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药物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8年“向海洋要药”的提案被国家采纳,并于1979年在青岛召开我国首次海洋药物研究座谈会,1982年召开了第一次海洋药物学术会,同年创办《海洋药物》(现为《中国海洋药物》杂志)。1985年管华诗院士成功研制上市了我国第一个海洋新药——PSS。1996年海洋药物研发列入国家863计划,科研投入明显加大。至2015年已有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海克力特、降糖宁、甘露醇烟酸酯、岩藻糖硫酸酯、多烯康、角鲨烯8个海洋药物上市,包括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抗菌、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等特效药。
在药物开发方面,海洋生物资源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生物分子库,从海洋动物、藻类、真菌、细菌等海洋生物中可分离出具有抗菌、抗凝、抗真菌、抗疟、抗原生动物、抗肺结核、抗病毒等活性的药物。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包括从太平洋锥形蜗牛中分离出的止疼药、加勒比海鼻甲中提取的抗癌药等,有59种海洋化合物具有影响心血管、免疫和神经系统以及抗炎症作用,65种海洋代谢产物具有与各种受体和其他分子结合的能力。从海绵中得到的天然产物被认为是有前景的药剂,可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单纯疱疹病毒(HSV)。根据其活性的有无和强弱,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在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医用材料等领域发挥作用。图3-1显示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功效类别。
图3-1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功效类别
海洋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海洋新药开发的源泉和重要途径。海洋细菌是许多海洋活性物质、抗生素和药物的重要来源,海洋真菌也是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例如,聚酮合酶是二级代谢产物,在红霉素、西罗莫司、四环素、洛伐他汀、白藜芦醇等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放线菌是产生二级代谢产物的重要一类,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癌、杀虫、酶抑制等很多活性,目前生物活性化合物中70%来自放线菌、20%来自真菌、7%来自芽孢杆菌、约3%来自其他细菌。
目前海洋药物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常见的活性物质包括抗菌肽、生物毒素、抗肿瘤因子、抗氧化因子、心血管活性肽等高活性物质。(www.xing528.com)
(1)抗菌肽。抗菌肽是动物机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重要原因,其抗菌机制可能是其螺旋状结构可在细菌细胞膜上形成阳离子通道,从而杀死病原体。目前已有百余种抗菌肽被分离,有些抗菌肽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还能杀死肿瘤细胞。由于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人类致病菌产生耐药性,以抗菌肽代替抗生素将是生物医学发展的必然,具有无限的发展前景。研究表明,至少7种甲壳纲动物中存在抗病毒、抗真菌的物质,东方鲎的血细胞经破碎后提取的鲎试剂对真菌、流感病毒A、口腔疱疹病毒、HIV都有一定的抗性。
(2)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海洋有毒生物至今仍威胁着人类在海上的生活和生产。海洋生物毒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为神经生理学研究鉴定受体及其细胞调控分子机理提供丰富的工具药,如特异作用于钠离子通道的生物活性物质大部分来自海洋生物毒素,包括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芋螺毒素等;另一方面,海洋生物毒素对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疑难疾病有重要意义,如将其直接开发为天然药物或作为先导化合物用于新药设计。目前已发现的重要海洋生物毒素包括: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膝沟藻毒素、鱼腥藻毒素、海参毒素、冠柳珊瑚毒素、大田软海绵酸、海兔毒素、岩沙海葵毒素、刺尾鱼毒素、轮状鳍藻毒素、扇贝毒素、短裸甲藻毒素、西加毒素等。
(3)抗肿瘤因子。源自海洋生物的抗肿瘤因子的抗肿瘤机制多而复杂,目前已知的有免疫抑制(抗淋巴细胞癌变)、免疫增强、抑制血管生成、诱发癌细胞凋亡等。研究表明,肿瘤周围血管丰富程度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通过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阻止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从而抑制血管生成。海洋源抗肿瘤因子通过抑制肿瘤周围毛细血管生长使肿瘤细胞得不到氧和营养物供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
(4)抗氧化因子。环境污染、紫外线、放射线以及细胞呼吸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可导致活细胞和组织的氧化损伤,加速其衰老进程。通过减少氧自由基、羟自由基,抗氧化因子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海洋生物中含量丰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可以在细胞体内形成抗氧化防御体系。目前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开发是海洋生物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5)心血管活性肽。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竞争性抑制剂,水产蛋白酶解产物能阻碍具有升血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抑制具有降血压作用的血管舒缓激肽的分解,使血压下降。目前已成功从磷虾、金枪鱼、沙丁鱼、鲣鱼中分离获得ACE抑制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