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整理是指丝织品经过练漂、染色、印花加工后,再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改善和提高织物品质的加工过程。整理的目的是改进丝织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以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或赋予其特殊的功能。整理工艺一般按整理效果或整理方法进行分类,按整理效果可分为暂时性整理和永久性整理;按整理方法可分为机械整理、化学整理和机械-化学联合整理。机械整理是指利用机械的方法,根据产品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机械设备,达到烫平、预缩、柔软、轧光等预期的要求;化学整理则是指利用各种化学药剂(如各种功能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对丝织品进行化学处理或物理性的黏着、沉积、覆盖、涂层等整理。
据考证,丝织品的整理工艺起源于汉朝。据《古器评》云:“汉熨斗,此器与今之熨斗无异,盖伸帛之器耳。”这说明最迟在汉朝已将熨斗用于丝绸的熨烫整理了。经过熨烫后的丝织品与服装能达到平整的外观。在考古发掘的汉朝古墓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熨斗,均为铜制,熨斗的形制为碗形平底,手柄有直柄和略向上翘起的两种,口径尺寸大小不一,是按用途不同而制作的。在这些出土的熨斗中发现有“熨斗直衣”的铭文,那是指专门用于熨烫衣服的熨斗。除了熨烫整理外,还有涂层整理和砑光整理。涂层整理是将漆液涂在织物上的一种整理方法,汉朝官吏的官帽就是用纱罗织物制作且涂以漆液而成的,如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完整的“漆纱冠”,虽被埋入地下两千多年,但仍完好如初,乌黑、硬挺,说明整理工艺精湛。砑光整理是指采用弧形的石块反复碾压织物使其紧密光亮的过程。砑光在汉朝的文献中称为硟。对有关出土丝织品的分析表明,砑光整理的方法可能在西汉时期已有使用。
图2.4.3 汉代熨斗
在唐朝,丝绸的整理方法主要有平挺(熨烫)整理和涂层整理两种。熨烫整理仍沿用前代工艺,在捣练之后“重烧熨斗帖两头”(王建诗句)。在张萱所绘的《捣练图》中,熨帛是两人对持帛头,将帛拉挺,中间一位女子右手持熨斗熨烫,左手拉住幅边,又一位女子拉住另一边幅边,说明当时在平挺整理的同时,还注意到拉幅整理。唐朝的涂层整理可分为用漆整理和用油整理两种,用油整理要比用漆整理更为普遍,主要用作防雨用具,所用的油为荏油和大麻油,这两种油都要经过加工制备后才能使用。据史料载,隋炀帝在观猎时遇雨,“左右进油衣”,说明当时已利用涂油织物的防水特性制成雨衣。唐朝的涂油整理技术(从制油到涂油工艺)已相当成熟,所制油衣的质量也极佳。(www.xing528.com)
图2.4.4 张萱《捣练图》
直至近代,才出现了利用各种柔软剂的柔软整理,利用各种硬挺剂的硬挺整理,利用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整理以及阻燃、防水、防油污、防蛀、防紫外线辐射整理,为提高丝织品的干湿弹性以及改善耐酸、耐碱、耐日照泛黄等性能的接枝共聚整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