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电池和传统电容器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法拉级的超大电容量,比同体积的电解电容容量大2000~6000倍,功率密度比电池高10~100倍,可以进行大电流充放电,且充放电效率高。超级电容的出现填补了传统的静电电容和化学电源之间的空白,并以其优越的性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超级电容有多种外观形式。超级电容的分类方法并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超级电容包括电化学(Electro-chemical Capacitor,EC)和双层电容器(Electric double lager Capacitor)两大类。超级电容器储能机理在1879年被Helmholz发现,但利用这个原理将大量的电能存储在物质表面,像电池一样用于实际目的的人是Becker。随后,美国Sohio公司开始利用基于高比表面的碳材料的双层电容。Conway于1975~1981年间开发了另一种类型的准电容体系。日本NEC公司也从1979年开始一直生产超级电容,并将该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启动系统,开始了超级电容器的大规模商业应用。
超级电容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双电层原理的电容,如图7-11所示。当外加电压加到超级电容的两个极板上时,与普通电容一样,极板的正电极存储正电荷,负极板存储负电荷。在超级电容的两极板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作用下,电解液与电极间的界面上形成相反的电荷,以平衡电解液的内电场,这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接触面上,以正负电荷之间极短间隙排列在相反的位置上,这个电荷分布层叫做双电层,因此电容容量非常大。当两极板间电势低于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极上的电势时,电解液界面上电荷不会脱离电解液,超级电容为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为3V以下);如超级电容两端电压超过电解液的氧化还原电极上的电势时,电解液将分解,为非正常状态。由于随着超级电容放电,正、负极板上的电荷被外电路泄放,电解液的界面上的电荷相应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超级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始终是物理过程,没有化学反应。因此性能较为稳定。
在超级电容的应用中,由于其额定电压很低(不到3V),常需要大量的串联。又由于经常需要大电流充放电,因此串联中的各个单体电容上电压是否一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均压措施,会引起各个单体电容上电压差别较大,严重影响超级电容的性能和寿命。
超级电容多用于储能。充有电荷后静置状态下的电荷保持能力取决于漏电流,经过相对长的静置时间后,漏电流大的超级电容保持的电荷明显低于漏电流小的。因此放电时,漏电流大的先达到放电结束,而漏电流小的仍保持较多的电荷,充电时漏电流小的首先达到充电结束。(www.xing528.com)
图7-11 超级电容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