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反坦克导弹系指在装甲车辆上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可对坦克、机械化部队进行火力支援,消灭敌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安装在步战车上,使其具有反坦克能力;与坦克火力配合起来,形成较强的反坦克火力体系。
1.车载反坦克导弹的发展
1946年,法国的诺德-阿维什公司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1953年前后研制成功SS-10型反坦克导弹,并在1956年的阿尔及利亚战场上使用。SS-10型是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
继法国率先成功应用反坦克导弹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反坦克导弹研制高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坦克导弹发展很快,已发展到第三代。反坦克导弹的问世标志着反坦克武器从“无控”时代进入“有控”时代。目前,各武器先进国家正在研究第四代反坦克导弹。
1)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研制出第一代车载反坦克导弹。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有线制导方式。导弹的制导方法是:射手首先将瞄准镜中的十字线对准并跟踪目标,当目标进入可攻击区时发射导弹;发射后,射手目视飞行中的导弹,同时观察目标,通过手控装置进行控制,通过导线传输指令,使导弹向目标飞行;射手需保持眼睛、导弹和目标呈三点一线状态,直到命中目标。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对射手要求高,训练时间长,命中率一般为70%左右;受射手的反应能力和导线强度的限制,导弹的飞行速度被限制在150 m/s以下;射手持续瞄准、跟踪目标和操纵导弹长达20 s以上,比较困难和危险;攻击死区较大,通常在300~500 m内无法攻击目标。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于这些缺点,装备时间不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绝大部分被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所取代。我国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即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反坦克导弹投入战场实际使用是在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当时使用的是BO810“眼镜蛇”导弹。该导弹在原理上与SS-10非常相似,是由德国Blkow公司生产的。但在巴基斯坦部队对付印度坦克的战斗中成功率并不高。
1973年阿拉伯与以色列的战争中,反坦克导弹首次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当时使用的是前苏联制造的第一代9M14M或称PUR-63导弹,北约代号为“耐火箱”。
2)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研制出第二代车载反坦克导弹。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手控瞄准线制导方式的不足促进了半自动控制瞄准线制导方式的发展。虽然它仍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跟踪目标,但却免去了操作人员同时跟踪导弹的任务。导弹采用目视瞄准目标、红外或电视测角跟踪、导线传输指令。发射导弹后,射手在整个飞行期间只要把瞄准镜十字线保持在目标上即可。发射装置上的红外测角仪接收导弹弹尾发出的红外光,自动测量导弹相对瞄准线的角偏差,经计算机算出所需的修正量后,形成控制指令,经导线传给导弹,弹上执行机构产生控制力,修正导弹的飞行方向,使导弹保持在瞄准线附近飞行,直到命中目标。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改进,主要表现在飞行速度的提高和减轻射手的负担上。射手只要学会把瞄准分划对准和跟踪目标即可;同时使最小作战距离缩小到100 m以下。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的不足之处是仍然使用导线来传输指令,控制易受其他红外光源的干扰,导弹的速度限制在250 m/s左右,射手仍然有遭到敌方反击的危险。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63年国营北方航空制造公司联合梅塞施米特-博尔科-布洛姆有限公司根据法国和德国的需求而研制的“霍特”(HOT)导弹。它是一个安装在装甲战车上的远程反坦克导弹系统。
HOT导弹采用高亚音速光学遥控技术,导弹的飞行速度为每秒240 m,使之飞至目标的时间相当短。与SS-11及其他的第一代导弹相比,它没有相对较大的固定式弹翼或舵。其舵为折叠式,所以可装入一个外径为175 mm的管内。这与120 mm坦克炮弹的药筒直径匹配,因而,将HOT导弹用于装甲车上就很容易。
HOT导弹发射装置和存储容器是树脂黏合的玻璃纤维管,其长度为1.3 m。HOT导弹从这种发射管发射出去,采用半自动控制瞄准线制导。最小交战距离减至75 m,最大交战距离已增加到4 000 m,不过,它们仍然依赖于拖尾线指令链。当然,它们的装甲穿透能力也大于早期的导弹。1985年出产的“HOT-2”导弹的150 mm的弹头可穿透1 300 mm以上的装甲。
另外一种采用半自动控制瞄准线制导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是1961年由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TOW(陶式)导弹系统。称作BGM-71导弹的TOW系统于1968年由美国陆军采购,到1985年中期已为35个国家生产了350 000多枚。
TOW是发射管发射、光学跟踪、有线制导的英文缩写,最恰当地描述了该导弹的整体性能。TOW导弹有两级火箭发动机。第二个发动机(即主发动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稳定导弹的飞行速度在每秒240 m。第二级发动机在发射后2 s内将速度提高到每秒约300 m之后熄火,然后让导弹滑行。这样,就减少了导弹的烟雾和热特性。
TOW导弹作为陆军的一种反坦克武器,最初的最大飞行距离只有2 000 m,后来增加到3 000 m,再往后又增加到3 750 m。而其最小作战距离仍保持在65 m。TOW导弹的弹头直径为127 mm,最初在最佳射击距离上能穿透530 mm的装甲。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TOW-2”导弹的弹头直径加大到与导弹的主体直径152 mm一样。
前苏联的AT-5导弹、我国的红箭-8导弹均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
