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十分紧要的、迫切的任务。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工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无污染、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表明,人类社会发展不单纯是经济发展,而要包括社会整体、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倡导全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三亿人口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令世界瞩目。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我国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必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充分展示了我国谋发展,促合作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因此,在经济的增长中,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1.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经济界针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严重污染的情况,就已经开始思考和探讨转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增长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源来说是一个无限的需求,自然界及生态环境可以提供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相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十分有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要解决好这两者的矛盾,必然要选择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产生的总体背景和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时,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远大目标。
因此,实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及再生资源,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www.xing528.com)
2.抓住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2009年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工业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加工和进出口贸易面临巨大压力。到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下跌到3.8%,失业人口急剧增加,出口加工业、出口贸易及工业体系严重动荡。
我国政府面对严峻的局势,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颁布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确保国民经济稳步回升。
在工业经济领域,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及再生资源化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前瞻性技术与关键工艺的技术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主要产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区域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
在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域中,在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创新体制建设、重点工程实施和环境意识培育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