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花技艺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印花技艺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最早的印花技艺是周朝的画缋工艺。图2.4.1印花敷彩纱秦汉时期已有镂空版印花技术,那时称为“夹缬”染。图2.4.2唐朝丝绸印花方法手工印花有直接印花和防染印花之分。直接印花主要是指用染料和金银粉加黏合剂后描于丝织物上,在当时称为泥金、泥银。防染印花主要是指蜡染,其实在前代早已出现,唐朝时在中原地区已广为流传。夹缬版印花工艺可分为三类。

印花技艺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所谓印花是指采用不同的工艺将各种不同颜色的染料,按照设计的花纹图案印在丝绸上的加工过程。印花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丝织品的印花工艺随品种、染料、浆料和印花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常用的有直接印花、拔染印花、防染印花等。

我国最早的印花技艺是周朝的画缋工艺。据史料记载,周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的官员,在服饰上都有各种复杂的图案,这些图案一般都是采用画缋工艺完成的。画缋工艺的过程是,首先分别将各种矿物染料和黏合剂调制成糊状,然后用染料在经草染后的丝绸或丝绸服饰上画缋出各种图案,最后用白色染料画缋,以起到衬托和防止弄脏的作用。这种既有草染又有石染的“草石并用”工艺便成为后世的印花敷彩工艺的起源。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丝织物型版印花工艺的发展时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当时的印花技术水平。所谓印花敷彩,其实就是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一种加工工艺。在印花时,先将染料与黏合剂配制而成的灰色浆料涂到印花型版上,然后在丝织物事先确定的位置上印制出灰色的藤蔓底纹;其余的叶片、蓓蕾和花穗等都采用画缋的方法描绘而成,这就是所谓的敷彩,前后一共要经过七道工序。经过敷彩后,整个图案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得格外逼真。这种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加工工艺是西汉首创,为唐朝的染色、印花、彩绘相结合的工艺的产生起到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图2.4.1 印花敷彩纱

秦汉时期已有镂空版印花技术,那时称为“夹缬”染。据《二仪实录》记载:“夹缬秦汉始有之。”蜡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但此时的蜡染花布色彩单调,是一色的蓝地小点白花,采用的可能是点蜡法或镂空版印蜡防染印花技术。纹样较为简单,在均由大小相仿的圆点组成的菱形或方形骨架中置以六瓣小花。

唐朝是我国古代丝绸印花技术发展的顶峰时期,古代各种印花技术在此时期均已定型,印花产品广为流行,印花技术东传日本,三缬(夹缬、蜡缬和灰缬)闻名世界。当时的印花方法有型版印花和手工印花两种,如图2.4.2所示。

图2.4.2 唐朝丝绸印花方法(www.xing528.com)

手工印花有直接印花和防染印花之分。直接印花主要是指用染料和金银粉加黏合剂后描于丝织物上,在当时称为泥金、泥银。防染印花主要是指蜡染,其实在前代早已出现,唐朝时在中原地区已广为流传。绞缬在唐朝盛行,种类名称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鱼子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唐朝仍沿用前代的凸版印花,其方法有二:一是仍沿用早期的捺印法,将染料加黏合剂印在丝织物上;二是拓印法,它与拓片相似,即先用木板雕出凸起的阳纹印花版,再铺上丝织物拓印。唐朝的镂空版印花基本上都属于夹缬版的范畴,夹缬版由两块刻花完全对称的木板制成。夹缬版印花工艺可分为三类。一是版防印花,这是名副其实的夹缬,它是利用夹版进行机械防染,染色时,夹版夹紧的部位染料无法上染,最终达到防染印花效果。夹缬的印花方法通常采用套色,因而色彩丰富,美丽生动,效果别致。二是蜡防印花,也是蜡缬的一种。据唐朝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六中所云:“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熔蜡于镂中,而后乃释版取布授诸蓝中,布即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极细斑花,灿然可见。”三是碱剂印花,这是一种利用碱性物质对丝胶的溶解性能及对某些染料的阻染性能而进行防染或拔染的印花方法,如吐鲁番出土文物中的原色地白花纱以及敦煌出土文物中的白色团花纹纱等,均为原色生丝作地,采用局部生丝脱胶显色而制得,实际上就是利用碱剂进行直接印花。由于当时的碱剂大多来自石灰草木灰等,根据当时的习惯,可将这种印花方法称为灰缬。

宋朝,丝绸印花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和很大发展。当时的染缬丝绸相当流行,在官府和市民中广泛应用,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宋朝的染缬工艺名目繁多,如方胜缬、团花缬、撮晕缬、玛瑙缬等,效果各异,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鹿胎缬。何谓鹿胎缬?据沈从文先生考证,鹿胎当为模拟鹿胎纹的一种绞缬产品,这与《咸淳临安志》记载的鹿胎“斑纹突起,色样不一”的效果相符。夹缬在宋朝较为少见,但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如瑶族)地区被普遍采用。在宋朝常见的是加用黏合剂的直接印花工艺,该工艺可分为凸版印花和镂空版印花两大类。这类工艺的丝绸在江苏、山西、内蒙古的墓葬中均有发现,但以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中的印花丝织物为典型。

到了元朝,丝绸印花仍大量采用染缬工艺,名目繁多,有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茧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缬等9种。这些染缬工艺到了明朝就已失传,如今无法一一考证。据考证,在元朝印金丝织物已十分流行,其工艺有较大发展,且与宋朝的印金有显著的不同:元朝的印金已施行于整件衣服,而宋朝则主要用于衣襟局部。

明朝的印染斑缬技术已相当成熟,当时的蜡染和绞缬已无法满足印染深地白花丝织物的要求,于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拔染”技术,即利用化学药品褪色的方法,使印染深地白色花纹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由“防”变“拔”的转化,在印染技术上是一个新的创造与发展,时至今日拔染仍在印染行业中广泛使用。

清朝的印花工艺沿用明朝的工艺,但在配色上较为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