3)第三代反坦克导弹(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研制出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导弹采用全自动制导。制导方式有激光制导、毫米波制导、红外成像和光纤制导等。当导弹发射后,射手就不需要任何操纵了,即可以“打了不管”。第三代反坦克导弹能自动消除偏差,去掉了传输导线,因此飞行速度和命中率都很高。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多数为直升机载和车载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制导精度高等优点,有的还具有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例如,美国的直升机载“海尔法”导弹,最大射程8 km,可装备多种类型的战斗部,不仅可以反坦克,还可以攻击隐蔽于地下的坚固工事。“海尔法”导弹由于采用先进的激光半主动制导,命中精度高,适应能力强,在海湾战争以来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尔法”导弹弹上制导部件包括激光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气动舵机。导引头的探测器是由雪崩式光电二极管组成四象限管,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给出目标与探测器视线之间的角度误差。探测器位于陀螺稳定平台支撑的位标器上。导引头能够跟踪目标,提供弹目视线角速度信号,提供给自动驾驶仪,实现比例导引,直至命中目标。
“海尔法”导弹武器系统由导弹、激光目标指示器和机载发射单元等组成。在导弹飞行过程中,激光目标指示器始终照射目标,目标反射的激光指示器照射信号进入导引头后,形成比例导引所需的探测信号。可见这种制导方式并非“打了不管”。
在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中,也根据步兵作战特点,发展了轻型导弹,如美国的“标枪”,以色列的“长钉”系列,英、法、德联合研制的中程“崔格特”导弹等。其制导技术先进,多采用红外成像(红外焦平面阵列)制导,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具有“打了不管”能力。
“标枪”导弹是一种单兵携带、全天时、“打了不管”的第三代中程轻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最大射程2 000 m,由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马丁·玛丽埃塔公司联合开发,是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主要步兵反装甲武器。
“标枪”导弹系统主要由发射包装筒、导弹和瞄准控制单元组成,弹体结构布局从前至后依次是:红外成像导引头、前置战斗部、制导电子舱、主战斗部、发射/续航火箭发动机、燃气/空气舵机。发射发动机赋予导弹较小的初速(15 m/s),使导弹系统具备“四微”功能,可以在建筑物内发射。导弹离筒后飞行4 m左右,续航发动机点燃,燃气舵工作,实现推力矢量控制,完成初始段弹道的稳定控制,为发射前锁定目标的弹载跟踪器和导引头创造了良好工作条件。
“标枪”导弹能够自动寻的,飞行速度比有线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快,能够攻击以每小时50~60 km的速度缓慢飞行的直升机。“标枪”导弹具有两种作战模式:一是曲射攻顶模式,直接攻击坦克装甲薄弱的顶装甲;二是直线攻击模式,用于攻击直升机和碉堡等。
“标枪”在反坦克导弹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反坦克导弹。美国军方认为,与驾束制导系统和光纤制导系统相比,“发射后不管”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大大提高了近距离作战中参战人员的生存能力。在导弹的整个飞行期间并不要求操作手一直守在发射位置上,这样就避免了对方反步兵火力的杀伤。
4)正在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
各先进国家正在研制的第四代反坦克导弹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和较强的“打了不管”能力,即要能自动适应各种复杂的作战环境,有良好的抗干扰、抗隐身能力,能从复杂的背景中自动识别目标,有更高的命中精度,能命中目标要害部位,以及足够高的目标摧毁能力和与战场信息网络实时接入的能力等。激光/红外/毫米波复合制导、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网络信息化等技术有望在第四代反坦克导弹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对付坦克新型防护装甲和日益完善的主动防护系统,美国率先发展了一种依靠飞行动能击毁任何可以预见的装甲目标的新概念武器——高速动能导弹,经过几轮不同制导方案的对比与试验,目前采用了红外测角、毫米波指令传输、惯性测量装置+脉冲推力矢量控制器方案。
高速动能弹可在约0.9 s内将导弹加速到1 500 m/s以上,5 000 m射程飞行时间约3 s。由于飞行速度高、交战时间短、结构简单、成本低、威力大,能有效摧毁已知任何装甲目标,其成为反坦克导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该项目还在研制中。
美国的“网火”武器系统是一种由美国陆军、海军共同出资开发的无人值守导弹武器系统,准备装备陆军、海军陆战队。“网火”由精确攻击导弹、巡飞攻击弹、储存/发射装置以及任务规划计算机四个分系统组成。武器系统不依赖于具体的平台,可以从地面和有人或无人战术运输车上垂直发射导弹,也可以在飞行中进行信息更新,攻击移动目标。系统最大特点是将信息网络技术与精确打击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作战网络。
2.车载反坦克导弹的作用和特点
随着各种坦克、火炮、装甲车辆的大量使用和新型主战坦克在装甲防护、火力与机动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现代陆战的突击能力显著提高,促使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和研制各种类型的反坦克武器装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表明,反坦克导弹的大量使用,彻底改变了现代陆战的作战模式,成为现代陆战和精确打击地面目标的主力装备,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反坦克导弹与其他反装甲武器相比,具有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等优点,与其他战术导弹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反坦克导弹以坦克和装甲目标为主要打击对象,命中目标或目标的特殊部位,制导精度高;反坦克导弹可以从载机、载车甚至单兵手中发射,作战灵活、环境适应性强;反坦克导弹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小巧、便携、使用方便;适合批量生产,造价低廉;可配装破甲、爆破、攻坚等多种战斗部,反坦克、反工事、反近地飞行器相结合,体现出精确高效、机动灵活、用途广泛、使用方便、攻防兼备等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