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法的设计
(1)本实例铣削均匀分布在圆周上的三个腰形凹槽,凹槽形状、大小一致,但各自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不同,可以将一个凹槽加工的程序编写成一个独立的子程序,在主程序中调用该子程序;也可采用G68、G69旋转坐标系进行圆周分布凹槽的加工。
(2)铣削一个凹槽型腔的思考。从图样分析可知:进行凹槽加工需要知道凹槽型腔起点和终点坐标位置,而确定凹槽型腔起点和终点坐标位置,可以有以下方法:
1)采用极坐标系G16、G15,旋转坐标系G68、G69来编写宏程序代码。
2)建立如图3-30所示的数学模型,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凹槽型腔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值,该图中的#101~#108号变量的值,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
图3-30 腰形凹槽加工的数学模型示意图
(3)在深度方向采用分层铣削的方式,每层铣削深度为2mm,可以采用子程序嵌套的方式,也可以设置#115号变量来控制深度铣削的变化。
2.程序流程框图设计
根据以上算法设计分析,规划的精加工刀路轨迹如图3-31所示,加工流程框图的设计如图3-32所示。
图3-31 精加工刀路图
图3-32 流程框图的设计
3.根据算法以及流程框图编写加工的宏程序代码
程序1: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腰形槽起点、终点位置的精加工宏程序代码
(www.xing528.com)
实例3-4 程序1编程要点提示:
(1)本程序采用最基本的方法———三角函数关系来计算出圆弧各点的坐标值。
(2)本程序采用刀心编程。采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各点的坐标值,需要考虑刀具半径,如程序中语句#113=[150-#101]∗SIN[#100]、#107=[110+#101]∗SIN[#100];在建立数学模型的三角形时,需要考虑斜边值是加上刀具半径的值,还是减去刀具半径的值。
(3)由于三个圆弧凹槽均匀分布在圆周轮廓上,相邻两个凹槽之间角度间隔为120°,参见程序中语句:#100=#100+120、IF[#100LE270]GOTO20,它们控制了三个凹槽的循环加工。注意:循环结束条件是小于或等于270°而不是360°。
(4)程序是铣削好一个凹槽后,抬刀一定高度后,再进行下一个凹槽的加工,按深度优先的方法来铣削凹槽;也可以铣削好凹槽的一层以后,抬刀一定高度后,再进行另一个凹槽的加工,按层优先的方法进行铣削加工。
(5)加工完一个凹槽后,要先将Z轴抬刀至安全平面,见程序中G90G0Z20的语句。
程序2:利用极坐标系G16、G15和旋转坐标系G68、G69指令编写宏程序代码
实例3-4 程序2编程要点提示:
(1)本程序综合应用了刀具半径补偿、极坐标系、旋转坐标系、镜像以及比例缩放等数控铣手工编程中的高级编程指令。在宏程序编程的应用中,结合这些高级编程指令可以简化程序,使程序变得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
(2)关于半径补偿、极坐标系、旋转坐标系等指令的综合应用说明:
半径补偿、极坐标系、旋转坐标系的应用如果出现在同一个程序中,使用的原则为“最先建立最后取消”或“最后采用最先取消”。下面结合程序中的语句具体分析:
旋转坐标系指令G68是最先建立的,参见程序中语句G68 X0 Y0 R[#100],在程序的最后才采用G69指令来取消。
在手工编程尤其程序量较大或比较复杂的程序中,如需使用一些成对出现的指令如:G41 G42和G40、G68和G69、G15和G16等指令,在使用后一定要记得采用相对应的指令来取消,否则机床会执行不正确动作。
(3)关于G00 Z[#115+1]、#115=#115-2、G01 Z[#115]F100语句的说明:
刀具半径补偿在工件表面外建立,每铣削一层后,将Z轴抬刀到工件表面外,取消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参见程序中G90 G00 Z10语句。同时,为了减少空切时间,提高效率,要采用较快速度到达上层铣削的深度,参见程序中的语句G01 Z[#115]F500,然后再采用较低速度进给到下一层的铣削深度,参见程序中的语句G01 Z[#115]F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