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瓷颜料的历史发展

陶瓷颜料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瓷装饰材料同陶瓷器生产一样历史悠久。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集中了全国各窑的能工巧匠,元代开创了青花釉里红装饰,为我国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烧成,使景德镇陶瓷装饰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清末民初陶瓷装饰材料从国外引进新彩颜料。

陶瓷颜料的历史发展

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而在发明瓷器之前,人类就积累了丰富的制陶经验。据资料介绍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了陶器制作。陶瓷装饰材料同陶瓷器生产一样历史悠久。陶瓷装饰则随陶器面世而开始,随陶器发展而发展。从最早的灰陶编织物饰纹,到南方陶器的网纹和红陶的绘画出现,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彩陶装饰。彩陶的颜料有高铁质的红色、黑色和白色三种,变现形式有红地黑花或红地白花。纹样多为水纹、鱼纹、植物纹和图案。考古发现,那时彩色陶器上面的红色,就是将含有大量三氧化二铁的红色黏土或土状的赤铁矿粉料,直接涂在陶器素坯表面而烧成的。

远在商前时期,即公元前十六世纪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并未发明釉的装饰,仅只在陶器上加绘红彩和黑彩形成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色陶器上面所用的红色,就是一种含有多量氧化铁的红色黏土或土状的赤铁矿涂在器物上而烧成。西晋晚期,人们就用一种褐色斑点饰在制品的坯体表面上。但由于当时技术落后,这种褐色斑点很容易脱落。

陶器发展到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出现,青釉硬陶也随之产生。装饰也由模印、刻花所代替。

商周时期是陶向瓷逐渐过渡时期,商周以后陶瓷器的色彩更为多样,是我国釉的最早发明阶段。人们在钙釉中引入铁着色元素,釉色呈现浅黄或灰中略带青色。

东汉到三国是我国陶瓷完成从无釉到有釉,釉层由薄增厚,实行通体施釉,釉层光润似玉的重要阶段,装饰方法有黑陶印花、堆花和刻花;灰黑陶加彩绘;色釉刻花及褐黄加绿彩。

汉代的陶器上出现了以Cu2+着色的有名的铅铜绿釉,就是使用了天然的铜化合物着色剂制成的。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以唐三彩制品,不仅使用了铁、铜化合物着成黄色和绿色,还利用含钴料得到了蓝色。铁着色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青釉瓷器,即著名的青瓷

唐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陶瓷装饰发展迅速,从单色釉装饰发展为多色釉装饰,着色元素从铁、铜两种发展到钴,色彩绚丽的唐三彩即为当时的代表作,以河南洛阳最为有名,三色主要为青、绿、黄等,其中有蓝色的,俗称“蓝三彩”。

宋代我国的瓷器已达到历史较高水平,是中国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生产瓷器最著名的五大民窑为“哥、汝、定、官、钧”,其单色釉刻划花、纹片釉,堆雕影青与釉上加彩等技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宋代钧窑的铜红釉堪称一绝,驰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发展于这一时期。宋代装饰方法由原来的刻划花发展到自由描绘、色彩由单色发展到三色,斗彩、青花瓷亦在此时期出现。“斗彩”是由烧制青花瓷器上加红、黄、绿、紫等色,经炉火彩烤而成,实际上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的综合装饰。宋代的红彩和万历五彩,可说是陶瓷釉上装饰的始基。(www.xing528.com)

元代陶瓷出现了一个创新变革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烧造官府用瓷的浮梁瓷局,集中了全国各窑的能工巧匠,元代开创了青花釉里红装饰,为我国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龙泉的青瓷、德化的白瓷、石湾的广钧、宜兴紫砂和宜钧器、山西的法华瓷都负盛名。而景德镇瓷器尤胜一筹。此时,青花独秀一时、如宣德青花幽雅端庄,成化青花开始用双勾分水,斗彩耳目一新。装饰纹样有人物故事、花鸟虫草、回纹、吉祥图案、适合纹样见多。明代陶瓷装饰效果达到新境界,其代表作“祭红”釉厚如脂、光莹庄重,“霁红”釉汁晶莹如红宝石,并进一步发展了青花、青花斗彩、三彩,并创立了五彩,五彩是在斗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意思。青花、釉里红和卵白釉的烧成,使景德镇陶瓷装饰出现了崭新的局面。青花装饰在瓷器上,料色凝重艳丽,纹样以云、龙及串枝花为主,青雄秀美。釉里红呈色也具有特点。此外,金彩、霁青地白釉纹也是当时的新装饰。

