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漂是染整工艺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利用化学药剂,配合物理的和机械的作用,除去织物所含有的天然杂质以及在织造中和织造加工前所沾染的污渍等人为杂质,为染色、印花提供良好的半成品。练漂包括预处理和精练两个主要步骤。
坯绸只有经过精练处理后,才能使蚕丝的各种优点显现出来,才会使丝绸柔软美丽;也只有经过精练处理后,才能进行印染加工。现代工艺理论认为精练是提高丝绸品质的关键。一般来说,应按照丝织品的不同用途和质量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精练。
早在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先练后染工艺过程,同时,为了适应各种丝织物的要求,创造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练丝和练帛的工艺。《周礼·慌氏》记载:“帛,以栏(楝)为灰,渥淳其帛,实渚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意思是整个工艺为:先用浓厚的楝木灰汁液浇洒在帛上,然后把帛放在光滑的容器内,用蚌壳灰汁液浸渍,待灰汁液澄清后,将帛脱水弄干,除去附着在帛上的蚌壳灰;然后再将楝木灰汁液浇洒在帛上,脱水弄干后,涂上蚌壳灰,放置过夜;次日,再浇上楝木灰汁液,脱水弄干后,进行七日七夜的水练。这是我国关于精练工艺的最早记载,3 000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用楝木灰和蚌壳灰这两种碱性物质进行精练,以起到脱胶增白的作用,真是了不起。
在秦汉时期,丝绸的漂练工艺已发展出煮练和捣练两种方法。据《释名》载:“练,烂也。煮使委烂也。”意思是说,煮可以增加温度加速丝胶的溶解,提高练帛的功效。在精练的工艺技术上已采用砧杵槌捣丝帛的方法。显而易见,这两种方法要比用草木灰汁液练丝帛好得多,可以加速丝帛的脱胶速度,缩短漂练的时间。
到了南北朝时期,丝绸精练工艺又有所发展,当时有灰练和水练两种方法。灰练就是利用碱性物质使丝脱胶,北朝时仍沿用草木灰精练,灰练的温度一般均在沸点。所谓水练,则是指利用温泉水所含碱性矿物质及温水进行精练,并利用水中微生物的水解作用,通过各种蛋白水解酶,对丝胶蛋白起到专一的分解作用,从而达到脱胶的目的。据《齐民要术》载曰:“以水浸绢令没,一日数度回转之,六七日,水微臭,然后拍出,柔韧洁白,大胜用灰。”由于草木灰的碱性较强,缓冲能力差,很难控制,易造成灰伤,而水练则比较稳妥,但水练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还常需捣练(即“拍出”),这是水练的不足。(www.xing528.com)
唐朝时期的精练与前代相比,又大大前进了一步。使用的精练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碱剂,即用碱性物质来脱胶,主要还是依靠草木灰的碱性溶解丝胶,除了前代采用的楝、蒿、藜、荻、椿灰外,也开始使用桑紫灰和青蒿灰;另一类是胰酶剂,猪胰含有大量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酶,尤其是蛋白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丝胶可起到专一的高效水解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精练剂。采用酶练,不仅高效,而且又不损伤丝绸,是一项较为理想的精炼工艺,我国古代先民的这一伟大发明,要比国外早1 200多年。与此同时,唐朝还发展了捣练工艺。
到了元朝,精练又有进步,采用两步法工艺,即:初练(碱练),用草木灰(桑、豆秆、荞麦秆、柴灰)加水煮沸,时间为至扭住不散;而复练则是采用猪胰加水,在室温中约练12小时。元末《多能鄙事》较详细地记载了两步法:“须俟灰(水)滚下帛,候沸,不住手转。勿过熟,过熟则烂;勿夹生,夹生则脆。以所熟绢,就(手)扭些,随手散,即未熟;再煮,候扭住不散为度”;“猪胰一具,用灰捣成饼,阴干,用时量帛多少,剪用稻草一条,折作四指长条搓汤浸帛”。这种两步法精练,不仅可以加快脱胶速度,提高脱胶效率,而且可使脱胶均匀,增加丝绸的光泽。
在明朝,丝绸精练技艺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天工开物》的“乃服篇”中有关于“熟练”的文字记载:“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熟练方熟。练用稻藁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或用乌梅者,宝色略减。凡早丝为经,晚丝为纬者,练熟之时,每十两轻去三两,经纬皆美好。早丝轻化只二两。练后日干张急,以大蚌壳磨使乖钝,通身极力刮过,以成宝色。”由此可见,明朝精练丝绸的工艺与技术已相当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