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的初衷:蚕食丝绸之路

丝绸的初衷:蚕食丝绸之路

时间:2023-06-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丝绸是吃出来的,也就是说丝绸起源的契机在于吃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特别提到“欧丝之野”,记述了“一女子跪据树欧丝”的故事。“据树欧丝”即“啖桑而吐丝”。此茧残长约1.36厘米,最宽处约0.71厘米,茧壳明显为利刃切割,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取蚕蛹供食用。因此,说丝绸是先民们“吃”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图1.1.1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半截蚕茧

丝绸的初衷:蚕食丝绸之路

在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丝绸是吃出来的,也就是说丝绸起源的契机在于吃蛹。回顾历史,在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食物极度匮乏,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广泛采集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当时的先民们发现桑树上结出的桑葚(桑树的果穗),成熟时呈黑色或白色,味香甜,可以吃;而桑叶上悬挂的白色蚕茧自然也逃不脱先民们饥饿的目光,经过大胆的尝试,发现蚕茧中的蚕蛹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由于采摘桑葚和蚕茧比较容易,于是先民们就非常重视桑林,有桑林处常常有众多的先民聚集而居。在涉及面甚广、内容丰富的先秦奇书《山海经》中,以“多桑”标记的地名竟达到14处之多。有意思的是在文中特别提到“欧丝之野”,记述了“一女子跪据树欧丝”的故事。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云:欧即呕,吐也。“据树欧丝”即“啖桑而吐丝”。与直接可以食用的桑葚相比,蚕蛹包裹在蚕茧之中,食用时必须将蚕茧咬破或是用利器将其剖开,才能吃到蚕蛹,显然要困难得多。1926年,在距今5 600~6 000年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民居遗址中,出土过一个半截蚕茧(图1.1.1)。此茧残长约1.36厘米,最宽处约0.71厘米,茧壳明显为利刃切割,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取蚕蛹供食用。由于切割不慎,蛹血污染了茧壳,所以导致茧壳腐败变成黑褐色。这一发现印证了先民曾大量食用蚕蛹。民族学的一些材料,也支持这一观点。在四川省大凉山有一支藏族自称“布郎米”,意为吃蚕虫的人。

后来随着人们采集蚕茧能力的增强和蚕蛹食用方法的增多,先民又发现将蚕茧放在水中浸煮,茧丝会自然松散,这样就可以一次得到大量的蚕丝。先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早已利用麻、葛纤维进行纺织的经验,于是尝试着利用松散状态的蚕丝进行纺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蚕丝纤维纤长、光滑,其韧性和光泽极佳,是其它纤维无法比拟的,并且具有良好的纺织性能。于是先民们从过去采集蚕蛹为食品,到后来开始养蚕抽丝纺织。因此,说丝绸是先民们“吃”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www.xing528.com)

图1.1.1 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半截蚕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