清代陶瓷装饰材料有珐琅彩、古彩、粉彩、青花加紫、素三彩等,素三彩是在素烧坯上施以绿或黄、淡紫、茄紫等色,三种颜料,浓淡不一,互相配合,光泽美丽,黑的更为名贵,颜色釉方面也有较大发展,人们利用窑变制作出名贵的郎窑红茶叶末,三阳开泰等珍品,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的高峰。釉上彩瓷出现了鲜艳的康熙五彩(古彩),纹样概括、线条有力,颜色大红大绿,以古香古色著名。雍正的珐琅彩、雍正粉彩多采用工笔画山水画以黑或蓝色画成、朴素清逸。墨彩为雍正首创。乾隆色釉晶莹齐全。其中,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兰釉有天兰、霁兰、酒兰之别;既有集数色釉与一体的三阳开泰,又有变幻无穷的窑变花釉及别具一格的茶叶末釉。粉彩以大件产品为注目,青花玲珑以及仿铜、木、漆器特艺瓷,技艺巧夺天工。其时,青花装饰形式多样,方法除双勾分水外,还有“月影”“白描”、刻花堆青釉加描青花等。料分五色,色泽娇翠欲滴,成为青花史上一枝奇葩。在清康熙年代,出现了用锑和其他金属化合物引入釉中制得十分鲜艳的黄色,并依釉中铁分的增减能得到各种的色调,如浇黄、蛋黄、鹅黄、蜜蜡黄等颜色。到了清康熙年代,不仅传统的用铁、铜、钴等金属发色的陶瓷颜料得到了发展,而且还采用了锑和金来发色,极大地丰富了陶瓷颜料的品种。古彩、粉彩和斗彩的发展,更把瓷器的釉上装饰推进一个争新斗艳的繁荣阶段。康熙的五彩和斗彩等的红色,是将氧化铁的细末烘烤在釉面上。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化学元素来制造颜料。

清末民初陶瓷装饰材料从国外引进新彩颜料。新彩、刷花、印花装饰逐渐普遍,肖像瓷板画开始风行。珠山八友以文人画手法装饰瓷器自成流派,仿古瓷、美术瓷制作风尚初步形成。

用金来装饰瓷器,最早见于唐代的描金唐三彩陶俑,以及用金箔烘烤或贴附在盘碗上。直到清代,才改进用金粉代替金箔烘烤在瓷器上。直到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才由西洋学会将金熔入釉中着色,制得浅粉红色或紫红系列的颜色,在景德镇被用来彩绘在釉上装饰,时称“洋彩”。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德国)发明金水、贴花纸、电光水等装饰材料在我国也得到应用。

在近百年来陶瓷颜料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些新型的陶瓷颜料被发现和得到应用,但完全新的陶瓷颜料体系的出现概率仍然很低。新的陶瓷颜料并不能孤立地发展,也不是只凭陶瓷工作者的努力就能做到。有些颜料是受到其他科学原理的影响,从别的工业技术中演变发展过来的:如镨锆黄颜料就是通过广泛的研究稀土类氧化物,制备出商品出售的纯氧化镨试剂后,才有今天高质量水平的镨锆黄颜料。又如镉硒红这种颜料,开始也是化学家研究涂料而制得,先用于油漆和塑料的着色,大约到五十年代应用于陶瓷颜料,但它的一个很大弱点是耐热性差,加热到900℃时极易被氧化分解。到六十年代,在深入研究锆铁红是出现了包裹型颜料。用同样原理把镉硒红色素包裹在二氧化锆晶体中,从而使这种色彩强烈的镉硒红颜料,至少可以在1200℃以上获得稳定的红色和橘黄色。

综观陶瓷颜料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几个世纪前人们就考虑到颜料的呈色性和稳定性问题,而稳定性往往比呈色性更显得重要。过去对颜料的稳定性方面的基础研究很少,现在已引起研究者和制作者的足够重视,它包含颜料生成机理和结构状态,以及相关的助溶剂和釉料成分的影响,工艺方法的改进,烧成条件的控制等,这些内容都需要用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使陶瓷颜料这门科学将以更丰富的内容载入人类的文化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