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是制丝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工序,它是从煮熟茧索出绪丝、理出绪丝头后,按照设计产品的纤度规格要求,将数根茧丝并合后通过集绪器和丝鞘的作用抱合成丝条,然后通过卷装和干燥装置的作用形成小卷丝片。缫丝的整个过程可分为索绪、理绪、添绪、集绪、捻鞘、卷绕、干燥等七个环节。
原始的缫丝方法比较简单,就是将蚕茧浸在热汤盆中,用手抽丝,卷绕在丝框上。这种手工缫丝器具经过历代改进与完善后,功效和缫丝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周代,缫丝技艺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礼记·祭文》记载,当时的皇后或贵夫人要亲自缫丝,用手在盛茧(已煮过的熟茧)的盆里拍三下,可把茧子头绪振出水面,这就是所谓的“夫人三盆手”的传说故事。另据《释名·释秉帛》记载,当时的人们已懂得“手持小箸(筷子)在盆中搅动,用箸头把丝头挑起”,再将几根丝“绾(系)在一起,使可开缫”。这种用筷子从热水中挑起丝头的操作方法,现在的缫丝术语叫作索绪。会不会索绪以及能否迅速地从热水中把丝头找出来,这是缫丝技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缫丝。在周代还有用10粒茧定缫的记载,将10根茧丝合并缫成1根生丝,这就叫集绪。当时人们已懂得用手在水中振动索绪后再用木箸或草茎来集绪,这些原理至今仍被应用。
到了秦汉时期,缫丝技艺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已开始使用简单的丝框来缠绕丝缕了。它由春秋以前的络车改进而成,通常是在缫釜之上放个络车,用手直接转动络车,使丝条连续不断地从釜中引出,直接缠绕在丝框上。
在隋唐时期,缫丝工具又有了新的发展,唐代妇女已普遍使用手摇缫车。唐诗中有“每和烟雨掉(摇)缫车”的句子,描写诗人在阴雨天气里看到妇女们摇动缫车的劳动场景。到了宋朝,缫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此时已有专门产生往复运动的络纹装置(即“添梯”)安装在缫车上。宋代还发明了脚踏缫车,显然,这是一大革命,用脚踏代替手摇,就可以腾出两只手来进行索绪、添绪等动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www.xing528.com)
图2.2.1 手摇缫车
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的缫丝技艺更加成熟,在大江南北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缫车,俗称南缫车与北缫车。在北方仍沿用“热釜”的方法,而南方则发明了“冷盆”缫丝法,这种新的缫丝技艺是使煮茧与缫丝从千百年来的联合作业发展为煮缫分家。它的操作程序是将煮茧锅“另立一旁”,把在热水中煮好的熟茧放到盛有温水的盆中再进行缫丝。缫丝的温水要比煮茧的热水温度低,故称“冷盆”。采用“冷盆”缫丝的好处是能避免茧子过熟,因为煮茧锅里的水太热,茧子久煮会过熟,此时丝胶容易脱净,丝纤维就会变得软弱无力,这样缫出来的丝会松软不坚。只有在煮茧适度时,丝胶膨润才会恰到好处,然后把煮熟的茧放进适度的温水中浸泡待缫,这样丝缕抽引出来仍有丝胶包裹着,一经干燥,丝条则坚韧有力。为了使缫出的丝条能立即干燥,当时人们采用在缫丝框下放置炭火烘干的方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里总结这种治丝的经验为著名的六字诀:“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一曰‘出水干’。”这种煮缫分家、丝框烘干的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添绪是缫丝工艺中的一项技艺,它会直接影响缫丝的质量。其实,添绪就是添丝。缫丝就像搓草绳,要不断地往上添丝。据元初的《士农必用》记载:“缫丝之诀,惟在细圆匀紧。”这是经长期积累而总结出的经验之谈。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缫出的湖丝(浙江省湖州生产的丝)曾经闻名海内外,就是缫丝技艺高超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