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1.3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时,它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在唐代以后西去的陆上通道逐渐衰落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东海航线形成的时间较早,早在周代,周武王便派箕子从山东半岛出发到达朝鲜。到了秦汉时期,这条航线开启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据传说,徐福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妙丹,率领童男童女、船员和百工从山东的蓬莱出发东渡到达日本。此外,还另有资料记载,秦朝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到达日本,向当地人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唐宋时期,这条航线十分繁忙,仅在唐代,日本就派出遣唐使16次,唐朝也派使回访6次,每次回访人数100~600人不等。据史料记载,唐朝廷对每一批遣唐使均要赐予丝绸,仅在贞元十一年(795年)赐给入长安遣唐使的绢就达1 350匹。(www.xing528.com)
南海航线的开通是在汉代,该航线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是广州和泉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使者和应募商人出海贸易,海船上带了大批的金银、土产和丝绸,从今天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广西的合浦出发,乘船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南行,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国(今越南岘港)。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抵达湄南河口的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驶抵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河林),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抵达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昔拉姆)。回国时,从黄支国南下至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返航,向东直航驶抵马六甲海峡,途经皮宗国(今印尼苏门答腊),最后由皮宗国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回国。这条航线在唐宋时期特别繁荣,此时的广州港取代了徐闻、合浦,成为南海航线的第一大港。除广州外,当时对南海诸国贸易的主要港口还有明州、泉州、杭州和扬州。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在海外的航路发展达到了巅峰。据史料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的国家或地区有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个,最远至非洲东岸以及红海、麦加。明代晚期著作《武备志》中收录的“郑和航海图”上,不仅记载了530个地名,而且还标明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每次出航时船队都由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等成百艘船组成,浩浩荡荡,游弋在浩瀚的海洋上。宝船离开中国时,载着大量的锦绮、纱罗、绫绢以及各种瓷、铜、铁器等;返回时,载着船队购买或交换回来的各种香料、珍宝、药品、染料、五金以及木料、珍禽、异兽等。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令人惋惜的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廷开始实施海禁政策,从此中国船队便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逐渐被其它国家蚕食殆尽,往日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在国人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