用耐火材料铺设,对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房间应采取隔热和遮阳措施。同时,还要做好扑灭电气火灾的充分准备。

电气火灾与防爆措施优化方案

根据电气火灾和爆炸形成的原因,防火和防暴措施应是改善环境条件,设法从场所空气中排除易燃易爆物质,还应避免电器装置产生火灾和爆炸的火源。

1.排除易燃易爆物质

1)保持良好通风,加速空气流通和交换,将粉尘浓度限制在不会发生火灾和爆炸的范围内。

2)加强密封,减少易燃易爆物质的来源。

2.排除电气火源

在设计、安装电器装置时,应采取以下措施排除电气火源:

1)正常运行时能够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高温的电器装置应放在非易燃易爆的场所。

2)在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场所,应少用或不用便携式电气设备。

3)火灾和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应根据危险场所的等级合理选择电气设备的种类,以适应场所的条件和要求。

4)在爆炸危险场所,绝缘线应敷设在钢管内,严禁明敷。

5)在火灾危险场所,应采用无延燃性外层的电缆和无延燃性护套的绝缘导线,用钢管或塑料管敷设。

6)正确选用保护装置,以便在严重过负荷或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准确、及时地将设备切除。

7)突然停电有可能引起电气火灾或爆炸的场所,应有两路及以上的电源供电。

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要可靠接地,以便发生碰壳接地短路时迅速切断电源。

3.土建和其他方面的措施

在土建和其他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以防止火灾扩大并保护人身安全:

1)变配电装置室等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且变压器与多油断路器室应为一级。

2)变配电装置、室等建筑的门及有爆炸、火灾危险的门,均应向外开启。

3)室内装设的充油电气设备,单台总油量60kg以下时,一般安装在有隔离板的间隔内;总油量为60~600kg时,应安装在有防爆隔离墙的间隔内;总油量超过600kg时,应安装在单独的防爆间内。

4)油量为2500kg以上的室外油浸变压器,彼此间无防火墙时,其防火净距不应小于10m。

5)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地面用耐火材料铺设,对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房间应采取隔热和遮阳措施。

4.扑灭电气火灾的常识

电气火灾对国家和人民生命有很大威胁,因此,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做好扑灭电气火灾的充分准备。

(1)电气火灾的特点

电气火灾与一般火灾相比,有两个突出特点:

1)着火后电器装置可能仍然带电,并且电气绝缘损坏或带电导线断落等接地短路事故发生时,一定范围内存在危险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灭火时要注意安全。

2)充油电气设备如变压器、油断路器等,受热后可能喷油,甚至爆炸,造成火灾蔓延并危及救火人员的安全。所以,扑灭电气火灾,应根据电器装置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特殊的规定。

(2)灭火前的电源处理

发生电气火灾时,为防止人员触电,应尽可能先切断电源,而后再扑救。切断电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停电时,应按规定进行操作,严防带负荷拉刀开关。火场的开关电器,其绝缘可能降低或破坏,因此,操作时应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并使用相应等级的绝缘工具。

2)切断带电线路导线时,切断点应选择在电源侧的支持物附近,以防导线断落后触及人体或短路。

3)夜间发生电气火灾,切断电源,要考虑临时照明,以利扑救。(www.xing528.com)

4)需要电力部门切断电源时,应迅速用电话联系,说明情况。切断电源后的电气火灾,多数情况下可按一般火灾扑救。

(3)不切断电源灭火的保安措施

1)扑救人员及使用的导电消防器材与带电部分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2)高压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接地时,在室内,扑救人员不得进入距故障点4m以内;在室外,不得进入距故障点8m以内。否则,扑救人员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

3)扑救架空线路的火灾时,人体与带电导线的仰角不应大于45°,并应站在线路外侧,以防导线断落后触及人体。

4)使用水枪带电灭火时,扑救人员应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并将水枪的金属喷嘴接地。

5)应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剂和化学干粉灭火剂,如二氧化碳、四氯化碳、二氟一氯一溴甲(简称1211)。因泡沫灭火剂导电,在带电灭火时禁止使用。

(4)充油电气设备的灭火措施

充油电气设备着火时,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灭火。备有事故储油池时,应设法将油泄放入储油池,池内的油火可用干沙和灭火剂扑灭。地面上的油火不得用水喷射,以防油火蔓延扩大。

5.灭火器适用的火灾及使用方法

(1)泡沫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筒身内悬挂装有硫酸铝水溶液的玻璃瓶聚乙烯塑料制的瓶胆。筒身内装有碳酸氢钠与发沫剂的混合溶液,使用时将筒身颠倒过来,碳酸氢钠与硫酸两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泡沫由喷嘴喷出。

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扑救一般B类火灾,如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也可适用于A类火灾,但不能扑救B类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引起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引起的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及C类和D类火灾。

泡沫灭火器存放应选择干燥、阴凉、通风并取用方便之处,不可靠近高温或可能受到曝晒的地方,以防止碳酸分解而失效;冬季要采取防冻措施,以防止冻结;并应经常擦除灰尘、疏通喷嘴,使之保持通畅;泡沫灭火器只能立着放置,筒内溶液一般每年更换一次。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图2-12所示。右手握着压把,左手托着灭火器底部,轻取下灭火器,然后用右手提筒体上部的提环,迅速奔赴火场。这时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出。当距离着火点10m左右,用右手捂住喷嘴,左手执筒底边缘;把灭火器颠倒过来呈垂直状态,用劲上下晃动几下,然后放开喷嘴;将射流对准燃烧物,站在离火源8m的地方喷射。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将泡沫由远而近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以免由于射流的冲击,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在燃烧物上,直到扑灭。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否则会中断喷射。灭火后,将灭火器卧放在地上,喷嘴朝下。

978-7-111-42668-4-Chapter02-13.jpg

图2-12 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2)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的火灾和使用方法

二氧化碳呈液态灌入钢瓶内,在20℃时钢瓶内的压力为6MPa,使用时液态二氧化碳从灭火器喷出后迅速蒸发,变成固态雪花状的二氧化碳,又称干冰,其温度为-78℃。固体二氧化碳在燃烧物体上迅速挥发而变成气体。当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达到30%~35%时,物质燃烧就会停止。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适用于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火灾,还可用于扑救仪器仪表、图书档案、工艺品和低压电器设备等的初起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图2-13所示。灭火时只要将灭火器提到或扛到火场,在距燃烧物5m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动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也不要把喷筒对着人,以防冻伤。喷射方向应顺风。灭火时,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止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978-7-111-42668-4-Chapter02-14.jpg

图2-13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3)干粉灭火器适用的火灾和使用方法

干粉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或氮气作动力,将干粉从喷嘴内喷出,形成一股雾状粉流,射向燃烧物质灭火。

碳酸氢钠干粉是普通干粉又称BC干粉,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对固体火灾则不适用。磷酸铵盐干粉是多用干粉又称ABC干粉,除可用于上述几类火灾外,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都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

干粉灭火器应保持干燥、密封,以防止干粉结块,同时应防止日光曝晒,防止二氧化碳受热膨胀而发生漏气。

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图2-14所示。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距燃烧处5m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操作者应先将开启健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进行灭火。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腰部扫射,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防止喷流的冲击力使可燃液体溅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当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中燃烧时间过长,容器的壁温已高于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时,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再复燃的现象,若与泡沫类灭火器联用,则灭火效果更佳。

978-7-111-42668-4-Chapter02-15.jpg

图2-14 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